0320140704-Ebola_virus_virion

西非「伊波拉」(Ebola) 疫情演變成歷來全球最大規模爆發,引起全球關注,繼懷疑有「隱形」患者搭飛機傳播這種致命率達 90% 的病毒後,當地愈來愈多醫護人員被感染,觸發擴散恐慌。繼一名在重災區利「比里亞」(Liberia) 行醫的美國醫生日前染病後,再有另一名美國工作人員受感染,而當地一位治療「伊波拉」權威醫生更染病死亡。 (內容可能令人不安,慎入)

「伊波拉」已在西非「畿內亞」(Guinea)、「利比里亞」(Liberia) 及「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造成 672 人死亡,另 1201 宗確診、疑似或可能感染個案。「尼日利亞」(Nigeria) 則發現一名「利比里亞」飛機乘客染病,之後死亡,令外界擔心病毒會經旅客擴散到各地。「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指,今次是有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伊波拉」疫情,對上一次死亡人數最高紀錄是 280 人。

20140802_MAM900

 

甚麼是「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Ebola) 原本是指「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舊稱「扎伊爾 Zaire」】的「伊波拉河」(Ebola River),因此地接近首次病毒爆發的部落,病毒因而得名。病毒 1976 年在中非「扎伊爾」首先爆發,之後在「烏干達」(Uganda)及「蘇丹」(Sudan) 爆發,直至今年初首次在西非洲「畿內亞」爆發,之後幾個月迅速擴散到「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尼日利亞」。

Scientists-allege-deadly-diseases-such-as-Ebola-and-AIDS-are-bio-weapons-being-tested-on-Africans

「伊波拉」病毒 (Ebola Virus) 是一種線狀病毒,可導致「伊波拉病毒出血熱」(Ebola Virus Hemorrhagic Fever),典型「伊波拉病毒出血熱」的潛伏期約 2-21 天,罹患此病致死率可高達 90%;病毒現在有充份證據證明它存在蝙蝠體內,通常人們透過直接接觸蝙蝠,或接觸到與蝙蝠接觸過的患病黑猩猩而中招,並經由血液、體液及器官接觸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通常藉由體液、黏膜、皮膚等接觸造成感染。儘管「世界衞生組織」(WHO) 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確認到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只認為「果蝠」(Rousettus) 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為「伊波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對人類有效,「伊波拉病毒」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 Level 4) 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Bioterrorism) 的生化武器工具之一。

ebola-kill

 

病毒種類

「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是一個用來通稱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病毒的通用術語,因其不同生物特性共分成四種:

1.扎伊爾伊波拉病毒 (Ebola-Zaire)

「扎伊爾伊波拉病毒」有高達 90% 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區死亡率 1976 年為 88%、1977 年為 100%、1994 年為 59%、1995 年為 81%、1996 年為 73%、2001 年至 2002 年為 80%,2003 年則是 90%,2007 年平均為 83%。

1976 年 8 月 26 日首次於「扎伊爾」北邊城鎮爆發,首位個案紀錄為 44 歲教師 Mabalo Lokela,當時他的高燒被診斷為疑似瘧疾感染,並且接受「奎寧」(Quinine) 注射治療,這位病人每日回醫院就診觀察,一週後卻惡化為無法控制的嘔吐,帶血腹瀉、頭痛、暈眩伴隨呼吸困難,並開始自口、鼻、直腸等多處開始出血,於 9 月 18 日過世,病程僅約 2 週。

不久之後,更多病患帶着相似的症狀就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疲倦、噁心、暈眩等。這些常發展成帶血腹瀉、嚴重嘔吐和多發性出血,初期傳染可能肇因於重複使用用過卻未消毒之針筒,後續傳染主要則是照顧病患時,在沒有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受到病毒侵襲或傳統埋葬前置作業的清洗過程。

ebola_1

2.蘇丹伊波拉病毒 (Ebola-Sudan)

「蘇丹伊波拉病毒」在 1976 年首次在「蘇丹」棉花廠工人身上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這名工人應該是在工廠中或附近接觸到到帶原生物宿主,但在檢測過工廠附近的動物及昆蟲後仍一無所獲,帶原宿主至今仍是未明。

第二個病例是一位住在「蘇丹」的夜店負責人,當地醫院用盡所有的方法治療他都沒有效果,最後還是宣告不治。醫護人員在治療時並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導致病毒傳遍醫院發生大爆發。

最近的爆發發生於 2004 年 5 月。2004 年 5 月,「蘇丹」Yambio 縣回報 20 個病例,並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幾天後確認這些病例為「蘇丹伊波拉」,鄰近國家例如「烏干達」、「剛果」皆增加邊界的守衞,以控制疫情。1976 年「蘇丹伊波拉」的平均死亡率為 53%,1979 年為 68%,2000 年至 2001 年間為 53%,平均死亡率為 53.76%。

ebola2

3.雷斯頓伊波拉病毒 (Ebola-Reston)

1989 年 11 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賓」(Philippines) 進口至美國「維珍尼亞州」(Virginia)「雷斯頓」(Reston) 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 身上發現。此一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

1990 年 2 月,「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頓」、「德克薩斯州」(Texas) 及「菲律賓」爆發。1992 年及 1996 年,更多病例在「意大利」(Italiana)「托斯卡納」(Toscana) 和「德克薩斯州」發現。所有感染的猴隻出現與「猿猴出血熱」類似的症狀。在這兩次爆發中,沒有任何人類受到感染。

4.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 (Ebola-Ivory Coast)

「象牙海岸伊波拉病毒」這個品種首先在「象牙海岸」的「塔伊國家公園」中被發現。在 1994 年 11 月 1 日,兩隻黑猩猩屍體在森林裏被發現。檢驗人員發現在心臟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呈液化〔通常屍體中的血液在死亡十幾小時之後就應該完全凝固〕,內臟外觀並沒有明顯痕跡,肺中充滿血液。從黑猩猩身上採取到的組織顯示,此病毒與「蘇丹伊波拉」及 1976 年爆發的「扎伊爾伊波拉」十分相似。 1994 年後,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發現,科學家用許多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感染的來源被認為是一隻被黑猩猩捕食且帶有病毒的疣猴。

執行屍體檢驗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現了類似「登革熱」(Dengue Fever) 的症狀並在一星期後被送到「瑞士」(Schweizerische) 治療。兩個星期後出院,在感染病毒之後的第六個星期完全康復。

media_ba5574c050e84b0097bd9d552cfe8903APTOPIXLiberiaEbola 


怎樣預防?

1.在流行地區,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
2.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病患禁止性行為,直到確定精液無病毒為止。
3.醫護人員需提高警覺並配戴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

一旦受到感染,應怎樣處理?

實際可做的不多,現時未有針對病毒的疫苗,染病後的死亡率達 90%。患者常會出現脫水,應多喝電解質沖劑及吊鹽水。

Symptoms_of_ebola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伊波拉病毒 (Ebola Virus)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