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y-player-one-cover_0

2045 年,地球人口爆炸,天然資源面臨枯竭,世界正陷崩潰邊緣,社會最底層的窮人被逼住在多層車屋組成的貧民窟,生活絕望,人們只好終日躲在虛擬遊戲世界 OASIS 逃避現實,而創造這個宏偉虛擬世界天才設計師 James Halliday 逝世前,留下影片提示他將天文數字般的遺產化作彩蛋藏於 OASIS 中,第一個找到彩蛋的人可盡得遺產及 OASIS 控制權,隨即引發全球爭奪。電玩少年 Wade Watts 決定加入競爭,他要在這個神秘又危險的虛擬世界,進行有望改變命運的驚險尋寶遊戲,但同時野心集團亦虎視眈眈, Wade Watts 生命亦受威脅!

ready player one

其實當初看見《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 這電影中文名字時,隨即想起電影《太陽神13號》(Apollo 13),然後又想起「挑戰者號」穿梭機 (STS Challenger STA-099/OV-099),還以為這是一部類似《火星任務》(The Martian) 的現代太空科幻片之類。結果是,Steven Spielberg 沒有帶我們乘上穿梭機,卻好像和大家一同打電玩,進入比太空漫遊更貼地的「VR」(Virtual Reality) 虛擬世界!

人人都愛懷舊,過去總是美好的,現在我們懷念八十年代,但當你活於八十年代,你又會想念五、六十年代的浪漫,或許當你活在五、六十年代,又認為一、二十年代的世界更有書卷味。只是近二十年,東、西方也似乎一致懷念八十年代的美好,相信這個科技及經濟起飛的時代,對於很多人來說也別具意義。

如果你是七、八、九十後,也熱愛電玩、電影、動漫的話,《Ready Player One》幾乎是必看電影,真正實現了東、西方不同年代的夢之競演,由「高達」(Gundam) 到「金剛」(King Kong) 都有,長達兩個多小時,幾無冷場。Steven Spielberg 老而彌堅,他沒有沉醉在過去成功的夢裡,也沒有 Outdate,也沒有辜負自己一手創立的金漆招牌,再一次回復昔日娛樂片王的強悍!

ready-player-one-_0

《Ready Player One》橋段不算複雜,改編自同名原著小說,雖然故事發生在 2045 年的未來,又 OASIS 又 VR  ,聽起來好像很科幻,骨子裡卻是一部非常老派的青少年歷險故事,但劇情又非常日本動漫化;

故事一開始已經明確地建立了傳統劇本典型元素 ——「彩蛋」,給電影全體角色一個目標去追尋:在 OASIS 虛擬遊戲世界,人人為了爭奪彩蛋從而獲得遊戲設計師的豐厚遺產,紛紛闖關冒險。故事分設三個遊戲關卡,整個劇本寫法相當遵從三幕劇傳統,明顯的傳統敘事風格。這類劇情亦確實會讓人聯想起大熱日本作品《刀劍神域》(Sword Art Online),兩者有不少雷同之處,包括了大型多人連線 VR 遊戲的設定,分別在於前者以玩家的動態操控虛擬替身人偶,後者則靠玩家的大腦意念。

ready-player-one-easter-egg-7

而重點是《Ready Player One》中充斥著七、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元素,教人看得心醉,回憶不停被片中情節勾起。隔沒多久就會看到屬於你的童年回憶,尤其是愛看八、九十年代動漫及電影的朋友們,在片中看到那些熟悉的動漫及電影角色不停在銀幕中戰鬥,真的叫人樂翻天。

不過,未知是否為了令影片更「日美平衡」,還是其他原因,日本 ACG 元素比想像中來得更少,只有《Gundam》、《街頭霸王》(Street Fighter) 等角色較為搶眼;為甚麼某些「日系大角」不知所終?皆因拍攝時發生了一些小插曲,例如為甚麼「哥斯拉」(Godzilla) 及「咸蛋超人」(Ultraman) 無法出現在電影?原因是製作初期時,擁有 Ultraman 版權的「圓谷製作」依然跟 UM Production 有版權官司在糾纏中,因此趕不上前期製作。而 Godzilla 系列,亦因為差不多的原因,最終只派出機械 Godzilla 跟 Gundam RX-78 對戰。相反,「美國代表」則除了 ACG 角色之外,更加入了不少如好來塢電影等流行文化於其中。所以,如為了看心愛日本文化角色而入場的朋友,可能會比較失望。

