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HRQid8

香港地方雖小,卻有不少離奇古怪的傳聞,現在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些香港本土經典的靈異及都市傳說,以另類的角度演譯香港故事,說得言之鑿鑿,傳的鬼影幢幢,真正信不信由你!

 

香港陸沉傳說

這個傳說可說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指現今香港太平山盧吉道對開山邊處一堆外型酷似巨龜的亂石,〔亦即二十世紀初期被評價為香江八景之一 ── 霧鎖仙橋的所在地〕。傳說的真正起源已難以考證,而現存最早的傳說記載,是 1941 年由「友聯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百年》。

/tmp/phpm7GDnu

傳說中太平山石龜

這傳說有不同版本,原始版指此石龜是會移動的,當它爬到上山頂的時候,香港島便會陸沉。不過這石龜每年只會爬行「一粒米之距離」而已。之後這個傳說又衍生一個後續版本,指該石龜以約每年一厘米的速度,緩緩向下爬,如果「石龜」爬到海中,香港便會陸沉。

雖然有不同版本,但始終只是傳說,沒有人認為傳說會應驗,然而到了 1997 年,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落成啟用,這幢座落於灣仔海傍人工島上的會展中心新翼,有人驚覺其外形酷似一只石龜,即是傳說中的石龜已經爬到海中,有指因此令香港自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經濟持續下滑低迷,至 2019 年社會運動、新冠疫情及新一波移民潮進一步重創香港經濟,疫後亦難以復常,導致香港石龜落海,氣數已盡」〔香港陸沉〕之傳說間接應驗了!

/tmp/phpYzOuxU

 

中文大學辮子路

辮子」是源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辮子姑娘」都市傳說,於上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已開始流傳,其流傳之廣,即使普通市民亦多有聽閒,而且有多個不同版本。

據說中大某男生晚上於校園小徑路過,見到前面有一位梳着麻花辮的姑娘在哭,他問她為什麼哭,姑娘回答說沒有人願意和她說話;男生說『那你轉過頭來,我和你說話』,姑娘說『看到我的樣子,你會害怕』;男生以為對方只是害羞,遂大拍胸膛讓姑娘不要為他膽心 ...... 可是當姑娘轉過臉來,正面竟然沒有五官,同樣是一條麻花辮 .......!

/tmp/phpiQKT5l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有不少內地民眾以合法或非法方式移居香港,而自從香港政府於 1974 年實施「抵壘政策」(Touch Base Policy) 〔即是偷渡者能到達香港市區〔界限街以南〕就得到香港居民的身分〕後,故吸引大量內地人以各種途徑偷渡到香港,其中一個途徑,就是匿藏於九廣鐵路的牲口列車內偷渡,到達新界就跳車逃走,再想辦法進入市區。

而「辮子姑娘」相傳就是其中一名以這途徑偷渡的中國大陸民眾,她在中文大學附近鐵路段跳車時,她的辮子被勾住,於是被扯開頭皮和被火車輾過,身首異處、面容盡毀慘死,後來就化成前後皆為一條辮子的鬼魂,長期在附近的中文大學校園徘徊。

據說現在中文大學校園裏有一條俗稱「辮子路」的小徑,就是靈異故事發生的地點。

/tmp/phpqMOcMh

那「辮子路到底在哪裡?有好幾個說法,有說是連接逸夫書院、教職員宿舍和崇基學院的「環迴路」,亦有說是崇基學院內連接華連堂明華堂應林堂的「常綠徑」,另有說法指是連接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又稱為「情人路」的小徑。

不過,據《中大學生報》「中大四十年上冊4,山城小路|追擊中大幽靜小徑」裡的報導,卻指「辮子路」其實是「常青徑」,這條徑依山而建,連接眾志堂崇基牟路思怡圖書館,同學可經由此路從崇基宿舍、飯堂前往信和樓王福元樓崇基教學樓等地方。這條小徑因為傳聞已久的「一條辮」鬼故事而為人熟悉,但人們也只知道這裡叫「辮子路」,原本的名字卻早已被人遺忘了

事實上,入夜後常青徑由於街燈並不充足,確實陰森得令人有點害怕,此外,在該徑中段另有兩條分叉小路,分別前往華連堂崇基花圃,但閣下不是崇基宿生,相信使用這些小徑的機會真是很少,而入夜後即使崇基宿生,如非必要都儘量避免使用該小徑

由於現今流傳的「一條辮」鬼故事版本越來越多,且與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流傳的情節有顯著差異;有現正擔任中文大學講師的舊生所指,他記得當年就讀中大時,「辮子路」的故事並沒有那麼複雜,只單純說路上有時會有一個只有一條辮而且沒有面孔的幽靈出現而已,那些各個不同版本所謂「火車」情節,都是後來創作的,而且漏洞甚多,可一笑置之!

