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2019 年,Tyrell 集團製造了 Nexus-6 人造人系列,藉此來開發外太空殖民地,但部份人造人發動叛變,而負責追捕違法人造人的探員,被稱為「銀翼殺手」(Blade Runner);29 年後,當年舊型號的 Nexus-6 系列已經被淘汰,由新版的人造人代替,而「銀翼殺手」在 2049 年的工作,就是狙殺殘餘的 Nexus-6。探員「K」在一次追捕人造人 Sapper Morton 時,意外發現一副骸骨,更懷疑骸骨隱藏著的秘密,很可能引發一場人類與人造人之間只有一方能生存的滅絕戰爭!

fc0mxx2rft9vv4c35aq5

何謂真?何謂假?何謂現實?何謂虛擬?1982 年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港譯《2020》〕,是根據科幻小說家 Philip K. Dick 的《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改編而成,不管有沒有看過《Blade Runner》,但只要是喜歡科幻電影的觀眾,都會聽過這部電影的名字,其獨有融合東方文化、煙雨迷濛、頹廢破敗、孤寂冷峻、沒有生氣的近未來反烏托邦式視覺風格,加上「Vangelis」那撲朔迷離、猶如帶領觀眾神遊天外似的電子配樂,皆令《Blade Runner》是如此與眾不同!

以現今的眼光去看 1982 年的《Blade Runner》,概念當然不再新鮮,不過它卻成為科幻電影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日後這類型科幻作品的基礎方向。而且有關人造人〔註〕、複製人、機械人是否具有靈魂或情感的探討,在電子科技正急速發展的七、八十年代,當時絕對有其時代意義和價值,甚至到今天,不但不過時,機械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或情感的議題,依然極具爭議性!

blade-runner-2049-human-chambers

前作導演 Ridley Scott 當年選擇了「人造人」這個題材,並非對「人造人」特別有興趣,而是在其兄長過世之後,對造物主作出的質疑,想要向觀眾表達自己對生命的一些見解,與及造物主與受造物之間的矛盾,在後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異形:聖約》(Alien: Covenant) 也再次涉及這個議題,到今次《2049》也同樣隱藏了宗教的隱喻。

所謂「殘缺也是一種美」,1982 年的《Blade Runner》並不完美,連當年的電影評價和票房也都滑鐵盧,但這部堪稱「Cyberpunk」鼻祖的科幻經典,憑其當中所包含的哲學和前瞻性議題而歷久不衰,它的前衛科學概念及近未來反烏托邦式風格,令往後包括《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The Matrix》、《阿基拉》(AKIRA) 等等也成經典的科幻作品皆深受其影響,甚至啟蒙了《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而「Cyberpunk」至今甚至形成一種文化,令《Blade Runner》進階科幻殿堂之列!

Blade-Runner-2049-breakdown-1

bladerunner_042a1

睽違了 35 年〔現實竟比電影故事相隔的 29 年還要久〕,Ridley Scott 決定由自己當執行製片人,拍夥導演 Denis Villeneuve 共同創作出續集《Blade Runner 2049》。但在劇情上經過了 29 年科技演化,人造人與人類的關係已變得更複雜,更纏繞不清,所以《2049》這續集並不是來解答謎題,而是為大家帶來更多謎題!

Denis Villeneuve 是個很特別的導演,會把看起來很商業、很大眾化娛樂的題材,拍成不那麼主流、言之有物卻又不失衝擊力的導演。他處理過的題材,在其他導演手上,可能只會拍成一齣普通商業爆谷電影,但在他的鏡頭之下,在墨西哥鎗火下的復仇、外星文明的神秘謎團,通通都化為淒美的詩作。這樣的獨特性,承接《2049》可說是最適合不過;所以《2049》並不是一齣動作片,而是一齣說故事的劇情片。

沒看過《Blade Runner》能不能看《2049》呢?基本上是可以的,只是會錯過不少東西。《2049》算是一個獨立的故事,但故事中 K 所尋找的東西與前作有所關連,而且整部電影其實有非常多地方皆是向前作致敬,先看完第一集,對這個未來世界的背景,人造人的設定有一定的瞭解之後,再來看《2049》會讓你更易明白這部續集的劇情。

Blade-Runner-2049-2-35

《2049》是敍述 LAPD 探員 K,在一次去執行追殺舊型號 Nexus-6 的任務過程中,挖掘出了一副埋藏已久的骸骨,而這骸骨隱藏著的秘密很可能會令人類與人造人之間爆發一場只有一方能生存的滅絕戰爭,他奉命追查事件真相!

