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Man

1961 年, 美國太空總署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 試飛員 Neil Armstrong 駕駛 X-15 任務期間出現從大氣層反彈的意外,雖然他仍可在莫哈韋沙漠 (Mojave Desert) 安全著陸,但上司仍表示擔心他因最近小女兒 Karen 逝世的事分心而勒令他停飛,Armstrong 轉而申請加入「雙子座」(Gemini) 項目計劃,並被獲編配為 NASA 第二組太空人並接受訓練,開展其成為歷史上首位踏足月球人類的漫長之旅!

前年由 Damien Chazelle 執導的《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 橫掃各大頒獎禮,今年再有新作《登月第一人》(First Man),發行商當然藉此作為重點宣傳。不過珠玉在前,比較在所難免,還好《First Man》上映至今得到不錯的評價,不致於比下去。

FirstMan_armstrong

1962 年,當時正藉美、蘇軍備競賽年代,而且蘇聯航天科技比美國領先,美國要急起直追,時任總統甘迺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JFK) 在一次有關為何要登月的演講上說出:『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的經典名句。

同樣,《First Man》某程度上也是捨易取難。明明加多些大場面、煽情、CG 特效,拍得商業化一點,票房可以賺更多,但導演卻選擇聚焦 Armstrong 這個沉默寡言的「第一人」角色,而不是整個登月壯舉,可見「人」才是故事的主角。所以如果抱著看《引力邊緣》(Gravity) 或《太陽神 13 號》(Apollo 13) 等太空科幻片的心態看《First Man》,你一定會失望而回。

《First Man》是劇情片,不會有那些商業動作片驚險萬分的公式化 CG 特效,也不會英雄化 Armstrong,將他塑造成飽歷艱苦訓練、解決重重難關的歷史太空英雄,而是他在面對女兒因病離世、身邊工作夥伴不斷犧牲、自己又將要進行大有機會一去不返的任務,如何面對家庭、工作及自己內心的深刻描繪,令人更能深切地了解這首位踏足月球的人類。如果將《La La Land》形容為「外放」,《First Man》則剛好相反,一切在於「內斂」。

也許是在《La La Land》合作愉快,導演 Damien Chazelle 也再次找來 Ryan Gosling 飾演這位登月太空人。劇本改編自 James R. Hansen 所撰寫的傳記著作《First Man: The Life Of Neil A. Armstrong》,講述 Neil Armstrong 參與 NASA 於 1961 年展開的「雙子座」計劃至 1969 年登月期間發生的故事。

FirstMan janet

NASA 試飛員 Neil Armstrong 駕駛 X-15 出現從大氣層反彈的意外,雖可安全返回,但上司卻認定意外是女兒逝世的事令 Armstrong 分心所致,勒令他停飛,意志消沉的他偶然看到 NASA「雙子座」計劃招慕太空人,便毅然報名參加!

Armstrong 的小女兒 Karen 因病早逝,而他剛好在相若時間主動參與登月計劃。到底女兒的死是否推動的原因,成為了故事的懸念。Armstrong 面試時面試官最後一條問題,問及其女兒逝世會否為他帶來影響。他冷靜回應,指出面試官將其女兒的死視為「一個問題」這個前設值得商榷,其回應霸氣之餘,亦暗中鋪排電影的主線。

女兒的死是否真的不成「問題」?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往後卻不停穿插於劇情之中,從一再出現的夢境可見,Armstrong 其實是口不對心。不過《First Man》亦沒有妖魔化 Armstrong 這道心理陰影,而是一步步解開主角的心結。首先是 Armstrong 終於願意與同事談起過世的女兒,到了升空前夕,妻子 Janet 強迫他親自向兩名兒子交代自己可能一去不返,這場道別,亦可視為 Armstrong 踏出正視死亡的一步。

FirstMan_05-1280x536

至於序幕中的 Karen 一條手鍊則更為重要,既串起女兒的名字,亦連繫整個故事。到了故事尾段,記者會上的一段對話,還有在月球隕石坑輕輕的一個動作,亦讓人反思這位「登月英雄」的登月背後動機,到底是為了科研,還是為過世女兒所做?令一個關於人類壯舉的故事,暗中移形換影,轉換成一個關於愛與情感關係的故事。

