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

「楊貴妃」,(719年-?) 是「唐玄宗」之寵妃,祖籍蒲州永樂 (今山西永濟) 人,惟正史連其本名亦未有記載,僅知號為「太真」,一說小字「玉環」,一說小字「玉奴」,世人多稱以「楊玉環」,詩家多喚為「楊太真」。而她的死在歷史上也是爭論的焦點,跟她的名字一樣撲朔迷離!

西元 756 年,「安祿山」造反,叛軍攻入長安時,「唐玄宗李隆基連夜出逃。第二天,逃亡隊伍到達陝西境內的「馬嵬坡」,隨行將士突然嘩變,宰相「楊國忠」死於亂軍之中;隨後,禁軍 (龍武軍) 將領「陳玄禮」要求處死「楊貴妃」,否則禁衛軍不願前進,「唐玄宗」萬般無奈只好下令縊死「楊貴妃」。

《資治通鑒·唐紀》記載:【上(玄宗)乃命(高)力士引(楊)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屍置驛庭,召(陳)玄禮等入視之。】

這是大家熟知的歷史故事,但在 2002 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Momoe Yamaguchi) 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正式聲明她是「楊貴妃」的後裔。乍聽之下不得不訝異,「楊貴妃」怎麼會有後裔且又怎麼可能跑到「日本」去呢?如果「楊貴妃」真的跑到「日本」去,那麼當年在「馬嵬坡」一定沒有縊死「楊貴妃」,否則不可能跑到「日本」去,因此我們先想想「楊貴妃」沒有被縊死的可能性。

 

1、楊貴妃沒被縊死的可能性

仔細想想也有可能,自縊不久的人,即時解下來,施以人工心肺復甦術,悠悠甦醒活過來的例子,是有可能,也偶有耳聞,當年在「馬嵬坡」縊死「楊貴妃」,縊多久?歷史資料沒說,當時認為已縊死了,並且經禁軍〔龍武軍〕將領「陳玄禮」確認已死了,過程好像沒問題,但問題是「陳玄禮」並非現代法醫,懂得觀察瞳孔、探鼻息,更不敢親手把脈,只能見貴妃似乎已沒氣息,就當場宣佈「楊貴妃」已死,禁軍〔龍武軍〕一陣歡呼,大家就當作「楊貴妃」已死,其實「楊貴妃」只是暫時昏迷而已,這種可能性非常高。

「楊貴妃」被縊後沒有死,雖然這需要很多人幫忙,但基本上仍是有可能的。

馬嵬坡兵變

在《安史之亂》中,「楊貴妃」雖被視為禍水,但實際上她待人非常寬厚善良,沒有政治野心,所以貼身內侍、宮女皆樂於捨命相救,加上「前夫」---〔你沒看錯,在唐朝,女性不但可以離婚,而且再嫁是相當普遍的,不用驚訝〕壽王「李瑁」、宦官「高力士」的幫忙,最重要的是官居「鴻臚卿」的姪兒「楊暄」雖然也被殺 〔「鴻臚卿」的官銜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平時和那些「遣唐使」當然有交情,看在過去交情,「日本遣唐使」安排「楊暄」親人隨「遣唐使」逃到日本,當然並非難事。

 

2、楊貴妃沒死在馬嵬坡的近代文獻

其實早在 20 年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就指出,「楊貴妃」可能並沒死在「馬嵬坡」,而是渡海到日本去了,現今的日本沿海邊有一條叫做「久津」(Kuzu) 的村子,以「楊貴妃之鄉」而聞名。

小說家「南宮搏」的《楊貴妃外傳》中也有「楊貴妃」沒死在「馬嵬坡」,而是渡海到日本的故事情節,雖是小說形式,但娓娓道來,生動逼真,毫無破綻。

有關「楊貴妃」沒死在「馬嵬坡」,而是渡海到日本的可能情節,現代滿族作家「葉廣芩」女士的說明最為詳盡,有大意如下的記述:

『葉廣芩女士在日本的「山口縣」(Yamaguchi), 看見一個交通標誌牌寫著『楊貴妃故里』,路邊還有很多招牌和「楊貴妃」有關,例如楊貴妃商店,楊貴妃酒館,楊貴妃賓館,什麼都有。且「山口縣」向「津具半島」(Tsugu) 還有一座『楊貴妃之墓』〔又叫『五輪塔』〕,就在當地的「久津」(Kuzu) 「二尊院」(Nisonin) 裡。』

楊貴妃五輪塔

「葉廣芩」女士找到了「二尊院」當時的長老,詢問「楊貴妃」埋在這裡可有證據?長老就拿出了兩本藍布皮的書,這是「二尊院」五十五世長老「慧學」記錄留下來的東西,裡邊記載:

【天寶十五年七月,唐玄宗愛妃楊玉環乘空櫨舟與久津唐渡口登岸,登岸後不久死去,里人相寄,葬於廟後。】

還有一段記載貴妃到日本的過程:
【六軍既發,貴妃氣息有所和緩,著人救之,造空櫨舟,置數月糧食於舟內,放逐海中,任其漂流。】

二尊院

至於「二尊院」的由來,在日本有下面的說法:
「馬嵬坡」事變之後,「唐玄宗」每天思念「楊貴妃」心情鬱悶,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一天晚上夢到「楊貴妃」,「楊貴妃」告訴他:『我漂流到了「扶桑」(日本),因身體虛弱而離開了人世。』玄宗相信了這個夢,立刻派遣白馬將軍「陳安」前往日本,還帶了兩尊佛像,用來超渡「楊貴妃」的亡靈,兩尊佛像即『阿彌陀佛』與『釋迦如來』,「陳安」一時找不到「楊貴妃」,因此將兩尊佛像留在「京都」(Kyoto) 的「清涼寺」(Seiryoji) 就回國了,之後二尊佛像輾轉送到「楊貴妃」墓處-山口縣久津「天請寺」(Tenshiyouji),「天請寺」即被日本朝廷賜名叫做「二尊院」,這就是今天「二尊院」的由來。

二尊院3

雖不知道「二尊院」五十五世長老「慧學」的紀錄可信度多高,但當時日本仰慕中國文物,常有「遣唐使」往來中國日本之間,航海技術應不是問題。「久津村」當地有一個名叫「唐渡口」(Toudoguchi) 的港口,意即「唐人登陸之地」,相傳是有一股從中國來的海流匯流此處,「楊貴妃」就是借助這股海流,輕易地漂到這兒來的。即使在 21 世紀的今天,「唐渡口」的海面仍漂著很多垃圾,仔細檢視,這些垃圾都是來自中國,證明自古以來這股海流的存在。

唐渡口 

 

3、何以新舊唐書記載不同?

歷史資料記載玄宗皇帝回長安後,秘密令宦官改葬貴妃,但是奉命去改葬的人回來卻說貴妃的遺體不見了,只帶回了貴妃生前攜帶的香囊,新舊唐書有兩種不同記載。

舊唐書記載:【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而新唐書裏卻只有:【香囊猶在】

新唐書將「肌膚已壞」省略,原因為何?是否也聽了當時「楊貴妃」未死的傳聞。

有人說當時用宮女冒充貴妃受死,但似乎不可能,禁軍〔龍武軍〕將領「陳玄禮」怎會不認得「楊貴妃」?且如果用宮女冒充,墓穴一定有遺體,兩年後遺體早已腐敗變形,很難辨認,假遺體大可放著。至於說「楊貴妃」墓穴可能已被盜,更是不可能,因為向來盜墓者有興趣的只是陪葬的財物,對屍體應該沒興趣。

 

4、白居易的《長恨歌》透露玄機

白居易的《長恨歌》裡寫的詩句寫著:【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其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很明顯就是描寫了「馬嵬坡」的墓穴中找不到「楊貴妃」的遺體了,可見當時連「白居易」也聽說「楊貴妃」未死之事。

此外,《長恨歌》的詩句有一段描寫「唐玄宗」派一個道士去找尋「楊貴妃」,結果【上窮碧落下黃泉』都沒找到,最後道士在「蓬萊仙山」上找到了貴妃。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蓬萊宮中日月長.........】

似乎暗示「唐玄宗」李隆基已派人在海外 (上) 找到「楊玉環」(太真),地點是在「蓬萊仙島」。

長恨歌3

 

5、「蓬萊」指的就是日本

「蓬萊仙島」到底指的是什麼地方?

在「日本」的文學創作中,常常把「蓬萊山」指為「日本」。

又「徐福」在西元前 219 年來到「秦王」的宮廷,聲稱《山海經》上面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就在東方海中,一般相信古時「蓬萊」指的就是「日本」。

1895 年「日本」據台後,試圖將「台灣」的米運到「日本」供消費,但日本人不習慣吃「台灣」的「在來米」〔秈米〕,所以將「日本」的稻種引到「台灣」來試種,並加以改良,直到 1926 年才在「台灣」栽植成功,特別將在「台灣」生產的日本種米 (粳米) 取名為「蓬萊米」,即「來自蓬萊島品種的米」的意思,如同現在「台灣」常見的「暹羅米」,指的是來自「泰國」品種的米,可見「蓬萊」一向指的就是「日本」。

