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etary_collision

到目前為止,關於月球的起源,一直是科學家爭論的熱點。可 100 多年過去了,科學界的爭論不但沒有統一,反而分歧越來越來。1969年,當美國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時候,許多人都大鬆一口氣,認為這次人類登月可以徹底結束關於月球起源問題的爭論。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阿波羅」登月計劃不但沒有帶回科學家們預期的答案,而是帶回比登月以前多出不知多少倍的新疑問。這樣一來,關於月球起源問題又再一次成了爭論的焦點。

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三種假說:1.捕獲說;2.同源說;3.地球分裂說。所謂的捕獲說是指月球是地球引力從空中抓過來的。持這一假說的人們認為,月球原來是太陽系或宇宙中一顆自由自在的行星,當這顆冒失的行星間到地球引力範圍之內時,立即被地球老實不客氣地把它強行留在軌道上,成了地球的衛星。但是,這一假說從天體力學的角度來講,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同時在統計學上也是站不住腳的。難怪不少天體物理學家和天體力學家認為:地球捕獲月球作為衛星的可能極小,甚至完全「無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把月球「抓」過來嗎?好像不太可能。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 1/4,這麼巨大的衛星在我們所知的宇宙中還是絕無僅有。太陽系最大的衛星除月球外是木星--木衛 3 號,但它的直徑也只是木星的 1/27。要想在宇宙中抓住這樣大的衛星,地球顯然有點力不從心。另一方面,月球雖然在地球軌道上,但它離地球又太遠了,在現在月球這個位置,實際上地球對它的引力影響遠遠沒有太陽對它的引力影響大,單從引力的角度說,月球被太陽吸引過去的可能性要遠遠大過地球,可它偏偏成了地球的衛星,這不是很奇怪嗎?

還有一個情況,太陽系中有一「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徑是 143,200 公里,相當於地球的 11.23 倍,由於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雖然體積是地球的 1415 倍,但質量只是地球的 318 倍,儘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極為強大的引力。美國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所,用電腦進行類比試驗的結果表明,木星的引力是地球的一個自然屏障,它將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吸引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隕石的轟擊。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擊的可能會比目前增加1倍,大約每十萬年一次,那樣地球就不會出現人類。如果月球是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偶然闖入,那麼它會被距地球 9.67 億公里的木星吸引過去,而不會成為地球的衛星。

有一位科學家曾提出這樣的疑問:「月球在離地球那麼遠的地方究竟要幹什麼?作為地球的衛星,它離得如此之遠;我們要承認它是地球「俘獲」的,可個頭又出奇的大,它又圍繞著地球沿一條圓形軌道旋轉,這太令人無法想象了。除非月球是「自願」被地球捕獲的,否則絕無可能」。

moon

從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與太陽的大小差不多,造成這種錯覺是距離奇怪的安排。月球的直徑是 3476 公里,而太陽的直徑是139.2萬公里,也就是說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 400 倍。但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 14960 萬公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 384401 公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剛好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 1/400,所以從地球上望去,月球和太陽大小差不多,這樣月球就正好處在可以發生日全蝕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準確無誤地與太陽重合。天文學家把這一奇怪的現象稱之為「天文學的事故」,因為這用天文學原理是無法解釋的。 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獲」的話,那這種神奇的距離安排,也太令人吃驚了,正如有些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就算是偶然發生的,也未免過於離奇了」。

天文學家洛希研究推導出一條天體力學定律--「洛希極限」理論,即衛星圍繞行星旋轉是由於不斷受到行星強大引力的吸引所致,離行星越近,這種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過這條極限時,衛星就會被引力摧毀。但如果超出這條極限時,衛星就會掙脫行星引力飛去,也就是衛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會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極限距離。可奇怪的是,假如「俘獲」說是正確的話,那麼當初月球沿一條切線通過地球旁側沒有被「撕碎」已經是怪事,而現在它又呆在它本不該呆的地方,不更是怪事一樁嗎?運用電子電腦控制太空船飛行姿態及速度的專家們普遍認為:月球要迎近地球,又不至於與地球迎頭相撞,還要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事。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類似電子電腦的控制系統。科學家沃爾特·薩裏班說:「天體力學可以計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某個天體運行的情況,但是對月球如何來自遠方,被地球引力俘獲,躍上地球軌道..........卻無能為力。」

moon_and_earth_lroearthrise_frame_0

俘獲說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無法解釋現在月球的軌道形狀。大家知道,現在月球繞地球旋轉的軌道幾乎是個圓形。星際間自然運行的星球速度大得驚人,一般的星球可以達到每秒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地球繞太陽運行的速度也有每秒 30 公里。如果月球是俘獲的話,那麼地球俘獲這麼大個頭工星的空間十分狹窄,這就要求被俘獲的星球以適當的速度、適當的角度,十分準確地進入這條狹長的空間,如果角度過小它將穿出引力之外,如果角度過大它就會一頭撞向地球毀滅,這是一個極為高難的動作,比奧運體操運動員的動作不知難多少倍,它要求相當的精密、準確。這與「阿波羅」飛船太空飛行一樣,在飛船接近月球的時候,為了將飛船送入月球軌道,就必須重新啟動火箭發動機,調整飛船的速度和飛行姿態,這一切都必須借助高精密的電腦計算來完成。由此可見,月球進入現在的軌道是上帝的巧妙的安排,而且這個上帝肯定懂使用電腦。

再者,即使月球誤打誤撞進了這條軌道,根據引力的規定,它也該沿一條扁形的橢圓軌道運行,而實在不該像現在這樣沿一條近圓形的軌道運行。月球是在發什麼瘋? 根據傳統的科學理論,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在遙遠的年代裏比現在要離地球均勻得多。因為根據物理學法則,一切衛星都以螺旋線緩慢地向它們環繞運行的行星表面靠近,越是小的衛星,其靠攏的速度也會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現代天文學研究,目前月球的軌道已在不斷地升高。雖然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是確在升高、遠離,這與傳統的物理學法則完全是背道而行的。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只能認為,月球在被某智慧力量「操縱」著。

月球是如何來到地球,如何進入現在這條軌道,實在令科學家們大惑不解。它存在那麼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從自然狀態去解釋月球的存在簡直是太困難,而且幾乎是無法解釋的。著名的美國科學家威廉·羅伊·謝爾頓在《征服月球》一書中寫到:「為了將月球維持在現在的軌道上,承認有某種因素使月球就範是重要的,因為阿波羅太空船在距離地面 150 公里的軌道上繞地飛行,要 90 分鐘旋轉一周的話,它(月球)就必須每小時飛行 2.9 萬公里。與此同時,某種因素也必須準確地讓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速度運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會偏離地球軌道。看一下人類當初如何使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就明白了,不過人造衛星雖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於它不會偏離軌道,所以不見得一定要微妙的地球引力與離心力來保持平衡。」謝爾頓還指出:「過去在討論月球起源問題時,科學家們幾乎費盡了心機,但問題仍舊是問題。他們對月球準確地選擇了這麼一條軌道感到無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種因素,它使月球以現在的高度和速度運行」。謝爾頓所指的「某種因素」是什麼呢?除非用某種智慧的方法將月球送入軌道,否則一切的疑問依舊是疑問。在這種背景下,蘇聯的科學家提出了「月球是太空船」的假設,月球的眾多偶然和巧合在這一假說下統一了起來,並反過來作為這一假說的證據。

前田慶次 Keiji Maeda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The Moon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