故事並不複雜,基本上是平舖直述的,主要描述探員 K 追查線索抽絲剝繭的過程,但劇情的重點,是在於 K 與人類、人造人、虚擬機械人之間的對話,探討如何定義「人類」;人類跟人造人最根本的差異,在於「記憶」,人造人一啟動就是成年人,啟動以前的所謂「記憶」都是被植入的虛假記憶,而人類必須親身經歷才會有記憶〔其實現實中已做到人類也能被植入虛假的記憶〕,這點就是人類與人造人之間最大的分別,但若人造人突破人類所設下的這層限制,創造片中所指的「奇蹟」時,到底身為「造物者」的人類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產品」?這就是故事背後要觀眾去思考的問題。

「創造」與「摧毀」也是《2049》一大議題,創造,應為自然或是人工?而創造者能否隨意把此能力摧毀?新企業 Wallace 的 CEO Niander Wallace,就執着於這方面造了不少工作,希望創造出絕對服從的人造人,藉能生育的人造人征服更多殖民地。而 Wallace 提及的 Angel,以及 Rachael 的重生,皆涉及宗教上的隱喻,但似乎比前作含蓄內斂,着墨不多。

joe and joi

Blade-Runner-2049-2-20

《2049》一開始已開宗明義說明探員 K 其實本身也是個人造人,不過對觀眾來說,不管他是不是人造人,我們看得到 K 回到家的一舉一動。即使他看似木無表情,但卻情不自禁的對人工智能 Joi 產生依戀,甚至還買了「禮物」,如同真人一般的對待「她」〔好一個標準獨男〕。及至中段,當他認為自己正是那「奇蹟之子」的崩潰情緒,誰敢說他只是個沒有情感的「人造人」?

原本以為終於可以擺脫身為人造人宿命的 K,到最後劇情一個扭轉,原來自己還是被「記憶」巧妙地給騙了,好一個美麗誤會。可是當他充滿怨懟和孺慕之情的望著 Deckard,有人能說那股情感是「虛假」的嗎?當他誤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奇蹟之子」的時候,他真的相信自己是個真正「人類」,那麼在他自己的認知裡,他就已經不再是「人造人」了。

直到 K 失去了 Joi,且回復到那個毫無價值的「人造人」身分時,他毅然拿起手上的武器反擊拯救了 Deckard,把自己的「生命」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他不再為虛假的記憶而活,不再為上級的命令行動,他只想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挺身而出做一件事,如此一來,他的生命終於真正的擁有了意義,他再也不是一個沒有過去的「人造人」,因為他終於可以自己創造未來,而那個未來,會成為他最後躺在靄靄白雪之中,值得安慰的真正「回憶」,也將會永遠留在別人的回憶之中,他就從今天起,成為真實存在的 Joe!

joi6

joi3

人工智能 Joi 是個加深 K 悲情感的角色,Joi 和 K 平常的互動相處,如果不說,就猶如真正夫妻一般的甜蜜溫馨,問題是,當後段 Joi 這個「商品」的完整立體廣告出現在 K 眼前,往日種種的濃情蜜意,瞬間變成了毛骨悚然的虛情假意 ........ 這個「只說你想聽的話」又溫順可人的「軟體」,其實一直只是「設定」在呼應 K 的需求、滿足 K 的慾望嗎?她「死」前的告白是真的嗎?還是在那個情景之下程式所作出來的「反應」呢?這真的可以稱為「愛」嗎?換了另一個 Joi,是否也會產生同樣的行為呢?