/tmp/phpk3GPbH

常綠徑

 

大嶼山 「盧亭人魚」

相傳在香港大嶼山附近海域,居住著一種叫做「盧亭人魚」的奇異生物。

據正史記載,在 1600 多年前,東晉盧循舉兵起義,反抗廷,最終在交州治所龍編縣〔今越南河內東〕大敗。盧循在戰敗後投水自殺〔記於《晉書·列傳第七十‧盧循傳》〕。

然而在神話傳說中,盧循與手下則是逃到今日香港大嶼山附近海域,從此隱姓埋名生活。因為逃到海上,所以,身體逐漸演變成一種半人半魚的生物,牠們能夠長時間游泳,並具有魚的特徵,被時人稱為「盧亭」。

/tmp/phpVENDTH

代的《《廣東新語·卷二十二·鱗語》》亦有記載:【人魚之種族有盧亭者,新安大魚山與南亭竹沒老萬山多有之。其長如人,有牝牡,毛髮焦黃而短,眼睛亦黃,面黧黑,尾長寸許,見人則驚怖入水,往往隨波飄至,人以為怪,競逐之。有得其牝者,與之婬,不能言語,惟笑而已。久之,能著衣,食五穀。攜至大魚山,仍沒入水。蓋人魚之無害於人者。】

末以後,人仍留下眾多對「盧亭」的記載,當中「明末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在其《天下郡國利病書》中亦有對「盧亭」的描述:【晉賊盧循敗入廣,從舟逃居水上,久之,無所得衣食,生子皆赤體,謂之盧亭。嘗下海捕魚為充食,其人能於水中伏三四日不死,盡化為魚類也。】

有現代史學家認為,所謂「盧亭」人魚故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人歧視外族的習性。南宋的《嶺外代答·外國門下》記載:【廣州有蜑一種,名曰盧停,善水戰。】可見,所謂「盧亭」,其真實身份是以捕魚為生的蜑家人。

可見在當時中原漢人眼中,蜑家人屬於「南蠻」,又怎能容忍他們跟自己平起平坐?將蜑家人描繪成半人半魚的怪物,暗示他們是欠缺文明的野蠻人或根本不把他們當成人來看待,甚至對性慾想像的投射;於是蜑家人受盡歧視和欺凌,亦不獲准參加科舉考試等。

1993 年 10 月 13 日,《南華早報》曾報道香港仔漁民聲稱曾目擊及幾乎捕獲「盧亭」,亦有傳聞指「盧亭」至今仍活躍在大嶼山南一帶海域,並經常被人誤認是中華白海豚!

/tmp/phpPiVv4w

香港大嶼山

雖然有不同史籍記載及有人言之鑿鑿,但我個人相信人魚之說只是借喻諷刺可能性較高;因為即使近海生活,最多只會善水性,再說「棄舟入水」更只會溺斃,斷不會突然基因變異成為人魚,否則現今依賴海洋生活的漁民豈不也統統異變成人魚?!

雖然如此,但在 1997 年,香港藝術中心連續三年舉辦了「盧亭」展覽:1997 年《香港三世書—九七博物館:歷史・社群・個人》、1998 年《香港三世書之再世書——盧亭考古新發現》、1999 年《盧亭:1197大屠殺新發現》。以此建立一個自我文化身份的隱喻——將「盧亭」這種非人非魚、非此非彼的邊緣化動物狀態,比照香港人現實狀況。

當年「盧亭」展覽沒有造成太大迴響,但沒料到在十多年後,本地文化作品中相繼出現「盧亭」的身影。如 2014 年起天邊外劇場先後推出多齣以「盧亭」為題的劇作、2016 年,有三位國內及本地評論人指周星馳電影《美人魚》中主角實乃「盧亭」、2018 年陳果電影《三夫》直指女主角小妹乃「盧亭」一族;視覺藝術工作者如張嘉莉鮑藹倫林東鵬等,多年來紛以「盧亭」為題創作,令「盧亭」雖為都市傳說,也算是香港一種獨特的「產物」。

/tmp/phpBTbWyi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香港靈異及都市傳說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