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umb

一億年後「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 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近海沼澤。曾經絕大部份地區皆荒無人煙的「南極洲大陸」(Antarctic),在板塊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澳洲」也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

第二部 一億年後

f7e7be7885_81504964_o2

 

淺海 (Shallow Seas)

淺海

海平面上升近 100 米,淹沒了地勢低窪的地區,一望無際的淺海覆蓋了大部分陸地。陽光能直接射到海床,從而造就了豐富而活躍的生態系統。雖然和人類時代的珊瑚礁非常相像,但當時生活在這裡的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充滿陽光和養料的水域為紅藻進化而成全新的礁石生態系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海洋植物第一次開始利用動物來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就像數百萬年來鮮花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一樣。

幽靈水母 (Ocean Phantom) 

1 億年後產於淺海區,「幽靈水母」的祖先是「葡萄牙」一種叫 Man-o-war 的水生物,貌似水母,事實上是聚集在一起的珊瑚蟲。長 10 米,寬 4 米,觸角長達 9 英尺,看起來像是揚帆的海上氣墊。在無風的情況下,「帆蓬」失去作用,「幽靈水母」還可以透過水下的胸骨噴射出水柱來作自我驅動。它們利用觸角來捕捉獵物、消化食物,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它們也能從海面上獲取海藻以提供能量。它們進化出一套複雜的感官系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食物和危險物,這套感官系統還能充當導航作用,用以測量風力和確定太陽的方位。

p1490

暗礁滑魚 (Reefglider)

1 億年後產於淺海區,身長 4 米,身體圓鼓,由無殼軟體動物「海蛤蝓」進化而來的。利用鰭和彩色尾巴遊動,依靠長而明亮的彩色腮進行呼吸。「暗礁滑魚」色彩鮮艷,它們在無脊椎的軀體上進化出三對鰭,交互劃動以推進遊行,特別是逃避掠食者的追擊。它們擁有一套高效的導航系統,它們能以「銨離子」(Ammonium) 替換出體內的「重鈉離子」(Sodium),這令它們呈現出臃腫形態,而這有助於它們在海面上漂浮。「暗礁滑魚」與「紅藻」是共生關系,前者以後者為食,後者則依靠前者進行繁殖。亦會於淺海巡邏「幽靈水母」為食。

未命名

海蜘蛛 (Spindletrooper)

「海蜘蛛」屬蜘蛛類動物,體型達 1 米,寄居在「幽靈水母」的體腔內。可以得到保護免遭其「暗礁滑魚」的攻擊。不過牠們也非善類,因可利用其巨大有毒的頜骨作斜線攻擊,令對手造成巨大的創傷。以「幽靈水母」的獵物為主食。

thefutureiswild-spindletrooper

 

孟加拉沼澤 (Bengal Swamp)

2165408-spooky-swamp

近海沼澤方圓數千公里的範圍裡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們顯示出各種各樣的適應和進化關係。這裡毗鄰赤道,周圍有群山環繞,因此氣候相當炎熱。充沛的雨量使得這裡異常潮濕。富含養料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令這片沼澤肥沃而富饒,但與此同時,也使這片水域暗不透光。

巨大沼澤章魚 (Swampus)

p1493

1 億年後產於「孟加拉沼澤」(Bengal Swamp),「沼澤章魚」是由現代的章魚進化而成的,體長超逾一米,重約 18 公斤,在它們體內有一特殊皮層,可以在無水條件下儲存 4 天量的氧氣存活。這樣一來,即使是離開水在陸地生活 ,「沼澤章魚」仍可以存活 4 天。當移動軀體行走時,八足「沼澤章魚」就會豎起挪動其中四隻觸鬚,亦可作互相交替,如此可以減少接觸在地面上軀體的拖曳力。與它們的祖先一樣,毒液仍然是「沼澤章魚」對付掠食者的強大秘密武器,其毒液足以殺死初生「巨龜」