他愛上 Joi,或者說 Joi 愛上 K,這些或許都只是設定的一部分,是否能夠稱之為「愛」?Deckard 愛 Rachael 嗎?還是因為 Deckard 本來也是人造人,一切只是設定好的結果呢?

這些虛實真假的界線,或許本來就不必分得如此清楚,就正如當現實世界中的你遇到「心儀」的對象時,大腦就會大量分泌「多巴胺」(Dopamine) 令你興奮,再由「去甲基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接力令你「愛上」對方,至於「熱戀」感覺就是給你五倍的「苯乙胺」(PEA) 造成的,大腦持續的「催產素」(Oxytocin) 分泌就讓你跟伴侶開心渡過無數個情人節晚上,攜手走到白頭!所謂「戀愛」,說穿了只不過是人體一連串的化學反應而已,很沒趣,對不?但真相就是如此,我們何嘗不是受 DNA 操控,從母體複製出來的「複製人」?.....不過,管他的,只要雙方認為是「愛」,那就是「愛」,只需要「相信」就足夠,真相如何已不再重要了。

就像 K 選擇相信,只要他們真心相信,那就是「真愛」了,不需要旁人為他們下什麼定義,批什麼分析注解,只要相信自己是活著的,那就是活著,這就是生命!

blade-runner-2049-trailer3

特效、場景和配樂方面,《2049》的節奏就跟前作一樣 —— 慢,片長 163 分鐘,有時會花很長的時間去醞釀一個鏡頭,在觀影時請試以片中角色的心境去體會場景,會有著一種更深層的代入感。

過去礙於技術無法呈現的大場景,在《2049》都得以實現。這些場景不是純粹為了特效而特效,它們都起到了將觀眾帶進這個冰冷未來世界的作用。今集當然也延續著前作的反烏托邦式「Cyberpunk」風格,灰暗的色調搭配刺眼的霓虹燈,不斷下雨的街道、逐漸沒落崩壞的城市、荒廢的賭城等等,都充滿了令人感到不安的頹廢氛圍,當然那沉重且詭異的電影配樂也居功至偉。

今集配樂由 Hans Zimmer 操刀,只能說大師就是大師,電影從開場一直到結束,許多沒有角色對話的時候,就是看配樂配搭畫面,單是這點也是一種視覺、聽覺上的享受。

blade_runner_2049

《2049》對前作的致敬部分非常多,夢境、鋼琴、眼珠、相片、破牆、摺紙等,都很自然地融合在新作中,前作粉絲應該很滿足。最後致敬「Tears in Rain」的場景,利用更有視覺效果的雪景,以更冷的雪,營造出更酷的一幕,雖然沒有對白,但 K 躺在地上,眼光泛淚的鏡頭,已足夠讓人感動,前作的一幕太完美了,但現在這種處理可以算得上導演的精明,加上畫面清冷而莊嚴,是致敬,也是個呼應。

《2049》雖然延續前作的「Cyberpunk」風格,但也並非一味只有頹廢破敗,一些小鏡頭、對白,說到已死亡的樹,拍到代表「美」的花,由已死之樹做成的木馬玩具,與 Dr. Ana Stelline 的創造有關森林的回憶以及上集最後 Rachel 和 Deckard 逃亡時車外的樹木〔要視乎所觀看版本,部份版本並沒有此段情節〕,這幾個鏡頭,元素互相聯繫,都在訴說著生、死、存在與虛無,當中的意境其實很美!

最近翻看《Blade Runner》Blu Ray 的製作特輯時偶然發現,今集電影開首 K 前往農場小屋捕殺人造人 Sapper Morton 的那場景,原來整場戲都是拍攝前作時,由 Ridley Scott 本人構思,本打算介紹主角 Deckard 出場之用,但構思最終被否決,想不到卻在 35 年後用在續集《2049》之中,大概當年沒有人會想像到吧!

joe and Deckard

演員方面,一眾主要角色都發揮得不錯,不過主角其實就只有 K 一人,我只能說 Ryan Gosling 的演技實在傳神,由對自己的存在感到疑惑,到內心的衝突,以及最後的選擇,雖然大部份時間他都好像木無表情,但他單用眼神就能交戲了,這部電影的好看 Ryan Gosling 絕對功不可沒。

