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nman3

大家如果有看過電影 《Iron Man-3》的話,應該還記得貨櫃場大戰中,Tony 的 Iron man 裝甲大軍空群而出一幕,其種類之多....很壯觀,對吧!但好可惜很多都只是在鏡頭前一閃而過,連什麽模樣都來不及看清楚就埋單了......還有在 Malibu 豪宅工作室裡陳列著的一大堆.......!究竟電影第一集開始,到底出現過多少款戰鬥動力裝甲呢?讓我們來逐一數一數吧。不過此處所說的主要為電影版中的裝甲,不包括漫畫中的版本。

 

MARK 1

Iron_Man_Armor_MK_I_

Mark 1 是 Tony Stark 與 Yinsen 在被「十環幫」 (The Ten Rings) 俘虜期間為了逃生而打造的元祖戰鬥動力裝甲,也是所有裝甲的 Prototype。

由於 Mark 1 與作為動力來源的「弧形反應爐」一樣都是 Tony 利用「十環幫」提供的飛彈、火箭等 Stark 工業武器拆下外殼、零件等再組裝而成,因此外裝甲包含了「鐵」、「銅」、「鎂」與各式合金,材質混雜,防禦力也遠遜日後所製造的其他型號,但這套裝甲在逃生時仍然為 Tony 提供了相當程度的保護,沒被「十環幫」的武器所傷。

Iron_man_mark_i_

Mark 1 的腰部具有迴轉平衡裝置,四肢關節則以電動伺服帶動,除了手臂可產生 900 磅(約 408 公斤)的推力外,雙腿在液壓機構的輔助下更可輸出高達 1500 磅(約 680 公斤)的推力,因此 Tony 著裝後即可發揮超乎常人的力量。但這套裝甲畢竟是在資源有限又受到監視的情況下倉促完成的急造品,許多關節機構因無法小型化只能外露的方式設置,因而有容易損毀的嚴重缺陷:例如帶動右大腿的履帶裝置在 Tony 逃生時就曾被子彈擊中而故障,連帶造成了 Tony 受困火海的危機。

Mark 1 的武器也貧乏,除了拳腳以外可依賴的中、遠距離武裝僅有小型火箭發射器與雙手各一的火焰放射器。不過前者成功炸傷了十環幫首領 Raza、後者亦在 Tony 逃生時重創了「十環幫」據點的軍火庫。另外,Mark 1 也是唯一一套沒有內建頭盔中控系統而必須透過外部開機的裝甲,不只發射武器、啟動腿部噴射等功能都必須手動操作,以致著裝與開機時耗費大量時間。

飛行功能方面,Mark 1 已配有初步的飛行系統,但腿部噴射在 Tony 升空途中即發生故障,使得這套裝甲於降落失敗時嚴重損 

content_ironman-ref-008tony stark mark 1

 

 

MARK 2

IronManMkIIa-HOA

Tony 逃離「阿富汗」後,就在其 Malibu 豪宅內的工作室著手針對 Mark 1 的缺點改良戰鬥裝甲服,有鑑於 Mark 1 降落失敗的經驗,Mark 2 在設計之初即將飛行功能的強化列為首要目標,因此這套裝甲的材質使用了「鈦金屬」,並增設了以衝擊波科技為基礎的飛行系統,不只提高了腿部推進器的推力與穩定性、雙掌更新增了可輔助姿勢制御的衝擊波轉換器。腿部噴射的推力雖然沒有詳細數據可供參考,但根據電影中的表現,光是輸出 1% 的推力就足以讓一名成年男子在離地約 50 公分處漂浮;而原本設計目的僅在於輔助飛行的雙掌衝擊波轉換器也在意外之下發現了發射掌心光束的功能,進而成為日後系列裝甲的制式武器。

mark-2-26

除了新增的衝擊波轉換器外,Mark 2 跟 Mark 1 最明顯分别是其外觀,裝甲外殼為了因應飛行的需要而採用了較為流線型設計,因此外型由 Mark 1 的笨重變得流線型,關節等重要機構在外部裝甲的層層包覆下也獲得完善的保護,加上裝甲各處設有內部壓力轉換艙、氣動減速翼......等裝置,因此這套裝甲足以因應飛行時可能面對的各種狀況,而往後型號的外形設計基本上都是以 Mark 2  為基礎。而由於 Mark 2 只是試作 Prototype,因此沒有額外的武器,只具有基本飛行功能,亦沒有配色,只以原本的灰銀色出現。