巨龜 (Toratons)

f0244681_517f4417db501

1 億年後產於「孟加拉沼澤」,「巨龜」是由 21 世紀的「加拉帕戈斯陸龜」(Chelonoidis nigra) 進化而來。「巨龜」是當時地球上最巨大的陸上動物。其體重約 120 噸,站立時身高超逾 7 米。在植物充裕的情況下,每隻「巨龜」每天要吃掉 590 公斤的植物。它們擁有一套特殊的消化系統,強健的胃用以碾碎食物,充滿活性菌的腸子用以消化草本食物。由於龐大體形上的優勢,它們的背部甲殼已失去了原本的保護作用並逐漸退化,腹甲更完全消失,但是仍保留一些硬甲用以保護脆弱的肌肉部位。

放電魚 (Lurkfish)

Lurkfish

出現在 1 億年後的世界,生活於「孟加拉」沼澤,長達 13 英呎,以伏擊的方式等待獵物送上門,然後放出 1000 伏特的電壓擊暈對方。它們粗糙的皮膚以及臉部和嘴角上的鬍鬚偽裝看起來酷似橫倒在沼澤地上的爛樹幹。它們進化出自我保護和捕獲獵物的技能,並在皮下形成一層剛硬的物質以保護體內組織。它們能放出 1000 伏特的瞬間電壓,頓時使獵物或者掠食者麻痹癱瘓。它們生命力頑強,通常飽食一頓就可以維持一周,其食物主要是「沼澤章魚」。

 

高原 (Great Plateau)

Himalaya_mountains_Nepal_by_CitizenFresh

1 億年後,「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大陸之間的陸地受到擠壓,隨後隆起,形成巨大的山脈。新的山脈甚至超越了「喜馬拉雅山」(Himalayas)。在海拔 9000 米的高原上,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但仍然有著四季分明的的變化。此時此刻,火山活動越來越頻繁,最終導致全球性的災難——又一次大滅絕。

蔚藍追風鳥 (Windrunner)

p1494

1 億年後產於大高原,「藍色風速鳥」的祖先是鶴。擁有 4 隻翅膀,其中 2 隻長在背上用於高空翱翔,另外 2 隻則長在腿部,有助於它們在樹林中穿梭。為了尋找一塊沒有掠食者的地方築巢,「藍色風速鳥」每年都要在海洋區域和高原地區往返飛行。甚至打盹也是在飛行中同步進行。狹長的翅膀有助於它們在高處飛翔,當它們放慢飛行速度、降低飛行高度時,第二對翅膀就派上用場了,特別是在樹林中飛行靈活性更顯著。在「藍色風速鳥」頭部兩側還有一對小翅膀,能夠為它們提供額外的飛行控制。但是在如此的高空中飛行往往容易受紫外線的高量輻射從而引起突變。為了防止紫外輻射,「藍色風速鳥」進化出特殊的藍色羽毛和附膜的眼球。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銀蜘蛛」。

巨型銀蜘蛛 (Silverspider)

p1495

1 億年後產於大高原,「銀蜘蛛」明亮銀白的外表能夠反射危險的紫外線。由現代的蜘蛛進化而來。能分泌出最強韌的蜘蛛絲,長可達 15 英哩,用以編織蜘蛛網。現代蜘蛛大多數是侵略好鬥和獨來獨往的,但未來的「銀蜘蛛」卻彷如螞蟻一樣變成群居生活,由一隻女王所統治。「銀蜘蛛」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群山峻嶺間布滿了巨大的蜘蛛網。這些蜘蛛網雖然偶爾可以捕捉到昆蟲和小鳥,但真正用途是用網來拾植物種子 (每天可達 1 萬粒)。「銀蜘蛛」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收集網上的種子,然後帶回集中儲處。「銀蜘蛛」利用這些種子餵養「波格鼠」,將「波格鼠」養肥之後供「銀蜘蛛」女王享用。

200410221238581

波格鼠 (Poggleseed)

