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科技化的未來世界中,接受過「義體化」(Cyberization)〔把人腦植入機械作義體改造〕的人類,令機械人的特性更具人性化,更能直接將意識接駁至「互聯網」(Internet) 獲取資訊,卻同時令高明的黑客得以入侵及操縱別人身體,令電子犯罪更為猖獗。「公安九課」主要成員「少佐」(The Major) 是史上第一個除了大腦之外,其他所有身體部份都由機械義體取代的生化人。在調查針對企業「阪華機械」(Hanka Robotics) 相關的一連串殺人案件的過程中,全牵涉一名為「2751」的研究項目,讓「少佐」漸漸察覺自己的記憶殘缺不全,開始質疑自己的記憶和身份是否真確……
《攻殻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 是由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Masamune Shirow) 於 1989 年首次連載的反烏托邦式 Cyberpunk 科幻漫畫;「攻殼機動隊」一名屬於日式漢語,來自日語原名「攻殻機動隊」,意譯是「裝甲機動防暴警察」的意思。其實漫畫原作中風格及節奏較為輕快,人物性格亦較具幽默感,但真正在國際名聲大噪的,是 1995 年由 Production I.G. 製作、「押井 守」(Mamoru Oshii) 導演的同名動畫電影。
當然,早在《攻殼機動隊》以前就出現過探討機械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電影,但「押井 守」在《攻殼機動隊》電影版裡最主要想探討的是「靈魂」。《攻殼機動隊》的英文名稱是「Ghost In The Shell」,故名思義是「軀體」裡的「靈魂」,但什麼是「靈魂」呢?
1995 年的動畫劇場版《攻殻機動隊》設定在 2029 年,這個年代人們只要有錢,可以任意更換自己的肉體,將大腦改造為電子腦,將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甚至是全身改造成「義體」—— 一種高精度機械化的身軀。電子腦和高度義體化的身軀不但大幅提升體能、視力,甚至還能夠立即和網路連結。在這種快速的網絡發展的世界裡犯罪複雜化,為了預防與消滅這些犯罪,日本內務省設立了一個直屬的特種部隊 —— 公安九課,一支高度義體化的獨立部隊,別稱「攻殼機動隊」。而電腦犯罪、國內要員或外賓的人身安全、重大罪犯、恐怖活動、揭發貪污以及維護和平所需的必要性暗殺活動,都是公安九課的管轄範疇。而外號「少佐」的公安九課成員「草薙素子」(Motoko Kusanagi) 幾乎全身都經過改造,她在調查「傀儡師」案件的過程中,漸漸質疑自己的意識是否存在!
最近重新翻看這本漫畫,發現「士郎正宗」在原著漫畫劇情中有不少極具前瞻性的科技概念,例如是曾經出現過的「腦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互聯網雲端」(Cloud)、「機械假體」(Prosthesis)、「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光學迷彩」(Optical Camouflage)、「電子腦」(Electronic Brain)、 腦對腦交流 (Brain–brain interface) 等等,如今部份已成真,其餘也成為了科學家們認真研究的課題並很有可能在未來實現........在 1989 年,一個大部分民眾都還沒聽過什麼是 Internet、主頻只有 25MHz 的 486 處理器才剛剛誕生、3.5 吋軟碟仍相當普及的年代,「士郎正宗」已經將科幻領域帶往了超乎我們想像的空間,《攻殼機動隊》真不愧是經典神作。
今次這齣由荷里活翻拍的「神作」真人版電影集各家大成,主要是改編自 1995 年由「押井 守」執導的同名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和 2004 年《攻殼機動隊2 無邪:INNOCENCE》、《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及 2005 年的《Stand Alone Complex》、《攻殼機動隊:S.A.C. 個別的十一人》,加上再加入大量原創的劇情而成,女主角造型則參考 2013 年《攻殼機動隊 ARISE》。有觀看過預告片的原著粉絲們,相信都會讚嘆預告片把原作「神還原」。可惜在看完電影之後,令粉絲們〔包括我〕有點失望,發覺原來它只是虛有其表,亦犯下了不少改篇原著的真人版電影的同樣問題 —— 大量原創的劇情扭曲了原著作品的主題!