iron_man_mark_ii_unleashed9

另外,自 Mark 2 開始,皆在頭盔中裝設中央控制系統,經由抬頭顯示器的運作與人工智能系統 (J.A.R.V.I.S.) 的連線輔助,裝甲的操作難度大為降低,可說是達到了著裝者與裝甲合為一體的狀態;不過相較於 Tony 日後製造的幾款型號,Mark 2 所使用的抬頭顯示器其實尚在實驗階段,除了投影顏色以藍色為主之外、資訊提供的視窗也較為紊亂,飛行時更需要切換到另一種的顯示模式,對使用者的負擔較大,因此自 Mark 3 裝甲完成以後,這種抬頭顯示器就被捨棄不用了。

Iron-Man-Mark-Ii-

雖然 Mark 2 奠定了新一代裝甲功能與外型的基礎,但在材質上卻隱藏著致命的缺陷:這套裝甲使用的外裝甲雖輕,但強度不足、在高空時容易產生結冰現象,因此只要飛行高度超過海拔 80000呎 (約 24384 公尺) 後,系統的主要感測器即會因為裝甲內部的壓力改變而失靈。這項嚴重的缺點讓 Tony 在首次飛行的實驗中一度面臨了中控系統完全失效的危機,直到以腰部圓盤手動開啟裝甲背後的氣動減速翼後才逃過一劫。

Iron_Man_Mark_II2

歷經首次飛行實驗的意外後,Mark 2 即被收藏於 Tony 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不再使用,直到 Tony 因鈀中毒瀕死之際才被加裝了獨立的「弧形反應爐」,並在其默許下藉由生日派對上酗酒失態的事件轉交給曾試飛過這套裝甲的好友 James Rhodes 、意圖讓 Rhodes 在自己死後接班以舒緩來自軍方與輿論的壓力。雖然事後 Tony 的死亡危機因為「神盾局」(S.H.I.E.L.D) 介入而解除了,但 Mark 2 在軍方高層的授意下也一度被 Hammer 工業改造成 War Machine 裝甲,直至 EXPO 博覽會的動亂結束後才又再次被 Tony 拆解還原為原本的狀態,被收藏於 Tony 加洲 Malibu 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並在日後 AIM 以武裝直昇機突襲的過程中被引爆 (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KMP-DVD

 

戰爭機器 War Machine Mark-1

4-War-Machine-Armor_tn1

正式名稱為「全面威脅反應型戰鬥裝甲」(Variable Threat Response Battle Suit)的「War Machine」是一系列由 Tony 好友--空軍中校 James Rhodes 負責操縱、以執行戰場任務為目的而開發的重火力軍用裝甲,也是 Tony 與美國政府就戰鬥動力裝甲技術應否效忠國家的折衷方案。

當 Iron Man 的存在開始廣為人知後,相關科技是否應收歸國有的爭議也跟著浮上面、成了 Tony 公開身份後所必須面對的第一個問題。雖然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的激辯曾一度讓以 Senator Stern 參議員為首的政府勢力退居守勢,但在 Whiplash-Diecast 襲擊 Monaco 大獎賽的事件發生後,Tony 面對輿論轉向時依然故我的態度卻也再次引起了軍方與好友 Rhodes 的不滿。隨著衝突加劇,Tony 在生日派對上的失態終於成了雙方決裂的導火線:為了阻止身著裝甲酗酒鬧事的 Tony,Rhodes 從地下室奪取了 Mark 2 後與之大打出手並揚長而去,這套裝甲也因而落入軍方手中、連帶引發了日後的一連串事件。

WMMKII

為了安撫民心,「米德」將軍 (General Meade) 在 Mark 2 被送往「愛德華空軍基地」(Edwards Air Force Base) 後隨即委託時任國防部武器承包商的 Hammer Advanced Weapon Systems 為其進行改造、藉以讓這套裝甲與 Hammer Tactical Assault Drones 系列一同在 EXPO 博覽會上進行展示,而該計劃的最終成果即為這款全身充滿增裝裝甲與各式火砲的 War Machine Mark-1。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War Machine Mark-1 的出現看似是 Rhodes 與 Tony 決裂的結果,但 Mark 2 在生日派對上被奪走的事件其實是 Tony 瀕死之際意圖讓好友繼承 Ironman 職責所做的最後一步安排:將裝甲交給自己信任的軍中好友使用不只能舒緩來自政府與輿論的壓力、也能防止 Ironman 的科技被濫用,這點從 Tony 暗自在 Mark 2 胸口加裝動力源並默許 Rhodes 通過著裝時的安檢認證就可得而知,沒有 Tony 許可, Rhodes 根本不可能穿上 Mark 2。

