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9 年,未來世界城市已頻臨崩潰邊緣,罪惡橫行得近乎失控。原本的美國東岸已經成為一個擁有超過 8 億人口的第一巨城,為了更有效制止罪案,當局發展出即捕即審即行刑的罪惡煞星「特警判官」,趕絕一切惡黨兇徒,皇牌判官 Dredd 與擁有讀心術的新人拍檔 Anderson 一起執勤,首日已經遇上「毒后黨」MaMa 的人馬,判官與毒后大軍重裝對戰一觸即發。
《Dredd》(2012) 的內容令人想起去年印尼電影《The Raid:Redemption》, 一部是「打到飛起」的動作警匪片,一部是子彈橫飛,打到血肉模糊,兩者皆有強烈的美國 B-movie 氣息.....相似度達八成之高。而兩部電影都同樣以暴力場面作引子,帶出對腐敗建制的不信任。《The Raid:Redemption》承襲香港以及東南亞〔當中主要是泰國〕的功夫打鬥傳統,《Dredd》(2012) 則走科幻路線,槍砲子彈多,拳打腳踢少。而最重要的一點,兩部片皆以一個封閉的罪惡空間為主要背景,探討好人如何在一個壞透的腐敗世界中存活。在這一點上,《Dredd》(2012) 則設定在未來,城市因為輻射擴散,後遺處處,而畫面亦展現出苟延殘喘的城市頹廢風貌。有著一個獨特的世界觀。
故事說 Dredd 與擁有讀心術的新人拍檔 Anderson 執勤,前往樓高 200 層的賊竇「桃樹塔」(Peach Trees) 調查一宗墮樓案,發現其中一名犯人為之前謀殺案中的通緝犯,卻被以外號 Mama 為首的犯毒集團知悉「有判官踩場」,於是關閉整幢「桃樹塔」出入口實行甕中捉鱉,Dredd 二人因而被困在這幢 200 層高的毒塔內,為求殺出重圍,於是展開了一場大廝殺。
原本以為《Dredd》(2012) 又是那些沒頭沒腦沒劇情只有大量動作打完就算的一般商業動作片,但原來也有些驚喜;老手 Dredd 和新人 Anderson 的一次合作,也是新人的一次考試或歷練的機會。當中老手 Dredd 代表法律、誡命、正義、刑責、懲罰,完全不帶情感,是就是,非就非,充滿憤怒,目的是抑制世間的罪惡。新人代表恩典、赦免、體諒、寬恕,當中帶有情感,特別的是 Anderson 懂讀心術,能夠體察人的內心,她殺了新生嬰兒的父親,內心覺得愧疚,而她也希望為萬惡之城帶來改變,她仍相信有好人,甚至於放過不壞透的人。老手和新人呈現出矛盾與張力,他們各有對世界的不同態度,也各持己見,無法調和。
如果「罪惡」(Sin) 與「恩典」(Grace) 是一重對照,那麼另一重對照是「死亡」(Death) 與「狂喜」(Ecstasy)。
《Dredd》(2012) 視覺風格也特別,Anderson 讀入犯人內心一段比較獨特,但更教人難忘的是大量「極端慢動作」(Extreme Slow Motion) 的場面。片中毒犯吸入的一種毒品,就名正言順稱為「慢惡」(slow-mo),根據電影所描述,「慢惡」能延長吸食者的觸感,讓人意識到正常時間放緩至百分之一的感受,即是說,無論是喜還是悲,是興奮快樂還是恐懼痛苦,都會感覺漫長。
在電影裡,這種抽象的感覺因為慢動作呈現而變得相當具體,亦起到將觀眾的視點轉成第一身的作用。同是也讓死亡的過程〔以壞人為主〕變得超現實,甚至華麗──換言之,是美化了死亡,或謂將死亡變成猶如性愛的狂喜。此外,子彈擊中人體也利用慢鏡處理,慢鏡令血花四濺的畫面更清晰可見,也能捕捉到子彈穿過人體後的強烈影像。如此一方面是大大滿足觀眾內心擊倒壞人的喜悅,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讓壞人的死亡變得神聖美麗。兩種詮釋的方向,可謂南轅北轍,端視乎觀看者的理解或價值觀。另外,戲中也不乏表現壞人兇殘的一面,好像煎皮拆骨的場面表露無遺,不過都只是閃現的形式。
最後一重對照是個人與組織。《Dredd》(2012) 中指出判官也有好壞之分,有的正氣凜然,有的腐化墮落,而好壞判官之間的外表其實很相似,但電影強調忠於個人判斷,尤其是敵人已率先打響戰爭的信號,關門開戰,更加沒有妥協商量的餘地,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又一場無情無赦的殺戮和處決。
角色方面,男主角 Dredd 判官的角色設計極其蒼白,在整部電影中都是載著幪面的頭盔〔不明白為何在警署都不除頭盔〕只露出一張嘴、行為猶如機械人的角色,只肩負起打鬥的場面,幾乎是任誰來演也可以,而不一定需要「新西蘭」動作男星 Karl Urban 來飾演。唯一顯現其性格的一幕,是他在最後一場戲裏對女主角 Anderson 的評核,總算找回一點人情味。
至於女主角,相對於男主角的蒼白,對比出女主角 Anderson 的角色豐富。當女主角的 Olivia Thirlby 有著一張漂亮的面孔,故事設定她為一個懂得讀心術的變種人,因此同為判官的她,給予了一個合理的理由不需要載上頭盔,當然除了有樣貌外,劇情亦把她描寫得較為「有血有肉」,與男主角的蒼白背景截然不同,而 Olivia Thirlby 表現亦算可以。
女主角 Anderson 的情緒也隨著劇情發展變化,好像她殺了幫忙自己的女居民的丈夫而感到內疚,又或是她因為有一顆惻隱之心,所以放走敵人的手下,還有其中一幕講述她走進壞人腦中套取資料更是鋪陳得頗有看點和精彩。可惜那場戲太短,實在意猶未盡。
雖然這些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場口,但加諸在一起,便令到這個角色成形,不似得如 Dredd 判官那般平面。
至於大反派「毒后」MaMa,Dredd 判官角色的蒼白,就連「毒后」MaMa 也不如。雖然故事對 MaMa 的描述不算深入,都是由旁白道出她的身世和幾個展現她兇殘一面的鏡頭。但因為飾演 MaMa 的 Lena Headey 樣子很有性格,所以也算是一個突出的角色。唯一是劇情一直都鋪陳「毒后」MaMa 有多兇殘厲害,結果卻死得輕易,令到電影有點洩氣。
整體而言,《Dredd》(2012) 的賣點是困獸鬥式暴力美學,電影中有著不少可為的衝突元素,如經驗豐富的判官與新手判官、忠與奸、強與弱等,而在故事性不強之下,衝突感不夠強烈,欠了點緊張氣氛。另外,電影欠缺一個主題也是打了折扣的,雖然偶然觸及到各家自掃門前雪這命題, 但重點不在這些,所以都只是輕輕帶過便算了。不過總算集合了時下觀眾喜歡的商業與娛樂元素,應該能討到喜歡此類電影的觀眾的歡心。
電影就是這樣拍成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