是我思故我在?記憶決定一切?還是你的行為決定了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看這真人版電影,建議先不要期待有太多「靈魂」 (Ghost) 與「軀體」(Shell) 的哲理想像,甚至是「生命」的意義探索,因為這些都只是 1995 年原著動畫版電影的思考問題。2017 年改編的《攻殼機動隊》只能說把這些思考的層次沾了一點邊,卻沒有太多深入,劇情及角色塑造層次,亦無法超越原來的動畫版,不難理解,如果劇本寫得太艱澀、隱晦,觀眾可能會摸不著頭腦,要在忠實、新意與商業性之間拿捏一個平衡點,絕非易事。所以,預計到節奏不可能像原作緩慢,也不會透過「空鏡」與充滿日本傳統風味的配樂營造「禪味」,只是連「核心價值」都改了,卻又要借用原作的肉身,就未免令人難以接受。
《攻殼機動隊》的原著精神,就是在「軀體內的靈魂意志」上做探討,少了這一層,故事就變得平板。真人版將「靈魂」與「軀體」的二元概念,以相當直接的方式呈現,區分得非常清楚,「靈魂」也簡化為不過是記憶與情感罷了。反而動畫版就處處提出疑問,不斷為存在的本質作出定義,更具科幻故事應有的哲學性和啟發性意味。如今真人版看來,「少佐」更像是為了追求自由與真相,而努力作出反抗。這當然可以是一個方向,但太像一般荷里活電影的套路了,創意欠奉,層次著實低了太多。
當然並不是說真人電影版就不值得一看,的確本片在視覺特效上的用心讓觀眾看得出神,但是故事劇情相比視覺特效卻差了很多。很顯然拍攝團隊希望這部電影的主題更為大眾化,而非像原作那般艱澀,可惜那偏偏是《攻殼機動隊》的精華所在,在失去了這樣的精華之後,就把經典降格成為了普通的荷里活電影。
或許不能怪導演沒有深入原著中的神髓,因為他於前期籌備工作時必定做了不少研究,深知道原著的特色及精神是什麼,只是一部電影的開拍有許多考量,尤其商業片在市場因素及主角選擇,投資方本來就會以票房為主要重點〔今次包括來自中國的龐大資金〕,希望能把部份角色與劇情簡化,務求讓原作艱深抽象的理念易於明白,如果拍得太哲理,萬一不符合市場而導致票房欠佳,導演也難以交待,只是作品一拍出來,就少不免會被拿來跟原作比較,這就是導演的兩難。
在前半部戲稱得上是反派角色的「久世」(Hideo Kuze),嚴格來說,情節上該是原作裡的「傀儡師」(Puppeteer),只是編劇混進了「久世」的身世在內二合為一。也許是這個緣故,結尾也有相當大的改動,「少佐」不單情感多了,還來一段母女感情線,和動畫版冷艷的她,以至最後「靈魂超越軀體」的設定,可以說是完全相反,也最為令粉絲詬病!
另一令粉絲詬病的地方,就是原著動畫的標誌性經典配樂「傀儡謠」,原本由「川井憲次」(Kenji Kawai) 這位配樂大師為《攻殼》系列親自打造,衍生自日本古代「神道教」(Shinto) 巫女祭祀時所用的謠詞,故此樂曲中加入強烈的古典和風元素,亦帶著神聖同時又有種悲戚倉涼的感覺。但真人版中的配樂部份不再是由「川井憲次」負責,而是由天皇級 DJ Steve Aoki 重新混音的《傀儡謠》代替,表面上仍是沿用《傀儡謠》,但混音版本的《傀儡謠》彷似變成了「電子跳舞音樂」(EDM),完全失去原曲的味道!