外觀上,由於 War Machine Mark-1 的設計首重戰場任務的執行,因此這套裝甲採用了以黑色為主的低視度塗裝,整體造型在加入大量增裝裝甲與右肩上加裝旋轉式火神機槍,在左肩則裝上榴彈發射器,仍保留了 Mark 2 掌心的飛行穩定器兼集束炮,及胸口以動力爐核心直接輸出的強化衝擊砲。比起原本的 Mark 2 也變得更為厚重。為了在機體重量大幅增加的同時維持飛行速度, War Machine Mark-1 的背部與小腿等部位則增設了額外的推進系統,可於飛行時展開配合 Mark 2 原有的的腿部噴射器使用,最高可讓裝甲的飛行速度達到 8 馬赫 (Mach number) 之多。除此之外,位於頭盔內的控制系統與抬頭顯示器也更換為投影顏色以綠色為主的軍方版本、藉以提昇戰鬥時的實用性。

直至 EXPO 博覽會的動亂結束後才又再次被 Tony 拆解還原為原本的 Mark 2 狀態,被收藏於 Tony 加洲 Malibu 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並在日後 AIM 以武裝直昇機突襲的過程中被引爆 (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戰爭機器 War Machine Mark-2

War-Machine-Armor_2

EXPO 博覽會的暴亂結束後, Tony 與國防部之間的矛盾關係因 Rhodey 中校的居中調停而暫時化解:只要繼續將「War Machine」裝甲租借給軍方使用,Tony 就能持有自身科技的產權與專利。而為了因應保護民眾的需求,準備將大部分心力投入「Stark 大樓」建設的 Tony 也特地設計了一套「War Machine Mark 2」裝甲,讓 Rhodey 中校可以在上一代裝甲被拆解復原後繼續執行軍事任務。

與混合了 Hammer Advanced Weapon Systems 和軍方技術的第一代「War Machine」相比,完全由 Tony 設計而成的「War Machine Mark 2」在外觀上同樣採用了低視度的黑、銀雙色塗裝,並將大部分武器改為內藏式設計,因此其形象與一般的 Iron Man 裝甲較為相近,外型流線化、輕量化的設計也讓這款裝甲的飛行速度與機動性提昇,但裝甲強度並未因此減弱,甚至可保護著裝者抵擋「前妻」(Ex-wife) 飛彈的直擊。

武裝方面,除了制式的掌心衝擊波與胸口單一光束外,「War Machine Mark 2」與其前身一樣搭載了各式改裝槍械:犢牛式步槍、40mm 榴彈發射器、模組化散彈槍系統、9mm 半自動手槍、空對空飛彈......等武裝皆收納在手腕等處的武裝匣艙中,唯一一項外露的武器為背部的雙管機砲,這管機砲與「War Machine Mark 1」搭載的 M134 7.62mm 機槍類似,同樣能以裝甲背上的滑軌與槍管及本體間的多關節機械手臂進行無死角的大範圍攻擊。另外,「War Machine Mark 2」背部左方的區塊也能展開小型的音波加農砲,這項裝備能讓敵方在短時間內昏厥癱瘓,但不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在 EXPO 博覽會事件至「奇塔瑞人」(Chitauri) 入侵「紐約」的 10 個月間,身著「War Machine Mark 2」的 Rhodey 中校曾前往「印度」(Bhārat Ganarājya)、「阿富汗」(افغانستان)、「南蘇丹」(South Sudan) 等地執行過多次任務,並在分析敵方行動模式後發現了幕後贊助一切的「十環幫」(Ten Ring),最後在「紐約」事件發生的同日循線追查至「香港」的一處生化實驗室。在此次行動中,「十環幫」使用了 Hammer Advanced Weapon Systems 未被美國軍方採用的核能坦克原型,並以「前妻」飛彈朝 Rhodey 直擊,導致 Rhodey 一度被敵方的重火力壓制。最後, Rhodey 冒著裝甲毀損的風險以超音速朝地面俯衝、將核能坦克丟往大海後火速趕回「紐約」,卻意外地發現當初請求支援的 Tony 早已和「復仇者聯盟」(Avengers) 的眾人結束了戰鬥,並邀請其一同至「沙威瑪店」(Shawarma) 用餐。