「蓬萊」似乎是中國道教所嚮往而不可得之地,久而久之,中國境內也有「蓬萊」的地名,位於山東省古稱登州的臨海陸地上, 因為曾經望見海面上的海市蜃樓而取「蓬萊」為地名,其他也有以「蓬萊」為名的村、里、以「蓬萊」為名的學校、以「蓬萊」為名的遊樂區.........,但所在地都非古時傳說的海上仙山,名為「蓬萊」只表示對其仙境涵義的喜愛而稱之,和「白居易」所指的「蓬萊」無關。

由此可知「白居易」也暗示「唐玄宗「已知道「楊玉環」逃到日本,並且派人和她已得聯繫,無奈此時「唐玄宗」已失政權,改由兒子「李亨」當政,兒子「李亨」集團擔心父親「李隆基」集團復僻,因而處處提防,下旨將玄宗貼身人物,如「高力士」、「陳玄理」等貶往別處,以孤立玄宗,因此父子關係並不融洽,且《安史之亂》使「楊玉環」被視為禍水,已公開處死,楊氏家族已成人民公敵,想要接「楊玉環」回宮,絕對是妄想。

 

6、山口百惠所說的可能是為楊貴妃娘家的後裔

至於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Momoe Yamaguchi) 聲明她是「楊貴妃」的後裔一事,令人不解,歷史資料並沒有提到「楊貴妃」受寵期間有懷孕生子之事,雖然有學者曾撰文稱,「楊玉環」18 歲成為「壽王」的妃子後,曾生過一個兒子,但無法證實。在「馬嵬坡」事件之後也沒有「楊貴妃」生子的傳言〔或許是高齡 71 歲「唐玄宗」的龍種,又或許是「楊貴妃」另結婚生子。〕

山口百惠 

據搜狐網站題為《山口百惠被確認為楊貴妃後代》的資料指出:浙江省三門灣畔的沙柳清溪入海口,有個叫「溪頭楊」的村莊,據最近浙江三門縣政府外事辦調查三門裔海外人才和知名人士顯示:這個村是「山口百惠」祖根宗源的發源地。

但其全文並未指出「山口百惠」和「楊貴妃」的血緣關係,這種考證是否基於潛意識大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節而下的定論不得而知,充其量只能說明「山口百惠」的先祖是來自中國的楊姓人家而已。

個人認為較可能的說法是:「山口百惠」為「楊貴妃」娘家姪兒的後裔,因為「馬嵬坡」事變時,太子「李亨」集團和宰相「楊國忠」集團交惡已深,因此「楊國忠」父子被殺,但可能其他兄弟子姪逃過一劫,之後他們也成驚弓之鳥,深知其大家長「楊國忠」平時樹敵太多,「李亨」集團絕容不下他們,必置他們於死地;而官居「鴻臚卿」〔外交部長〕的「楊暄」〔楊國忠之子〕平時和「日本遣唐使」必有交情,「日本遣唐使」看在過去交情,出手救他們應是常情,因此這些包含「楊貴妃」在內的親人,在「日本遣唐使」安排下,一起逃亡日本的可能性非常大。

至於如何從「陜西」逃到「日本」,大陸的學者也有不同版本的推測,比較可能的路線應是先入「四川」,再順「長江」出海,然後赴「日本」,在當時應是非常艱苦的行程。

 

7、其他得傳說可能性不高

「楊貴妃」逃到「日本」只是其中一個說法,另外還有下列的二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認為「楊貴妃」逃到四川鄉下,四川都江堰市紅梅村有一座千年古墓,聽說早年在這個墓碑上刻著『楊』字,卻沒有名字,村裏人世代相信這是一座楊貴妃墓。

只是單憑墓碑上刻著『楊』字,就說是楊貴妃的墓,未免太牽強,何況那塊墓碑在文革時期已經不存在了。

有一種更勁爆的說法,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楊貴妃」遠走美洲,是真是假?僅提供參考。

 

8、是否憑空杜撰仍需進一步考證

清朝時,「台灣」和中國大陸互動日趨密切,因而傳出「嘉慶君」遊「台灣」的故事,這故事證明是虛構的,但奇怪的是在南投竹山卻有一座「李勇廟」,聲稱該「李勇」就是「嘉慶君」遊「台灣」時的隨扈,因忠心護主而亡,當地人感念其英勇,為其立廟,早年台灣電視劇『嘉慶君遊台灣』播出時,「李勇廟」爆紅成為觀光景點,煞有其事,但終究不能證明「嘉慶君」遊過「台灣」。

同理,唐朝時,「日本」和中國互動日趨密切,是否也是因此憑空而建了「楊貴妃墓」仍需進一步考證。   

雖是如此,綜合上述歷史資料,「楊貴妃」客死「日本」之說,似乎可信度頗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楊貴妃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