除了以女兒夭折作為序章,電影中也一再描寫喪禮畫面,不過過程中沒有呼天搶地的哭哭啼啼,而是一種近乎習以為常的平靜。像登月這種「人類一大步」的偉大事業,一將功成萬骨枯,甚至 Armstrong 自己也差一點在一場飛行器測試意外中被炸成飛灰。但電影無意放大 Armstrong 的偉大,或追悼被歷史遺忘的英靈,而是讓靜默的死亡成為 Armstrong 與身邊人重構關係的關鍵。同事也好,妻子也好,兒女也好,他們的關係同樣環繞著死亡展開。

FirstMan_06-1280x853

登月艙 Lunar Module 降落在月面寧靜海 (Sea of Tranquillity),這邊廂 Buzz Aldrin 興高采烈地四處蹦跳,Armstrong 卻獨自走到離登月艙 60 米的小西坑 (Little West),在無垠宇宙中,Armstrong 想到的不是天地穹蒼的神秘,也不是神的眷顧,更不是國家榮耀,而是最不捨的女兒,這位沉穩內斂的父親把情感全壓抑在一條手鍊內,直至在空無一物的月球上,在手鍊離開手中的一剎那,壓抑的情感從流出的眼淚中得以釋放,這種設計彷彿將 Armstrong 從無邊宇宙帶回地球,變得更加人性化;連宇宙奧秘都比不上最原始的親情,我認為這是導演最創新和最有勇氣的地方。至於在 NASA 嚴格限制帶往月球物件的情況下,現實中 Armstrong 是否真能把女兒手錬帶到月球?相信大家已不再深究了!

故事最後講述 Armstrong 從月球返回地球後受隔離觀察,與妻子隔着玻璃對望作結。電影由始至終甚少描寫過兩人親密或談情說愛的片段,兩人的關係從來都充滿疏離感 —— 他們經常要透過無線電波連繫,而且嚴格來說是單方面得知對方的消息。或許正因為這種疏離感,才讓 Armstrong 在這段關係上找到最合適的位置。這最後一幕,沒有任何對白,只看着 Armstrong 隔着玻璃向妻子示意式送上一吻,餘音嬝嬝,一切盡在不言中!

FirstMan_on the moon

FirstMan_04-1280x783

《First Man》也存在一個爭議位 —— 就是沒有拍到 Armstrong 和 Buzz Aldrin 在月球上插上美國旗的經典一刻,亦因此在美國掀起爭議,美國的保守派觀眾覺得導演 Damien Chazelle 不愛國,總統 Donald Trump 也表示因為電影沒有了插國旗的鏡頭而不想看。

電影竟然「遺漏」了一個萬眾期待的畫面?相信大部分人對這近五十年前的登月計劃最大、甚至唯一的印象,莫過於那面美國旗。觀眾怎會想到這齣以登月為主題的電影,竟然由始至終都沒有在月球插上國旗」這一幕?甚至美國旗在電影中也是不多見?!

導演 Damien Chazelle 其實並沒有遺忘那支美國旗,但亦無意將焦點落在它身上,只是安排它默默地出現,隱藏在畫面的背景之中。不過綜觀整部電影,又會明白美國國旗被藏起來,其實亦別具意義。

FirstMan flag

1969 年在月球上插上美國旗的經典一刻

這一幕不存在,應想想導演省略背後的意義,相比起歌功頌德,《First Man》似乎更多提及登月計劃所引起的爭議。除了在測試過程中意外頻生,導致三名太空人死亡外,亦值得探討耗費天文數字公帑踏足月球是否值得。例如電影中一段黑人 Rapper 抨擊政府花大錢登月卻不理民間疾苦的片段,與官方大唱反調,展現了政府對人民資源分配不均的諷刺。

導演的取捨安排值得深入反思,相信在航天科技三大國之中,只有美國會拍出這樣的太空電影。年初俄羅斯的《星空浩劫》(Салют-7) ,雖然是取材真實事件,仍屬很商業化的危機救援題材。如果中國要拍太空電影,不難想像必定是群星拱照,歌頌國家英雄。相較之下,《First Man》卻選擇對登月計劃的質疑,以及刻意隱藏美國國旗的象徵意義,好像有點「政治不正確」,不過這也突顯了《First Man》的特別之處 —— 將重點放在探討「登月英雄」人性的一面,國家榮譽、政治正確只是其次。