 

鋼鐵愛國者 (Iron Patriot)

achtim-wm-2

「紐約」之戰結束後,「復仇者聯盟」(Avengers) 的活躍令美國政府開始意識到自身防禦能力的嚴重不足,而隨著 AIM 以「滿大人」(Mandarin) 名義發動的恐怖行動趁勢而起,「白宮」(White House) 方面也亟欲重振政府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為了安撫民心,時任美國總統 Matthew Ellis 決定將 Rhodey 中校塑造為軍方打擊恐怖主義的新形象,並下令為「War Machine Mark 2」重新漆上紅、藍、白三色的塗裝,並改以較平和的「鋼鐵愛國者」(Iron Patriot) 為名稱。

與前身「War Machine Mark 2」相比,「鋼鐵愛國者」唯一的改變在於塗裝的不同與中控系統、抬頭顯示器等內裝的升級,其餘設計則無任何差異,這項換湯不換藥的改裝自然引起了輿論的諸多批評;而最諷刺的是:負責承包改裝工程的正是以 Killian 為首、企圖掌控全球恐怖組織的 AIM,這次升級也讓 AIM 得到了入侵這套裝甲控制系統的機會。

Rhodey3-im3

隨著政府與「滿大人」之間的反恐戰爭漸趨白熱化,身著「鋼鐵愛國者」的 Rhodey 開始積極追查敵方躲藏的據點,並因而在 AIM 偽裝的廣播站遭到了絕境士兵的伏擊,導致裝甲的控制系統一度因高溫而停止運作。雖然裝甲拒絕未授權使用的封鎖模式即時啟動,身處其中的 Rhodey 仍然無法阻止系統因外部持續加溫而解鎖,只能在裝甲自動開啟後徒手進行作戰而終被 Eric Savin 制服。

制服 Rhodey 之後,AIM 將「鋼鐵愛國者」進行初步的修復,隨即讓 Savin 在裝甲的保護與偽裝下進入「空軍一號」(Air Force One),順利綁架總統的行動,這套令總統受困其中的裝甲也成了 Killian 計劃高潮階段的行刑工具。可幸 Tony、Rhodey 與「鋼鐵軍團」在處決公開轉播的前一刻即時到來, Rhodey 也在戰鬥中順利取回裝甲的主控權,最後成功將總統解救送返。

IronMan3_4

Iron Patriot

 

 

MARK 3

Iron_Man_Armor_MK_III

結束首次的飛行實驗後,察覺 Mark 2 致命缺陷的 Tony 立即著手進行裝甲外殼的改造,其完成品便是這套造型與 Mark 2 近乎相同、但外殼材質經過全面強化的 Mark 3 裝甲。

Mark 3 所使用的外殼材質乃 Tony 之父 Howard Stark 於二戰期間開發的鈦 (95.5%) 金 (4.5%) 合金,其高強度、低重量的特性也有助於維持裝甲整體的推重比而不致對飛行速度造成影響,仍可謂現階段解決裝甲結冰問題的最佳方案。

除了裝甲表面的鉚釘結構被取消外,Mark 3 與 Mark 2 外觀上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塗裝的改變。一反先前兩套裝甲單色、深沉的外觀,Mark 3 在 Tony 的靈機一動下就以他其中一部1932 Ford Flathead Roadster 改裝古董跑車為藍本,採用了亮眼的紅、金配色,這項特色也在日後被同系列裝甲大多數型號所傳承,成為 Iron Man 在大眾眼中的經典形象。

MarkIII-IM

武裝方面,除了承襲 Mark 2 既有的衝擊波光束外,Mark 3 胸口的衝擊波轉換器也加裝了強度更高的新型鏡片,可發射威力強大的單一光束;左右前臂內則各自藏有 2 枚具有穿透坦克裝甲能力的小型穿甲飛彈、兩肩的裝甲中亦設有一對 6 連裝微型子彈發射器 (總載彈量可能為40枚),在展開後可配合頭盔的多對多智慧瞄準系統進行發射;腰部圓盤中則設有誘彈,可在被瞄準時干擾敵方武器的鎖定系統。而裝甲的材質更新以後,Mark 3 裝甲的飛行高度已不受限制、速度上也可以輕易突破音障進入超音速飛行,讓身穿這套裝甲的 Tony 足以在短時間內趕往戰場,甚至勝任與 F-22 戰鬥機纏鬥的任務。