第一集的主角 Harrison Ford 的客串,除了是向前作致敬之外,也起著畫龍點睛作用,片中出色的幾幕皆來自 Ryan Gosling 與 Harrison Ford 的兩代「銀翼殺手」的對手戲,在那刻,以兩個經歷相似的靈魂作對話,表達出人造人的情感、內心對自身宿命的無奈,是非常深刻的場景。另外特別要提一下,Harrison Fordn 所飾演的 Deckard,前作的結尾有超多種版本,各自有各自的解讀方式,但在《2049》中,他並沒有明確的告訴你 Deckard 的身世,所以不論你當年是看哪一種版本都不會有劇情銜接上的問題。

電影中另一亮點,就是飾演 Joi 的 Ana de Armas,她的活潑、甜美可人,完全演活了這位虛擬伴侶的角色; Ana de Armas 是位西班牙裔古巴女演員,帶著西班牙野性而性感的基因,加上生於古巴,更加是熱情性感的混合體,迷人標緻的五官、性感的身材,成為新一代性感女神指日可待!

最後不得不提演員 Sylvia Hoeks,把 Wallace 企業 CEO 的人造人助手 Luv 演繹得非常出色,這角色好強,心恨心辣,更有超強的體能,電影中對她的角色建構很完整,甚至覺得比奧斯卡男配 Jared Leto 飾演的 Niander Wallace 更出色,不過並非 Jared Leto 演得不好,只因他出場不多才導致有此觀感,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他每次出場都能帶出一種令人不安的詭異氣場,實在有點浪費了這樣好的演員!

jared-leto-blade-runner

Luv

總結這部電影,有懸疑,有哲學,對白背後都有其深度寓意,演員、配樂、畫面,三者的結合在營造氣氛上都功不可沒,雖然片長很長,但就是因為這樣,才能讓觀眾慢慢地細味這部唯美的科幻傑作。如果把《2049》以單元電影來看,是非常破格且有深度的電影,是一次與別不同的觀影體驗;片中的懸疑部分我覺得很棒,看到一半時自以為已經看透了一切,但到頭來一個轉折卻讓人措手不及,結局時才恍然大悟 ..... 很棒的伏筆!

作為續集來看,其實已經比很多別作續集處理得好,整體格調亦能保留前作的神髓,但珠玉在前,感覺只是能保持水準而未能突破前作,這點比較可惜!

不過要能做到保持水準也不容易,Ridley Scott 很大膽,起用沒有什麼代表作,卻很善於消化題材之後冷調敘事的 Denis Villeneuve 擔任導演,而這手法恰巧和《Blade Runner》是絕配,而且 Denis Villeneuve 也善於利用大場面、場景設置,再配合運用大量廣角鏡頭,為《2049》建立更宏大的世界觀。不過更大膽的莫過於出資近兩億美元,而且除了加插 Sony、Coca-Cola 的植入式廣告之外,沒有太多干預創作舉動的一眾投資片商,要知道這是一齣不太商業的慢板劇情片啊 .... 投資商們實在是勇氣可嘉,若換著了是近年某國那些「財大氣粗」的投資者,《2049》不被改至面目全非、死無全屍才怪!

〔註〕片中所提的 Replicant 一詞,在電影中被翻譯為「複製人」,但在原著小說中則以 Android 稱之。因為個人認為翻譯為「複製人」可能與 Clone 一詞混淆,加上劇情所提及 Replicant 為「人類創造的人工智慧生命」,故個人認為譯作「人造人」較為恰當。

P.S. 除了電影院上映的版本外,導演也在《2049》的時間點前,邀請三位導演製作了《2022》、《2036》以及《2048》三齣的前傳短片,以交代 2020 年至 2049 年 29 年之間所發生的有關 Wallace 公司、人造人的功能、以及「2022 大停電」等重要關鍵事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Blade Runner 2049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