Poggleseed

出現在 1 億年後的世界,生活於大高原上,這種居住在山洞中的小型嚙齒類動物是被銀蜘蛛放牧地球上最後的哺乳類動物。毛臉、圓耳和大眼睛的「波格鼠」有 10 厘米長,以「銀蜘蛛」收集的種子為食。一旦「波格鼠」長到足夠肥胖,就會成為兇殘的「銀蜘蛛」女王的裹腹美食。

 

南極森林 (Antarctic Forest)

bj_31sm

1 億年後,曾經荒無人煙、似乎毫無生命跡象的「南極洲大陸」(Antarctic),在板塊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南極洲」的北部地區已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其規模和密度絲毫不亞於人類時代的「亞馬遜河」流域。但在此居住的是一批全新的動植物。

21 世紀的昆蟲體形細小,這是受限於它們外骨骼所能吸收的氧氣所致。倘若它們長得太大,便會缺乏足夠的空氣。然而 1 億年後的未來,地球上的含氧量大增,結果昆蟲的體形驚人地暴漲,成了「南極熱帶雨林」裡的大型掠食者。

隼蠅 (Falconfly)

Img223159151

「隼蠅」從現代黃蜂進化而來,是一種長角貪吃的食肉昆蟲,有著尖銳的獠牙與廣達180°的視線,體長達 15cm。它使用致命的前腳來癱瘓獵物,並用尖牙將它們大卸八塊,留起來餵幼蟲。「隼蠅」是可怕的掠食者,體型大到足以自半空俯衝而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抓住翼鳥。而「噴火甲殼蟲」和「隼蠅」一樣兇猛,但它比前者更加狡詐。

噴火甲殼蟲 (Spitfire beetle)

22870172-topplus11

是以「噴火鳥」為食的食肉甲蟲,單一的噴火甲蟲攻擊力弱無法覓食。所以四隻為一組集合起來增強實力,令這些色彩鮮豔的昆蟲成為致命的獵人。

牠們一組四隻頭對頭,張開其身上的甲殼,令它們看起來像一朵花的花瓣---噴火樹的花。牠們把頭偽裝得像「花蕊」,對噴火鳥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吸引走近的「噴火鳥」,「噴火甲蟲」便向其噴出強烈的化學酸性液體,只消幾分鐘就會把「噴火鳥」殺死,它們就可以用前腿鉤子鉤著鳥的屍體當食物。

炮台鳥 (Roachcutters)

false-spitfirebird

Roachcutters 是體型如麻雀大小的紫色小鳥,由生活在「南極洲」一種海鳥進化而成,厚喙和眼睛長在頭冠上,頭冠能獨立擺動以捕捉昆蟲為食。牠們已經適應了生活在南極森林。有賴於其優秀的雙翼設計,Roachcutters 算是生活在「南極森林」裡最快和最靈活的鳥類。Roachcutter 雖然擁有很高的飛行速度,但牠們仍然有被巨型食肉蜂 falconfly 殺害的時候。Roachcutters 主要是獨來獨往,但仍會聚集在一起以找尋伴侶。雄鳥會尋找大樹洞,在這些樹洞周圍用樹枝和葉子作偽裝。當雌鳥產下了雛鳥後,雙方便會輪流照顧牠們的幼鳥。

噴火鳥 (Spitfire Bird)

 

thefutureiswild-spitfirebird

「噴火鳥」是生活在南極森林的一種蜂鳥,牠們由現代「海燕」進化而來,至今仍然留有「海燕」的鼻管。會從一種稱為「噴火樹」的樹上獲得「化學武器」,遇到危險時便會噴出熾熱的腐蝕性酸液來抵禦天敵如 falconfly 。牠們交配是一個短和快速過程。當雄性和雌性交配後,便全力照顧他們的幼鳥,直到幼鳥們學會飛行和獨立為止。

另外,森林中也有一種模仿「噴火鳥」的物種---「假噴火鳥」(False Spitfire Bird),牠們的外觀極為相似,但並無攻擊性,只是利用外觀來嚇唬其他食肉動物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