相較於逃生時透過有限資源打造的 Mark1 與實驗性質濃厚的 Mark 2,功能完備的 Mark 3 儼然已是 Iron Man 系列裝甲初步的完成型態。自問世以後,這套裝甲總共執行過兩次任務:遠征 Gulmira 小鎮時,Tony 憑藉著 Mark 3 的火力優勢成功重創了佔領該處的「十環幫」;在與 Obadiah Stane 的決鬥中,Mark 3 雖然幾近全毀,最後仍在「小辣椒」Pepper 的幫助下勉強取得勝利,而也正是因為 Mark 3 在與 Iron Monger 的纏鬥過程中被民眾目擊,Tony 研發的一系列動力裝甲才會被傳媒冠上了「Iron Man」的稱號。

歷經與 Iron Monger 的對決之後,經過初步修復 (胸甲仍有明顯損傷) 的 Mark 3 被收藏於 Tony 加洲 Malibu 家中工作室的裝甲庫,並在日後 AIM 以武裝直昇機突襲的過程中被引爆 (應為自毀功能啟動),最後與豪宅的殘骸一同沉入大海之中。

mark 3_comp

 

Iron Monger

IRON MONGER

作為 Iron Man 問世後的第一位強勁對手,Iron Monger 裝甲是 Obadiah Stane 從恐怖組織「十環幫」檢拾 Iron Man Mark 1 殘骸後,下令 Stark Industries 分析並暗中製造的武器原型。Obadiah Stane 將裝甲據為己有後私自在 Stark Industries 設立了「16區機密計劃」,藉以開發全新的動力裝甲原型。

雖然「16區機密計劃」的開發團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 Iron Monger 裝甲的基礎設計,因為只是抄襲的「翻版貨」,關鍵的動力技術仍然只有 Tony 本人才懂得,因此即便原型已完成製造,這套裝甲的開發依舊陷入了瓶頸、原型也始終處於無法使用的狀態。 Obadiah Stane 決定鋌而走險,直接以闖入Tony 家強行搶奪小型化弧形反應爐,Iron Monger 裝甲才達至完成階段。

外觀上,由於 Iron Monger 的設計目的在於外殼硬度、整體出力與火力的最大化,因此這套裝甲有著極為龐大的身軀,全身上下更有多處顯眼的液壓結構與外露武裝。為了配合機體結構, Iron Monger 的操縱方式也經過了大幅改動,變成了著裝者進入中央位置搭乘、以操縱桿而非自身四肢控制裝甲肢體的方式,因此這套裝甲的反應、機動性和速度也不及 Iron Man 系列靈敏,裝甲也因體積龐大而變得「笨重」。

IronMonger3

移動方面,為了彌補步行速度較慢的缺點,Iron Monger 在雙腿加裝了與原型 Mark 1 相仿的噴射系統,除了可在跳躍時發揮推進、減速與肢體平衡的功能外,亦可在展開導流板後讓裝甲昇空飛行。但礙於裝甲整體的重量過高,Iron Monger 飛行時所需的加速時間較長,加上這款裝甲的外殼也有著與 Mark 2 相同的結冰問題,因此最後決戰時 Tony 曾利用這點短暫地解除了自身的危機。

武裝方面, Iron Monger 左手手腕的固定器上裝有一副 7 連裝火箭發射器、右手手腕上則裝有一挺以外露彈鍊連接至下方彈倉的大口徑機砲,背部的裝甲展開後亦可發射內藏的大型飛彈,3 種武裝皆附有鐳射導引系統,可配合頭盔中的軍用抬頭顯示器提昇瞄準精度。除此之外,在電弧反應爐的能源供應與自身龐大體積的配合下,Iron Monger 裝甲本身的搏擊與壓制也具有相當高度的破壞力,單憑手掌抓握的力量就足以將 Mark 3 裝甲的頭盔破壞,這項優勢讓 Stane 在 Stark Industries 的決戰中數度重創 Mark 3 裝甲,也逼使 Tony 使用反應爐超載的最後手段炸毀工廠屋頂,受到龐大能量直擊的 Stane 因而當場死亡,與 Iron Monger 裝甲一同在反應爐主體的爆炸中灰飛煙滅。

 

(待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IRONMAN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