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命名

「@」這個符號現今已為全球網民所熟知,但世界各地對這個符號的解讀千奇百怪,有人覺得它是象鼻、小老鼠,甚至有國家的民眾認為是「猴子睾丸」.....!

台灣大學外語系美籍教師「史嘉琳」發現台灣人把「@」讀作「小老鼠」而感到有趣,於是和全球各地的資深語言學家一起討論和調查,發現這個符號在世界各地的稱呼都非常多樣化。

「以色列」(מְדִינַת יִשְׂרָאֵל‎‎) 把「@」解讀成果「餡酥餅」,在「俄羅斯」(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則是「小狗」,到了「挪威」(Kongeriket Norge) 又變成了一種叫「阿爾法捲曲」的東西,「韓國」(한국) 人稱它為「蝸牛」,而在「瑞典」(Konungariket Sverige) 就出現千奇百怪的說法:肉桂捲、象鼻、猴子尾、貓腳、貓尾……有趣的是,「荷蘭」人把這個符號稱為「猴子蛋蛋」。

「@」叫法千奇百怪,它到底從何而來呢?其實「@」這一符號起源於中世紀僧侶疲勞的雙手,他們發現「at」 在經文中出現頻率很高,於是就發明了「@」來代替「at」,直至 20 世紀末互聯網興起,再由美國電腦工程師 Ray Tomlinson 確立了「@」在 Email 的地位,令「@」互聯網世代成為不可或缺的符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