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_2

「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 電視劇集播個不亦樂乎,但所描述的事蹟卻多為杜撰,到底真正的「包青天」是個怎麼樣的人?

 

民間形象

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以「包公」為主人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稱號。但是在歷史中,他的皮膚並不黑,只是為了塑造鐵面無私的形象,而劇中才把它的臉變黑,到了現在許多人反而認為他原本就是黑臉,故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民間傳說「包公」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 與有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御貓」之稱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衞之南俠「展昭」為左右文武助手,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使正義得以伸張。傳頌的案件包括《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攔路喊冤 (趁包公坐轎出巡時攔路向包公申冤)、擊鼓鳴冤 (傳說開封府公堂門前有一鼓,任何人擊鼓後,包公便會升堂聆聽喊冤者的冤情)。開封府大堂常擺着三隻鍘刀:「龍頭鍘」(火龍鍘) 專鍘違反國法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文武貪濁污惡百官,而「狗頭鍘」(犬頭鍘) 專鍘窮凶極惡之平民百姓。

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華南地區有傳說謂「包拯」死後被封為「十殿閻羅王」中的「五殿森羅王」。在「台灣」,有些神壇廟宇傳說「包拯」死後被封為神明,號稱「馬國公」、「包府千歲」,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開封府

 

歷史記載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 (今肥東縣) 人。「包拯」後來說他「生於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後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包拯」少時在城內「香花墩」讀書,他 28 歲中進士,授大理評事 (從八品下),知建昌縣;以父母年老為由,沒有赴任。又監和州稅收,其父母仍然拒絕前往,於是一直在家鄉侍奉父母終老直至守孝期滿。曾先後知天長、端州、瀛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縣、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禦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爲朝廷的宰輔,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天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稱號,而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其為「包公」。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産、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爲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宋史》第三百一十六卷《包拯傳》中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闾裏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爲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訴訟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進前陳曲直,吏不敢欺。】又說:【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與人不苟合,不會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

「包拯」做過許多有益於百姓平民的好事,「不愛烏紗只愛民」,贏得了世人的敬仰。「宋代」以來,關「包拯」的口碑、話本小說、戲劇曲藝乃至當代的電影電視就演義了許許多多他清正廉明、剛直不阿的故事,演義的結果,使包公的形象更豐滿,甚至神化、傳奇化。令包公「包青天」成了後世人們寄托、祈望的理想人物。

安徽合肥包公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包青天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