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

我們自小就讀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有五個哥哥和一個弟弟,有一次父親買了梨子,叫他把梨子分給兄弟吃,按理他的弟弟應分得最小,但他把大的梨子都讓了給兄弟們,自己卻挑了最小的一個。父親問原因,他說自己作為弟弟該讓大梨子給兄長,而自己又作為兄長,也應該把大梨讓給弟弟吃...】 中國人認為故事背後的意思是:「孔融」禮讓、謙恭,是我們做人的榜樣云云......但原來卻是個大誤會!

「孔融」從小就是個神童,他生平最出名的有兩件事,大家應當耳熟能詳。第一件,是在他四歲的時候讓過梨子給哥哥,於是有「孔融讓梨」的佳話流傳〔我們姑且不去深究其實他可能只是不喜歡吃梨〕;第二件事,是他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首都洛陽去拜訪當時的儒家士大夫之首「李膺」,在場一名中大夫「陳韙」聽聞了他的事蹟,就當庭的酸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結果「孔融」當場回敬『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從此聲名大噪。

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孔融」成人後的兩個特:第一,聰明,但也因為聰明,所以不免有些恃才傲物;第二,說話尖酸刻薄,這源自於太過聰明的特質,以至於對身邊的事和人容易看不慣,甚至喜歡諷刺挖苦人。這兩項特質,可以說是「孔融」性格中的缺陷。

因此「孔融」有禮、謙遜還真是個大誤會,其實他不但恃才傲物、目中無人,還因為口沒遮攔而招來殺身之禍

三十年後,「孔融」當了「曹操」麾下的太中大夫,雖然只是上班族,不過「孔融」在當時的思想界非常有影響力。東漢所謂的「建安七子」,「孔融」就是其中的老大,頂替了早年儒家士大夫領袖「李膺」的位置,成為當時青年才俊所崇拜的偶像。

在當時的背景而言,對「孔融」來說算是足以光宗耀祖的成績,但壞就壞在他的老闆是「曹操」,畢竟一個是思想界領袖,一個是政治界大佬,兩虎共處一山,怎麼說都難以相安無事。於是,問題就發生了!

首先,「孔融」愛碎嘴、愛批評的老毛病常發作,批評什麼呢?批評「曹操」的禁酒令。「曹操」為什麼禁酒?因為當時老是鬧饑荒,糧食不夠吃,因此「曹操」為了保障國家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嚴禁民間私自釀酒喝酒,以杜絕糧食的浪費。

孔融

「孔融」受不了啊,自古文人都愛喝酒,只有喝的恍恍惚惚、半醉半醒才能寫文章,才能寫出一手好字,現在你把酒禁了沒得喝,那可怎麼辦?所以「孔融」大力反駁「曹操」說,如果喝酒會像商紂一樣亡國,那你乾脆也禁女人吧,不許有男歡女愛、不許結婚算了。各位要知道,「曹操」是出了名的好色,還曾因為好色而死了兒子「曹昂」,因此「孔融」這番反駁,不僅是批評禁酒令而已,還等於抓著「曹操」的痛處打,讓「曹操」實在氣的想找人把他砍了。

其次,「孔融」也干預了「曹操」的家事。這主要是在講「曹操」打敗「袁紹」後,把他的兒媳婦「甄姬」搶過來給「曹丕」當老婆。「孔融」聽說此事之後相當生氣,覺得老闆幹這種下三濫的事實在太丟人,於是寫了封信給「曹操」說當年「周武王」伐商紂,打敗商「紂王」之後就把他老婆「妲己」搶來,許配給「周公」當老婆。

「曹操」看了信還愣愣地想說,「孔融」不愧是一代宗師,自己書也看了不少,這事他卻聞所未聞,於是傻乎乎的跟「孔融」請教這故事出自哪一本書的哪個典故?結果「孔融」一臉不屑的回答他:『我是根據今天的情況猜的,你今天不就幹了這麼一件事嗎?所以當年「周武王」應該也是這樣幹的吧。』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事又激起了「曹操」對「孔融」的心頭恨!