儘管劇情無法超越原來的動畫版,但視覺影像上卻相當可觀,導演 Rupert Miles Sanders 的強項確實是在視覺影像特效處理上,片中首幕「神還原」女主角「少佐」大腦被放進機械身軀的場面,實在令人激節讚賞,而隨後幾幕「少佐」出任務隱身戰鬥的場面更加震撼。當知道視覺影像特效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系列的 Weta Workshop 主理,我便恍然大悟。
動作方面,導演 Rupert Sanders 把過去拍攝電玩廣告的經驗帶入真人版電影裡,讓動作場景多了一絲精緻細膩的光澤,亦有種另類的美感,作為一部娛樂電影,收貨有餘。而且導演還特意挑選了原著一些很經典的場面來重現在大銀幕上,動畫迷應該馬上就可以認得出來,單從「重現」的角度看,效果相當不錯。
一直以來,不論漫畫版或動畫版,《攻殼機動隊》原著故事的空想城市皆以香港景色作背景藍本,所以對香港觀眾而言有另一層意義;今次導演於香港多處取景,將親切感滿分的香港維港夜色、老街舊巷、唐樓、豬肉檔和圓筒設計的「勵德邨」、銅鑼灣行人天橋等等香港獨特的街景和 3D 投影技術結合,加上各式各樣城市元素的拼貼,成功呈現出一個自己專屬新中有舊的獨特未來都市面貌,雖然大部分場景都被「CG化」,但觀眾仍不時可以欣賞到香港的真貌〔雖然仍有少部份街頭槍戰戲份是在 New Zealand 搭景拍攝〕,異常地漂亮,那個反差很不真實,卻又如斯熟悉。
但原來電影不止取景,幕後製作亦有香港人參與,本地特技化妝師 Ryan Li、Alex Yiu、Gary Chan、KTin Carrie 以及 Kiki Tam 都獲聘為香港場景拍攝演員作特技化妝。
演員方面,先別說「白化」(Whitewashing) 的爭議,電影大賣的 Scarlett Johansson,穿著窄身衣展現玲瓏浮突的身材,或許是不少觀眾的吸引點,坦言看她演繹這類超級女戰士太多回,Scarlett 當然有明星感,不及她近年主演另兩部科幻片《皮下之慌》(Under the Skin) 和《超能煞姬 》(Lucy) 突出,也不及《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的「黑寡婦」(Black Widow) 那麼艷麗,驚喜欠奉,再加上劇本對她的描繪不深,發揮也不強。雖表現出角色的內心掙扎,卻無法讓人同情或產生共鳴;
至於那個「白化」問題,個人覺得也沒有什麼好爭議的,試想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會請荷里活大明星,還是會去找一個沒國際市場的日本女演員去當女主角呢?
曾在《Lucy》跟 Scarlett 合作,飾演 Major 的親密戰友 Batou 的 Pilou Asbæk,並沒有動畫劇場版中會為「裸體」的素子披上外衣的曖昧戲份,令角色欠缺情感,演來亦只屬中規中矩,外型也不及原著設定的魁梧。
曾參演《戲夢巴黎》(The Dreamers) 男主角的 Michael Pitt ,今次演「久世英雄」,造型十分切合 Cyberpunk 意味,頗有型,可惜佔戲不多。
還有法國影后 Juliette Binoche 飾演「阪華」科學家 Dr. Ouelet 、資深日籍演員「桃井 薰」(Kaori Momoi) 助陣,不過他們角色都很平面,更談不上有所發揮。至於日本老將「公安九課」課長「北野 武」(Takeshi Kitano) 於片中形同虛設,刻意要說回日語,也令劇情難以投入,他演來也是毫無感情可言,極為生硬。
總結,如果說看科幻類型電影期待的只是娛樂,《攻殼機動隊》仍有一定的娛樂性,只是想來當觀眾看見《攻殼機動隊》的名字,期待的還有思想刺激與反思,而非單純聲光效果與爆破。但是這部電影卻將原作故事中所探討的最核心思想完完整整地拋開,明明是綺麗奇幻具有深度的科幻世界,故事卻是如此平平無奇,明明是探討「靈魂」與「軀體」的電影,卻偏偏只有「軀體」欠缺「靈魂」,使這部作品成了空有《攻殼》的外表,卻沒有《攻殼》靈魂的電影,看來深受身份混淆之苦的,原來是電影本身。
也因此,若是沒看過《攻殼機動隊》原作的觀眾,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的故事尚可,那華麗的視覺特效保證能滿足你;但是對於原作粉絲來說,這部真人電影版可就背負不起《攻殼機動隊》的大名了!
電影就是這樣拍攝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