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Martian

參與登陸「火星」(Mars) 的「戰神 3 號」(Ares III) 地質採探任務太空人 Mark Watney ,與隊員於執行任務途中遇上暴風襲擊,被迫緊急終止任務並要撤離「火星」,隊員誤以為 Mark 被物體高速擊中已意外身亡,把他遺留於「火星」之上。而大難不死的 Mark 並沒有放棄,於「火星」之上運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努力求生,並且得想辦法與地球的「美國太空總署」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聯絡求救.....

The-Martian-Official-Trailer-2-3

NASA 趕在《The Martian》上映前宣布在「火星」上發現有液態水,是為電影曲線宣傳嗎?還是 NASA 希望藉着《The Martian》這套電影,說服更多美國人支持耗費巨大的「火星」探索任務?

電影當然有很多情節是倚靠 NASA 提供資料,但 NASA 作為美國政府機構,總不能跑出來直接支持商業投資的電影。向全世界宣布「火星」上有液態水這個「天大喜訊」,碰上電影發布這麼巧妙的時間安排,一定對電影的口碑有絕大幫助,今次雙方公關的功力之高、拿捏之準,絕對是天衣無縫,嘆為觀止!

近年 Ridley Scott 的作品譭多於讚,從一個著名的金像大導演走至如斯田地,也真令人嘆息。多年沒見佳作的他終於拍出了這部《The Martian》,外國評論激讚,甚至形容為科幻新經典,算是一雪前恥,相信亦為隨後的《Prometheus 2》打下了一支強心針吧。

themartian-8

the-martian-matt-damon-sandstorm

改編自 Andy Weir 同名科幻小說的《The Martian》,故事講述太空人 Mark Watney 遇上「火星風暴」〔基本上這是不可能,因為火星大氣稀薄,所以即使是龍捲風暴也只等如地球上的微風而已〕而被意外遺留在「火星」上,必需利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去求生等待救援,就有如《Cast Away》的火星版,又或《Gravity》的漫長版。而且就如之前的《Everest》情況差不多,若抱著看大型特技動作娛樂片心態準會失望,因為片中既無外星怪物、也沒有壞人,只有重重困境,全片只靠文戲及 Matt Damon 的獨腳戲、連串層出不窮的意外,多次讓主角 Mark 陷入絕境邊緣,整部電影較有動作的場面僅有開頭風暴一幕以及後段的驚險救援。

《The Martian》故事其實也真有點像《Gravity》、《Cast Away》與《Apollo 13》的混合體,只是《The Martian》不如《Gravity》般以超密集動作場面來製造刺激,反是以大量文戲及科學理論去鋪排這個絕境求生的故事,但有別於流落荒島,要說一個人類流落於外星的故事,縱同是「獨腳戲」,拍起來必定較「地球荒島難度更高。首先就要解決合理性上的問題,雖然建基於原著小說,但怎樣把那些艱深的科學理論影象化、拍得有追看性,還是一大考驗,而且若非對科學稍有認識者,對片中的科學理論可能未必完全明白。

The Martian9

martian-promo

《The Martian》文戲可以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 Matt Damon 如何設法在「火星」上獨自生存,Ridley Scott 於片中最成功的之處,就是把這些建基於艱深科學理論的場面拍得不沉悶外,更要看來合理。Matt Damon 的演技當然應記一功,另一部分則是 NASA 如何運作以拯救 Matt Damon,全片不斷從「地球」、太空船、「火星」三者間交叉敘事,各個情節連環緊扣,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觀眾伴著主角成功研究到某一件事、克服了一大難關後,又得馬上面臨另一回的失望、另一次的失落。

電影同時亦兼寫了 NASA 及其隊員急謀對策的情節,這部份亦見 Ridley Scott 於處理大量人物與資訊上的功架。這些情節人物眾多,多回開會討論的場面更不乏唇槍舌劍時候,更充滿大量複雜的理論、喋喋不休的數字與計算。我相信未必每位觀眾都能理解跟得上劇情,但 Ridley Scott 卻令整件事來得「似層層」,讓觀眾信服這是有根有據的邏輯。不過那些艱深的科學理論不明白也不緊要,反正情節緊湊,為觀眾帶來了扣人心弦之效;而過程中也不乏感人時候,片中又用上大量 80 年代音樂作襯托亦頗特別,最後片尾曲用了《I Will Survive》這首經典歌呼應電影,帶出人們要堅持繼續活下去的訊息。

