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_the_storm_ver5_xlg

追風者 Pete 和氣象研究員 Allison Stone 及其車隊一直穿州過省追逐風暴,希望能拍攝到超級颶風鏡頭;而一股巨型「龍捲風」(Tornado) 就在此際迅速形成,車隊當然馬上前往「追風」,但萬想不到,這股「龍捲風」的威力遠超他們想像。正當「龍捲風」橫掃小鎮,一群正舉行畢業禮的中學生首當其衝,老師 Gary Morris 大兒子 Donnie Morris 更遇上意外遭困。為拯救兒子,Gary 唯有登上 Allison 的追風戰車,正面迎戰這恐怖「龍捲風」!

sarah-wayne-callies-richard-armitage-into-the-storm

雖然美國是世界上受「龍捲風」(Tornado) 吹襲最多的國家,不過以「龍捲風」為主角的災難電影卻很少,多數都是多種災害的其中一個配角而已,如《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同時吹襲洛杉磯的多個「龍捲風」;記得對上一看過的另一齣「龍捲風」電影,已經是 1996 年的《Twister》,已經差不多 18 年前了。我頗喜歡《Into the Storm》走回了自然災害式題材,不像《2012》那類末日式電影般誇張。當然誇張也有誇張的好看,但這類以一個小鎮居民逃難為重點,看來其實會較有共鳴和投入感。

「龍捲風」電影難拍在於「龍捲風」是快速而致命,雖然「龍捲風」由出現至消失可能約有一小時,但它是會移動的,可能幾分鐘已經過一個地方,如何將那幾分鐘的事擴展成為一部 120 分鐘的電影,是最難處理的地方,所以很少導演敢挑戰拍「龍捲風」電影。

Into-The-Storm-Still-Storm-Chasers

into-the-storm+

《Into the Storm》的主角 Gary 是一間中學的副校長,和兩位兒子關係疏離,尤其是在妻子去世以後;而發生時間在 Gary 所屬的學校畢業禮當天, Gary 叫兩位兒子拍攝「時間囊」影片給 25 年後的自己看,亦負責畢業禮當天的拍攝工作。

所以電影「攞正牌」以「偽紀錄片」方式拍攝,用意相信也為增求實感,而兩位兒子全程都拿著攝影機亦不會顯得太突兀。而且只有部份場景使用「偽紀錄片」形式拍攝,而且時常使用三腳架,否則搖來搖去真的受不了。

其實用「偽紀錄片」形式拍攝本來也無不可,不過略嫌前段「龍捲風」未到前的情節節奏又慢又悶,廢話勁多,雖然想交待父子關係但是卻過於冗長,長子 Donnie Morris 偷走去荒廢工廠追女仔等情節更像 B 級電影格局。而以劇情而言,兒子偷走遇險,父親冒死拯救等情節亦極為公式化,沒驚喜可言。還好末段變回一貫第三者角度的敘事,場面也愈拍愈大,多場「龍捲風」迫近的場面拍來實感濃烈,氣氛緊張。

into-the-storm-stills-images

不過最令人覺得可有可無及煩厭的是那兩個瘋瘋癲癲,時常想拍勁爆片放上 Youtube 賺錢溝女的人。他們兩個角色跟主要劇情其實完全無關,根本毫不重要,作為路人甲的他們戲份也太多了吧,不知道導演安排這兩個角色用意何在,如果將戲份放在其他角色應該更好。不過以這類賣視覺特效的電影來說,其實「龍捲風」才是真正的主角吧,所以當「龍捲風」開始出現後,氣氛和劇情也就開始緊張!

「龍捲風」是有分級數的,由 EF0 到 EF5 共六級,所以初初就讓主角們經歷一些級數較低的「龍捲風」,但不要以為級數較低就沒有看頭,那些「龍捲風」都有 EF2 級或以上,能將人整個吹起,也能將貨車當保齡球般拋來拋去,初段「龍捲風」橫掃小鎮學校已覺觸目驚心,而且還有一場「火龍捲」,場面拍得壯觀而震撼。隨後也不難想到這些風暴會愈拍愈大型,這些強勁而各具特色的「龍捲風」視覺效果也造得非常出色,這部份拍得相當精彩

Into-the-Storm

into-the-storm_in

一如過往,這類電影都會例必安排一個終極 Boss,最後出場的便是一個達 EF5 級,直徑有數公里的「超級龍捲風」,這個級數的「龍捲風」能將混凝土建築物吹得只剩下地基,甚至讓摩天大樓也扭曲起來的「龍捲風」。不過因為電影中的「俄克拉荷馬市」(Oklahoma City) 沒有高樓大廈,所以只有將中學移為平地;飛機、機場控制塔被吹飛等等,效果相當震憾。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追逐「龍捲風」之餘也要保命,所以一定要介紹「提圖斯號」(Titus),見到這台車的設計實在「嘩」一聲,根本就是一台追風坦克。設定上,「提圖斯號」車身由防彈玻璃,裝甲鋼板所組成,還有必殺技 — 地釘錨〔不太確定是否這名稱,實際上是將固定柱打入地面以固定車身〕。「提圖斯號」上下左右前前後後都是各式各樣的鏡頭,全方位捕捉在龍捲風眼的一刻。另外還有一個可以旋轉的「觀察台」,有高清鏡頭拍攝。除些以外還有風速計、氣壓計等基本天文設施。這台戰車設計實在 so cool,看得我也想擁有一台!

另外還有一輛貨 van 則以全天候天文設施,雷達等等一應俱全,來為「提圖斯號」預報「龍捲風」路徑。女主角氣象研究員 Allison Stone 則坐鎮在這車為「提圖斯號」分析數據及作預報,令「提圖斯號」可以在「龍捲風」經過路徑拍攝風眼。

Titus_at_studio

不過就算有再精良的裝備,在大自然面前一樣無能為力。極端的天氣多變,令到多次預報錯誤,錯過攔截「龍捲風」的機會。而就算「提圖斯號」如何堅固,能抵擋 275km/hr 的颶風,在 EF5 級「龍捲風」面前一樣無能為力,整台車紙紮一樣被吹飛了。不過就算沒有被吹飛,在「龍捲風」下「群車亂舞」,隨時一架貨車掉下來毫不出奇,「提圖斯號」就算再堅固也沒有用。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麽渺小。

《Into the Storm》在現今電腦特技下,無論影像和音效比起 1996 年的《Twister》都有長足的進步,無論飛機在空中亂舞或整幢大廈被吹飛,油車大爆炸,「火龍捲」等都有強烈震撼的視覺效果。

而不得不提是這套戲的音效,可能因為看「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 版本,所以定位非常清晰,風聲、碰撞聲、車輛被吹翻之後再重擊地面聲,聲聲入耳。最後 EF5 級那場「超級龍捲風」的風洞聲,風聲風向方位等真的很逼真,令人有置身風暴中的感覺,叫喊聲亦令氣氛更加緊張,觀眾更投入。

雖然劇情較公式化無驚喜,演員亦不是甚麽大卡士但總算稱職,始終這類災難片特效才是決定整套戲成敗的關鍵,而這套《Into the Storm》氣氛的營造或者特效都是一流大片水準,相信喜歡災難片的觀眾會感滿意,始終關於「龍捲風」的災難片可不是常有呢!

電影就是這樣拍成的.......! 

maxresdefault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Into the Storm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