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外星太空船突然降落在地球各處,目的未明。美國軍方急召語言學家 Louise Banks 與物理學家 Ian Donnelly 調查。Louise 用盡各種方法與外星人溝通,過程中在腦海出現許多奇怪片段......與此同時,各國對外星來客在溝通上各自解讀,中國更覺得它有敵意決定出兵攻打。Louise 深知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得要想盡辦法去阻止戰爭爆發,可沒想到原來自己竟為整件事的關鍵人物......
《天煞異降》(Arrival) 在農曆年前檔期正式於上映,個人對香港發行商取這種《天煞XX》刻意誤導觀眾的名字頗為反感,只會騙得一群捉錯用神,誤以為是「打外星人」的 CG 特技動作電影的觀眾入場,但恐怕會悶得不足半小時已離場,對電影實無裨益!
然而《Arrival》早在去年 11 月於美國各大平台上已取得了好成績,就連一向評分偏低的 Rotten Tomatoes 也以 8.4 分和 94% 高企;它甚至被外媒稱為近年最值得看的科幻片之一,那到底它有甚麼魔力呢?
如非影迷,相信沒有太多人會認識導演 Denis Villeneuve〔雖然他的前作《毒裁者》(Sicario) 普遍獲得好評〕,多得早前海報「異降」了上海東方明珠塔在香港維港的「公關災難」,為《Arrival》誤打誤撞來了一記另類宣傳。而作為 Denis Villeneuve 的電影,當然不會是一貫類型片那麼簡單,背後所延伸的種種哲學、人性陰暗面,都會在他的作品中刻劃。
即使深知這是「非一般」的科幻電影,入場前也曾誤以為是半個「打外星人」故事,而《Arrival》初看還真像傳統的「外星人」電影,神秘太空船突然現身地球,目的未明,但一直看下去,就會覺得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故事,「外星人」只是榥子,其實背後探討更深層次的哲學問題。
《Arrival》與《太空潛航者》(Passengers) 較通俗的大眾風格有所不同;它走較沉實嚴肅的路線,電影以女主角 Louise 為第一視角,從「語言學」(linguistics) 、「符號學 」(Semiology)、外星文化角度切入,探討人類與外星生物的初次接觸。在《Arrival》中的外星人,亦不如《Independence Day》中的具侵略性,全片動作場面相信大約只有廿秒,若抱特技娛樂片的心態去看必定失望。
故事講述神秘的太空船在全球多地降落現身,更發放不明訊息;在無法辨別是敵是友的情況下,政府尋求了語言學家 Dr. Louise Banks 和物理學家 Ian Donnelly 的協助,組成一支精英團隊進入神秘外星太空船內調查。二人必須在外星人再有行動前分析並拆解箇中玄機,然而過程中 Louise 腦海浮現出許多零碎的奇怪片段,當他們逐漸歸納出外星人來訪地球的真實目的,Louise 赫然發現這些片段原來別有用意......!
電影節奏頗為緩慢,但劇情緩緩的推進,反而更細膩的展現出與未知的外星生物接觸時的真實狀況。『語言文化是一切文明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結束』當人類遇上一種從未遇見過的語言文字時,可以用怎樣的方式去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戰爭,電影都處理得很細緻。
而《Arrival》的聚焦點,除了是以語言角度探討外星接觸外,還從文化、政治甚至宗教等層面去探討哲學議題,除此之外,《Arrival》還觸及「預見未來」。沒錯,這在預告片中或許看不太出來,只有一句 Ian 問到 Louise 是否可以夢見他們的語言。但這個探討點將會貫穿整部電影,甚至開首與結尾是互相呼應的。而中間刻意採用了交錯的時間線敘述故事,亦為電影鋪設好了伏線,這個伏線初期難以看懂,但看到中段已見眉目,後段更完全顛覆了這類型電影的格局,片尾也留了空間給各位想像和思考:『若然可以預見未來,未來一切就擺在你眼前,你會去改變任何事嗎?』把電影昇華至另一個層次,令人難忘。另外《Arrival》提到「時間非線性」的理論也十分有趣,詳細劇情如何這裡就不透露了,只能說電影對這一部分闡述頗為出人意表,就留待電影本身去解開謎底吧。
而電影中的角色設定亦是電影的成功要素。電影中大部分的角色如各國政府官員﹑士兵﹑市民等,都是對著突如其來的外星飛船抱著各種的擔憂,就如把 Ian 和 Louise 召集起來的上校 Colonel 。都只是想盡快得到答案,因為他們心中就有了「被外星生物滅絕」的前設。
然而, Ian 和 Louise 在電影中則是扮演著「真正」尋找解答的角色:除了解答人們想知道的問題,他們更關心的是接觸外星文化,探討人類對「未知」的恐懼。當你和對方完全溝通不來,甚至非兩個相同種族文化的背景時,人類的本能反應會覺得對方有敵意、來者不善,但「溝通」又是否一定要建基於語言與文字?當中一個描述外來人與澳洲原住民的誤會,更是一大妙筆〔這個比喻在澳洲觀影似乎特別有反應〕,在沒有任何理據下就覺得對方有敵意,肆意攻打對方,是否人類與生俱來的劣根性?『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電影再一次證明當人在無知的狀態下會有怎樣的反應。兩者對比相當鮮明。
不少評論都指出,這是 Amy Adams 從影以來最佳演出,由一開始懼怕外星太空船,到慢慢借助她的專業,在一致認為有敵意的同僚中,戮力與外星生物溝通接觸,從而與他人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也就是這份認知,讓 Louise 這個角色在後期慢慢變得勇敢起來:她從電影一開始為一個溫婉善良,連罵學生都不敢的女教授,一路走到被軍人擎槍指嚇也無所畏懼, Amy Adams 對於這角色的心理變化都掌握得極好,細膩地演活了 Louise 的性格與感情。片中她沒有外露的演繹,盡用內心戲懾人,她的動作甚至對白並不多,純粹表情與眼神來演戲,卻牽動人心。Amy Adams 感動人心的演出,絕對能成為觀眾動容之因,雖然她最終還是失落今屆「金球獎」(Golden Globe Awards),但她的演技絕對是為《Arrival》加分不少的重點。
總括來說,Denis Villeneuve 再一次顛覆傳統類型電影的格局,《Arrival》不但視角獨特,而且故事的敘述方式亦十分有趣,用上一個「外星人襲地球」格局,將時間線混在一起營造伏線,探討自己想說的人文與社會議題、處處充滿哲學色彩,言簡意賅,電影聰明具深度,卻不至非常艱深難以消化;令它在層次感上比不少科幻大片幾級跳。而個人亦覺得這部也是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可以合在一起的最好展現:除了一些較大眾的元素外,其情節內的內容和細節都是蠻有學術探討價值。提供了觀眾視點和世界觀,卻又未妄下判斷而是僅僅提供了一個看法。無論是哪類觀眾,《Arrival》都有照顧到各方面的需要;這部作品不完美,但它確確實實展現了科幻片應有的各種可能性。不乏大量讓人反思的細節位。當觀眾誤以為故事就此打住,到最後十分鐘再次顛覆觀眾想像,把人類感情最偉大一面揮耍得淋漓盡致。這個「扭橋」位的人生抉擇,不期會令觀眾反思:『換著是我,我也會作這個決定嗎?人生快樂有時、失意有時,能因為不堪結局而抹殺一切美好一面嗎?』
電影就是這樣拍攝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