除了動漫,還有一提起七、八十年代必會現身的 BeeGees 及 DURAN DURAN 音樂;1977 年《週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帶起了「的士高」(Disco) 文化,其經典不用懷疑。至於 DURAN DURAN,相信一眾七十後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在 2016 年另一部愛爾蘭電影《初戀無限JAM》(Sing Street) 中也有一直提到的樂隊,可見他們都是代表著七、八十年代流行音樂的指標。

ready-player-one-easter-egg-17

特效和動作場面方面,相對劇情故事的公式化,特技效果卻無與倫比,好來塢再一次展示其 CG 特效的確超前了很多;場面設計驚喜處處,第一輪的賽車,名車輩出,看著《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經典的 DeLorean DMC-12 跑車竟然可以跟《AKIRA》中那台紅色電單車在同一賽道上比併,再加上 King Kong 及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的暴龍等等亂入,加上誇張的視覺效果,被擊破的角色變成錢幣,驚喜處處。

ready-player-one-_the shining

第二幕的鬼屋,當中最令人興奮的「向經典致敬」環節,非《閃靈》(The Shining) 莫屬;當你看見一群未來虛擬角色走入那間大宅,神還原了那個大廳、那部打字機、那個詭異電梯門、那個 237 號的房間、那個舞會場地、那個雪地迷宮,天呀!原作已經夠恐怖,Spielberg 卻嫌未夠,再創造更多驚慄元素,美女突然變成喪屍施襲,看得令人腎上腺素飆升,一次性向經典電影《The Shining》和恐怖遊戲致敬,恐怖搞笑刺激的微妙組合,即使你從未看過《The Shining》, 看到那部分的場景還是會覺得相當精彩。

最後一戰,妙在將遊戲世界和現實世界互動起來,萬惡的資本主義企業以巨大資源玩遊戲,不公平地削弱一般玩家取勝機會,不得人心,主角一呼百應下,全民齊攻向邪惡巨企,很超人性,但又很熱血,機械 Godzilla 跟 Gundam RX-78 大戰,美漫英雄,Street Fighter、《鐵巨人》(The Iron Giant) 等等盡出,唯恐一眨眼會錯過經典。第三度關卡也巧妙地用上元祖家用遊戲機「雅達利」(ATARE) 遊戲上的電子遊戲彩蛋起源歷史,呼應角色,也呼應全片主軸,妙不可言。破關後的考驗和逆轉尚算合理,而且佈局聰明,很多伏線都順利完滿。

ready-player-one-_70

ready-player-one-24

ready-player-one-easter-egg-header

最後,在看過電影後,心目中出現了一個感覺,就是 Spielberg 想表達的未來,與其他人心目中的,似乎不太一樣。就像幾套經典的 Cyber Punk 電影,如《Matrix》、《Blade Runner》,都叫人從虛擬世界覺醒,反抗壓迫;但《Ready Player One》最後則選擇叫人有限度地進入虛擬世界,適當地運用虛擬世界,意念上可謂較大膽,也更加「貼地」。

而電影交代的中心思想,莫過於最簡單的「現實」—— 就如虛擬世界能否給你飽肚感?能否給你居所、衣服等?人最終也需要面對現實,虛擬世界能做到的,最多是令你短期抽離現實生活、放鬆一下,然後再次投入現實,而不是其他人喜歡說的『我寧願活在虛擬世界,因為比在真實世界中快樂得多』。

ready-player-one-91

在角色塑造方面就更有趣。男主角的感覺,正正是個「遊戲高手」,但溝通方面則完全是新手,可謂名副其實的「毒男」,也就是現今年輕一代的縮影;而女主角呢,父母欠下巨債,自己為了負擔上一代的責任而受拖累而被逼加入遊戲的「另類玩家」,加上其真人角色臉上的胎記與遊戲時的樣子分別,更道出現實與虛擬永遠有落差。

電影另一個反映現實的部份,是某角色為了在遊戲中有更好的裝備,而選擇把現實中有重要用途的錢用來買遊戲裝備。其實在現今的現實社會真的不乏這類人,不禁令人產生是否因為現實生活空虛,所以才把精神都放在遊戲當中,又或純粹是炫耀心態作祟,覺得只要買到最好的裝備,就可以在其他人面前炫耀一番,那就是所謂「買回來的滿足感」吧。這些應該都是近年現實中的「線上遊戲」及「社交媒體」令人類愛炫耀的性格更活性化地表現出來。

ready-player-one-88

總括而言,VR 雖好,真實是無可取代。雖然勸戒來自因打機而名成利就的主角,效果存疑,但《Ready Player One》可說是融入了整個七、八十年代電玩動漫文化,再反映今天「虛擬世界」所帶來的影響。今天,已經是人人拿著智能電話廢寢忘餐的年代,再發展下去,二十多年後的世界要發展成跟《Ready Player One》一樣的世界根本完全不意外,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如此希望活在那個虛擬大於一切的世界而已。

最後,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仿如坐上時光機,一口氣穿越了七、八、九十年代,回味那時影響著我們人生和成長的一堆老朋友。不過仍要吐個小糟,以彩蛋作為主題的電影,完場後竟然沒彩蛋是那招?......... 最少我那場看到最後還是沒有!

ready-player-one-new-poster-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Ready Player One 挑戰者一號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