由於長期堆積了太多對「孔融」的不滿,於是「曹操」後來找了些藉口,就把「孔融」罷了官。沒想到「孔融」回老家之後不僅沒有閉門思過,反而相當高調的敞開大門,迎接天下的才俊到家中作客。我們前面說過,他在思想界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於是一群人聚在一起開始談天說地、抨擊時事、飲酒作樂,而這在「曹操」眼中,就成了刺眼的事,因為他看到了「孔融」的影響力與煽動力,依然相當巨大。再加上「孔融」仍忠於漢室,曾上奏主張「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來增強漢室實權,此舉更是嚴重激怒了「曹操」,想除之而後快於是心中浮現了殺機〔如此不給老闆留面子,不死才怪〕。

但是,要殺這種思想界的一代宗師並沒這麼容易。如果貿貿然的殺了,只因為自己看不爽他,絕對會被視為專制獨裁的暴君,受天下之罵名,甚至社會上的輿論會一面倒的傾向「孔融」,在名聲上划不來。於是,「曹操」想了兩個辦法:

第一,給自己製造不在場證據
第二,用不孝罪殺死「孔融」

關於第一個辦法,「曹操」刻意選在自己南征的時候,安排人舉報「孔融」的一系列罪名,然後正正當當的走司法程序,把「孔融」殺了,滿門抄斬。這樣做,以顯示這跟自己無關,因為自己在前線打仗,是司法要了他的命,不是他「曹操」。

第二個辦法更毒,「曹操」不僅要殺了「孔融」,還要徹底毀了他在儒家的名節與地位,怎麼說呢?因為儒家最重視孝道,但「孔融」曾寫過一篇大逆不道的文章,大意是說父母對子女其實沒有恩情可言,因為子女是父親發洩性慾的副產品,而母親懷胎十月好像很辛苦,但就像是瓶子往外倒出東西一樣,瓶子怎麼會對這東西有什麼恩情可言?

曹操

但其實「孔融」之所以寫這文章並不是不孝,更不是反儒,他自己就是儒家大名,怎麼會反儒反孝?原因很簡單,「孔融」對東漢當時的「偽儒家」、「偽道德」很感冒,就像東漢末年推舉孝廉任官,實際上推舉的都是些不肖子孫、貪官污吏,甚至是一群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這種儒家不是真的,而是虛偽的。

所以「孔融」唯一能做的,就是刻意的「矯枉過正」,全盤否定儒家的某些觀點,去引發大家的熱議,從根本上動搖大家去重新省思儒家的真義,藉此讓「真儒家」可以一掃當時的虛偽風氣。簡單說,他自己當然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儒家精神與思想,只是做了負向的「媒體操作」,希望大家重新省思而已。

然而,「曹操」本人是信奉法家的,為什麼會用一個儒家的罪名殺死「孔融」?很簡單,因為他就是故意「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孔融」既然以「孔老夫子」的後代自居,滿口仁義道德、忠孝仁愛,我就用儒家的道德來治你的罪。這樣一來,老百姓或其他士大夫看了,也不敢為「孔融」辯護。

以理殺人,殺人誅心,拿你儒家的刀殺你儒家的人,這是「曹操」既狠毒又高明的殺人伎倆,才能夠讓你「孔融」死了也無法翻身。

「孔融」之死,某種程度象徵了封建時代的悲哀,文人沒有發表自由言論的空間,反而成了滿門抄斬的理由,這是何等諷刺而可憐;當然反過來說,封建時代就像軍隊一樣,不打懶、不打勤、專打不長眼,「孔融」因才氣縱橫而過度自負,又因自己掌握巨大輿論影響力而不懂收斂,自然容易成為君王的眼中釘。

於封建時代為人臣者,當思功高蓋主、鋒芒畢露可能招致的危險,有時未必是君王容不了你,而是你自己的表現無法讓人容你。知識份子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容易對事情看不順眼而批評,卻忽略了在上位者需要考量或兼顧的現實所需。

理想固然要追求,是非正義固然重要,但管理人的事情往往複雜,無法簡單歸類孰是孰非,過度堅持己見,對事情未必有幫助,反而可能讓事情更為棘手。更何況,有時的爭議,只是觀點與立場不同,未必有「真理」的存在。就像「曹操」禁酒,為的是大環境所需,「孔融」卻為一己之私而出言挑釁,用言語挑開了「曹操」痛苦的舊傷疤,這當然是相當幼稚而刻薄的行徑。

「曹操」在那樣大時代的環境下,從政治的實用主義考量,殺「孔融」也是不得不為的,縱然手法相當殘酷,但那只是過程問題,卻無礙「孔融」在從政路上必然招致死劫的命運,他的忘年之交「禰衡」就是最好的例子。事實上,像「孔融」那樣恃才傲物、說話尖酸的應對方式,想來到哪裡去都不會受歡迎,這是無論古今,都是青年人應當注意的基本道理。

只懂放,不懂收,注定要在人生道路上吃點悶虧。小則損財,大則害命,「孔融」就是典型案例,也是值得警惕的反面教材。

 

作者:洪大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孔融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