FirstMan_apollo 1

1967 年 Apollo-1 發生意外的太空艙,意外導致三名太空人死亡

音響及特效方面,《First Man》雖然是劇情片,但片中太空船升空的畫面和音效亦相當逼真,相信出任監製的 Steven Spielberg 功不可沒,除此之外,配樂方面再次請來在前作《La La Land》及《鼓動真我》(Whiplash) 中合作無間的 Justin Hurwitz 主理。

電影初段的主場景及部分內心戲場景,導演刻意安排使用以 35mm 及 16mm 拍攝,畫面微粒亦明顯較粗糙,畫面質感成功營造出六十年代的氣氛;登陸月球後場景,卻是以 IMAX MSM 9802 70mm 菲林攝影機拍攝,效果非常出色,月球表面的「月壤」層次細密,整體畫面亦極之通透而具立體感,但較可惜的是時間只有短短十分鐘。電影以初段略為粗糙與後段登月後的極高清畫面形成強烈對比,技術上的處理可見導演的心思所在。

令人最深刻的應該是每場升空情節,音效師功不可沒;準備升空時那些強烈晃動的鏡頭,雖然單從視覺上未完全感受到升空時的緊張感,但加上音效就擬真了升空的狀況,然後加上大量 extreme close up 鏡頭,突出演員的神情和機件操作情況,再以第一人身的角度觀察駕駛艙內環境,觀眾恍如置身太空艙內跟隨太空人一起升空,與角色身同感受。特別是部份緊張場景,聲效設計師大膽地突然完全靜謐數秒,令人有屏息甚至窒息感,視覺與音效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

至於 Armstrong 那「人類一大步」經典畫面及名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則沿用真實的畫面及聲音,大大加強了真實感。

FirstMan_janet3

角色演員方面,再次與導演 Damien Chazelle 合作的 Ryan Gosling 可說是全片靈魂;曾聽有人說過 Ryan Gosling 木口木面沒有表情,從不覺得他懂得演戲,這點個人絕不苟同;《First Man》中 Gosling 真能演繹出這份傷心、痛苦掙扎以至無奈逃避,跟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等的氣質,不慍不火,對白不多而且內斂,令觀眾更加感同身受,表情不多卻能表達當中的分別,從另一面演譯這位太空英雄,這不是演技是甚麼?

另外十分欣賞女主角 Claire Foy 的演出,Claire 飾演他的妻子 Janet,兩位主角皆以內心戲為重,面對丈夫每次出任務,身邊太空人同事又一個個殉職,Claire 演繹出那份無比堅強,一方面要擔心丈夫安危,承受著巨大壓力,另一方面又要扮作若無其事照顧兒子們,自己卻未被關心的情況下一直站在即將崩潰的邊緣,但仍默默支持丈夫。無論是 Claire 的演技,或是現實中的女主角 Janet,我都非常佩服,亦期望此角色能為 Claire 摘下金像提名。

牡丹雖好也需綠葉扶持,片中飾演三名遇難太空人之一 Ed White 的 Jason Clarke,及飾演跟 Armstrong 一起登月 Buzz Aldrin 的 Corey Stoll,他們雖然被男、女主角鋒芒所蓋過,但仍成功襯托著 Gosling 讓他儘情發揮。現實中,如果 White 沒有死於 Apollo 1 那場意外的話,他應該也會在日後的阿波羅計劃中繼續執行任務並在月球上留下足跡。

FirstMan_16

FirstMan_Jason Clarke

總括而言,《First Man》的確充滿「得獎電影」的格局,以廣為人知的人物傳記為故事骨幹,同時又拍出歷史人物有血有肉的一面。電影以人類的偉大成就為背景,卻又不失對弱勢群眾的關懷。電影在音效和畫面方面也儘情炫技,相信在題材和技術上會得到不少電影節評審的歡心。至於曲高是否必然和寡呢?平心而論,電影中段略嫌過於平淡,雖然各部分都屬於中上,卻又彷彿沒有一點足以令人着迷。正因為一切來得淡然,如同一杯清茶,是清香回甘還是淡而無味,實在取決於觀眾的口味,見仁見智!這亦解釋了為何《First Man》雖然普遍獲得好評,但始終與「精彩絕倫」有點距離!

電影拍攝花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登月第一人 First Man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