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la3

今天,「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已成為世界頭號最叫人恐慌的話題,「伊波拉」為什麼如此可怕,因為死得很快且極度痛苦,又無藥可治,由中期症狀病發開始到死亡〔通常因為低血容量性休克 以及臟器衰竭〕通常只需要 7 至 14 日。從它出現到今天近 40 年,已奪走 5000 多人的性命而又暫無確定有效藥物可治,今次是「伊波拉病毒」的第 12 波爆發,也是史無前例地失控,死人也最多的一次;面對如斯強敵,有專家專門研究能打敗它的藥物,也有科學家專門研究它的歷史,因而有研究發現,原來「伊波拉病毒」很可能是一種遠古的病毒,而且它自古以來就已經沒有天敵。

Ebola-Virus-Source-transmission-symptoms

「伊波拉病毒」於 1976 年在剛果」(Congo)〔舊稱「扎伊爾」(Zaire)〕「伊波拉河」(Ebola River) 附近的部萿爆發,然後銷聲匿跡 20 年後,90 年代又重新發現,每隔幾年就肆虐非洲城鎮,除了剛果」的「扎伊爾伊波拉」(Ebola Zaire) 之外,還有三個亞種病毒,包括「蘇丹伊拉」(Ebola Sudan)、「象牙海岸伊波拉」(Ebola Ivory Coast)、以及「瑞斯頓伊波拉」(Ebola Reston),有科學家研究後懷疑,「伊波拉病毒」可能已經存在至少好幾億年,這種原始病毒應該相當古老,自然界亦極少其他類似病毒,也沒有任何演化來源,甚至有人估計聖經裏記載的許多瘟疫浩劫,說不定就是「伊波拉」造成的。

Grand%20Prismatic%20Spring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絲狀病毒,其致命之處是可讓人患上「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它的病毒近親是在 1967 年發現的「馬爾堡出血熱病毒」(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s MHF),全球亦只有這兩種病毒,是會讓人患上「出血熱」導致急劇內出血而死亡;當其他病毒都慢慢演化成圓形及各種形狀如桿狀,這病毒卻仍保持著絲狀的原始形態,這種絲狀形態,就是早在 20-30 億年前,還泡在「太古基因湯」(Ancient Genetic Soup) 裡混的時候,那時間地球上「變形蟲」(Amoeba) 都還沒出生,「真菌」(Fungus)、「細菌」(Bacteria) 更是連影也沒有,但它卻早已存在,是最早期、最遠古的病毒基因串,它在地球多次「冰河期」(Ice Age) 曾被冰封,也經歷過了五次「生物大滅絕」都沒有演化,它就維持著原始模樣,以所向無敵的姿態去攻擊其他生命體時戰無不勝。

研究人員雖然知道它存在了很久,卻無法得知它藏在那裏,一會出現大爆發,一會又消失得無影無,12 次的爆發也不知它從何而來, 它是一個最完美的殺手,也公認為是最好的生化武器,誰擁有及掌握它便能在世界稱雄稱霸,所以兩位感染到「伊波拉病毒」美國人立刻飛回美國,用一種叫「ZMapp」的藥去嘗試治療,這種藥用在那位女傳教士身上,才一小時症狀便開始紓解了,另一位「布蘭特」醫生兩天後食慾也恢復了,這代表美國早就有「伊波拉病毒珠」,也早就有治療的藥物,這恐怕應屬軍方機密吧。

ebola23

 

發現「伊波拉病毒」入侵細胞的「關鍵」

2012 年,「美國紐約葉史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 New York)「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的研究員發現了一種「細胞蛋白」(Cell Protein),對於「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入侵宿主細胞有著關鍵作用。分析的結果發現,「伊波拉病毒」乃是透過「內噬作用」(Endocytosis) 途徑之一的「巨胞飲」(Macropinocytosis),為宿主細胞所吸收,達成入侵計劃。伊波拉病毒可侵襲哺乳動物體內多種組織細胞,例如巨噬細胞、纖維原細胞、內皮細胞、肝細胞、腎細胞和腎上腺皮質細胞等。

這種「伊波拉病毒」入侵細胞的方式,跟古「希臘」(Geece) 人用來對抗大敵 Archenemies 的「特洛伊木馬」 (Trojan Horse)戰術上相似。「伊波拉病毒表面有一排一排極微細的尖刺,其作用就像魔鬼氈,能與宿主細胞的外膜 (Outer membrane)黏上結合,接著宿主細胞膜的一種蛋白質就會包圍夾擊 (Pinches off) 病毒,稱為「內噬體 」(Endosome) -----一種在細胞內的「覆膜泡泡」(Membrane-bound bubble)。「內噬體」將這些「細胞偷渡者」包圍攜往細胞的深處且最後熟成為「溶小體」(Lysosomes,溶酶體) – 裝滿「酵素」(Enzyme) 的微小結構,能消化與回收細胞殘渣。

Ebola-Proteins_0

這個時候已在「溶小體」內的「病毒俘虜」卻設法利用細胞的成份進行「破壞計劃」,通過「細胞膜」(Cell Membrane) 與「細胞核」(Nucleus) 之間的「細胞質」(Cytoplasm) 進入「細胞核」,病毒便進行自我複製。「愛因斯坦醫學院」(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研究員便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一種「伊波拉病毒」用以變成「細胞質」的「蛋白質」,稱為 Niemann-Pick C1 (NPC1)。

『我們發現,如果感染者的細胞沒有製造這種「蛋白質」,它們就不會被「伊波拉病毒」感染,』Dr. Chandran 表示。『雖然目前仍在初期階段,但我們認為已發現了一個治療 Ebola 的方法。」

NPC1 是一種內嵌在細胞膜內,用以協助運送細胞內「膽固醇」 (Cholesterol)的「蛋白質」。假設因為基因突變而導致缺乏 NPC1 的話,會引起一種罕見的「退化性失調」(Degenerative Disorders),稱為「尼曼匹克症」(Niemann-Pick disease),細胞會因為塞滿「膽固醇」而死亡。

VP40%20-%20Image%20#1

為了證實 NPC1 確為「伊波拉病毒」感染的關鍵,研究員以「伊波拉病毒」注射在一些攜有變種 NPC1 基因的老鼠身上,結果大多數變種基因老鼠都能存活下來。出現「尼曼匹克症」癥狀的纖維母細胞 (Fibroblast cells ,出現在結締組織中) 能抵抗「伊波拉病毒」的感染。

研究也測試過是否有其他病毒也需要藉 NPC1 來感染人類細胞。測試後發現,只有「伊波拉病毒」及其近親「馬堡病毒」才需要 NPC1 蛋白。「我們的研究指出,這些病毒需要 NPC1 內嵌在「溶小體」的膜當中,以便從「溶小體」入侵到細胞質內,」Dr. Chandran 說。

發現 NPC1 在「伊波拉」感染中的關鍵角色後,認為「伊波拉」與「馬堡病毒」可嘗試用制止 NPC1 作用的藥物來治療。「雖然這樣的治療法副作用是會阻礙細胞內膽固醇運送而引發「尼曼匹克症」,但對比起「伊波拉病毒」,我們仍認為那是可以容忍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Ebola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