The-Martian-5

《The Martian》另一令觀眾投入的地方,在於 Ridley Scott 透過浩瀚而孤清的「火星」地貌、冷冰冰的研究室,建構出一個充滿壓抑而沉鬱的環境〔導演在《Alien》的功架能再次大派用場〕,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孤寂感。有別於《Cast Away》有個「Wilson」跟主角 Tom Hanks「對話」,片中的 Mark 幾乎全得要自言自語,對著飛行日誌鏡頭說話。他不單要面對極大心理壓力、外星環境的凶險,更有一種仿如「等死」的絕望感。但為免氣氛過份沉鬱,Ridley Scott 巧妙地用上 Mark 的自嘲襯托出他那樂觀的性格,以輕鬆的幽默感去平衡沉重感,令電影竟有著一種不俗的喜劇效果,在這個徹底孤立的環境下,讓觀眾代入了 Mark 的處境中,雖然不難猜到結局,也不禁為他奮力求生終至成功一刻而感動!

《The Martian》以劇力見稱,特技場面或許較缺乏。但並不代表視覺效果遜色,縱沒每分每秒都為觀眾製造觀能刺激,其所呈現的特技效果仍相當精彩,絕不比同類電影遜色。電影大部份時間均在「約旦」(لأردنّ) 取景,那酷似「火星」的地貌又實在可以假亂真。

MartianDiff_PIC1

The-Martian-4

演員方面,Matt Damon 和 Jessica Chastain 繼去年的《Interstellar》後再次合作,Matt Damon 再次飾演在外星球上獨自生存的太空人,但有別於在《Interstellar》的客串演出,今次再演「孤獨太空人」,基本上全片是他的個人表演,全程由頭帶到尾,演活了 Mark 那複雜的內心變化,尤其是末段那細膩的演繹最為出采。至於 Jessica Chastain,雖然她演的「戰神 3 號」(Ares III) 地質採探任務小組隊長 Melissa Lewis 也相當稱職,但始終劇情側重在 Matt Damon 身上,令她的發揮受到局限,比較可惜。

不過,《The Martian》雖然拍得精采,但亦非全無缺點,1998 年那齣同樣是「拯救 Matt Damon」的《Saving Private Ryan》, 至少也交代了一下角色背景,和解釋了為何要一隊人冒著性命危險去拯救一個人的原因,但今次 Mark Watney 的角色背景交代近乎空白,令角色營造欠缺立體;

據聞《The Martian》原片長 245 分鐘,為了配合電影院放映時間,唯有硬生生地剪了近 100 分鐘至現在片長。雖然電影過長也許添悶場,但現在片中有不少支線情節確實無妥善交代,不少轉折位看來有點突兀,令整體故事結構看來有點鬆散,似乎真的是某些重要情節被刪掉了,這又是否主角 Mark Watney 角色背景蒼白的原因!?還有生硬地植入中共的協助、團隊對太空總署的「放棄一人還是六人性命」的抉擇等等情節也未免太單薄,若多加描寫的話效果定必更佳,是為美中不足!

【後話】《The Martian》明顯是一個科幻故事,惟電影中最「科幻」的情節,恐怕是 NASA 聯合「中國國家航天局」的拯救行動,據說原著小說亦有相關情節,並非電影版胡亂杜撰,以博取「中國票房;這段情節大陸觀眾應該會照單全收,惟熟悉美、中政治關係形勢的觀眾就知道,現實世界裡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在航天科技上,「美國」絕不會讓中共參一腳,而「中國」又會願意跟「山姆大叔」分享國家機密嗎?不過,電影世界就是有「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特點,現實世界做不到的,就由電影去實現,大陸觀眾看得高興之餘,小說也大賣,電影又把 RMB 賺得滿滿,皆大歡喜!

the-martian-74

電影就是這樣拍成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The Martian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