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ta-battle-angel-47

在 2563 年的未來世界裡,機械人醫生 Dyson Ido,在 Iron City 的廢鐵區中,發現一台少女合成人的半截殘軀仍有生命,將她帶回工作室修理,並以自己已去世女兒的名字取名為 Alita。Alita 醒來後發現記憶全失,對身處世界一無所知,一切簇新生活令她充滿好奇,到處探索,並認識了一名叫 Hugo 的少年。Alita 在無意之中發現了 Ido 賞金獵人的真正身分,在戰鬥中更勾起她部份失落的記憶;同時各方惡勢力逐漸叩上門,從而啟動 Alita 潛藏的逆天戰鬥能力!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Alita 獨力對抗由空中浮城 Zalem 獨裁者 Nova 派來的殺手!

科幻題材向來是可塑性甚高的類型,譬如上世紀六十年代經典《2001 : A Space Odyssey》、七十年代的《Star Wars》、八十年代的《Blade Runner 2020》等,都是視野極其宏大的科幻作品,不單有劃時代的視覺效果,更言之有物,令觀眾反思人與科技,甚至跟宇宙的關係,此外,也衍生出一種稱為「數碼龐克」(Cyberpunk) 的科幻類型。

Cyberpunk 始於 1968 年出版的科幻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並於 1982 年改編成科幻電影《Blade Runner 2020》,電影令 Cyberpunk 科幻風格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為盛行,那個年代由於急速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科技,觸發人們思考 ——『機械人會擁有自我意識嗎?』及『如果把人類意識上載到電腦,仍可以稱之為「人」嗎?』的哲學問題!

及後再加上「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的思考,『如果我們單純傳遞五種感官刺激予大腦,讓人感覺尤如親歷其境,但實際上並未親身經歷,那麼,這樣的體驗是否還能稱為「真實」?』腦海裡是否能夠架構出一個不可思議的「另一個真實世界」?我們又如何定義現在身處的所謂「現實世界」?

因應這樣的哲學思想,於是就產生了 《Akira》、《Ghost in the Shell》、《The Matrix》,以及《銃夢》等的科幻作品。

gunmu1

《銃夢:戰鬥天使》 (Alita: Battle Angel) 乃改編自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 (Yukito Kishiro) 在 1990~1995 年所創作的經典漫畫系列作《銃夢》(Gunnm)〔美版名稱為《Battle Angel Alita》〕,系列總共多達九集。早在九十年代中,James Cameron 已透過 Guillermo del Toro 的推薦之下,成為了這部日本漫畫系列的粉絲。

James Cameron 花了多年時間鑽研原作內容後,《Alita: Battle Angel》一直是他夢想執導的兩齣作品之一〔另一齣為《阿凡達》(Avatar)〕,他在 1995 年便開始進行這計劃,但卻礙於兩個原因所以一直的擱置,第一、當時他正在籌劃拍攝《鐵達尼號》(Titanic);第二、James Cameron 覺得以當時的拍攝技術仍無法呈現出他所想要的畫面,令《Alita: Battle Angel》的拍攝計劃被無限期擱置。

直至 2009 年,原本打算在完成《Avatar》後就接續執導《Alita: Battle Angel》,但《Avatar》空前成功令他被迫再次擱置這個夢想,但 James Cameron  不甘心就此放棄,於是毅然把早已完成且厚達六百多頁的劇本及所有相關細節筆記,交給相識廿載的導演好友 Robert Rodriguez 去執導,自己則以監製及編劇身分來完成它。

在 James Cameron 的計劃中,是打算將《Alita: Battle Angel》製作成三部曲,目前第一集是改編自《銃夢》的前四部漫畫,漫畫的 一、二 集為故事的核心,第三、四集為「摩動球」(Motorball),但其實有許多閃現的記憶畫面乃是來自《銃夢 Last Order》和《銃夢火星戰記》(Gunnm Mars Chronicle)。

alita-battle-angel-8hs

在一場名為「大墜落」(The Fall) 的災難性戰爭後三百年的未來世界裡,機械人醫生 Dyson Ido,在 Iron City 的廢鐵區中拾荒,發現一台只剩上半身的少女「合成人」(Cyborg) 仍有生命,於是將她帶回工作室修理,並為她裝上原本為自己已去世女兒所造的機械身體,少女合成人醒來後發現過去記憶已全失,對身處世界一無所知,一切簇新生活令她充滿好奇,Ido 於是以去世女兒名字為她取名為 Alita,Alita 渴望尋回自己失落的記憶,同時遇上惡勢力的迫害,間接啟動她潛藏的無窮戰鬥力!

木城幸人筆下的《銃夢》原著裏面,有許多玩味十足的設定,擁有一個宏大的世界觀、眾多半人半機械的角色、生死相搏的暴力球賽「摩動球」(MotorBall)、大戰過後的「後末日」時代,以及資本主義極致、與破敗地面對比強烈的空中浮城 Zalem 等等,同屬強調「高端科技,低端生活」(High Tech, Low Life) 的「反烏托邦式」風格的代表性作品,以合成人的角度去思考何謂「人」、何謂真假、何謂「自我」的哲學思想探討。

alita-gunmu02

不過來到廿一世紀,James Cameron 並沒有跟隨這部九十年代原著漫畫「機械與人」的哲學思想,電影改為以人性為出發點,並且在探討人性的同時,夾雜港產黑幫電影感覺、精彩的港式武打動作、James Cameron 喜愛的父女情,還有他一向推崇且近年也甚為流行的「女性主義」,是一頓豐富的視覺與感性的盛宴!

港產黑幫電影感覺?沒錯,因為如果抽掉未來科幻元素,《Alita: Battle Angel》其實極像那些底層階級拼死求存的香港黑幫電影,可能因為 Robert Rodriguez 本身酷愛港產電影,也曾拍過致敬電影《Sin City》,於是他就利用香港黑幫電影的影像語言,來敘述一個未來世界的殘酷故事。

alita-battle-angel-Grewishka battle

沒錢沒權的百姓只能被權勢階級當螻蟻般踐踏利用、尋求救贖的男人在黑暗中生命將盡的時刻,只能無奈地讓眼淚說話,還有那些為了各自理由而作出犧牲的無名小卒,這些都是在香港電影黃金年代被翻演過上百次的經典橋段,如今在《Alita: Battle Angel》中重生,讓人感受一種熟悉的親切感!

更有趣的是,崇尚「女性主義」的 James Cameron,把父女情寫得尤如母子情 ── 因為他筆下的女人都比男人剛烈。Dr. Dyson Ido 幾乎就像一個慈母,無條件地愛護著這個不是人類的女兒,這種另類父女情,也讓 Ido 與 Alita 成為這部電影裡最耀眼的角色。不過劇本仍然有嚴重的角色失衡問題,如果妳覺得某些角色根本可有可無,別驚訝,這是 James Cameron 的招牌老毛病。

Alita-Battle-Angel-Zalem6

iron city-main

特效場景方面,視覺特效交由 Peter Jackson 所創立的 Weta Digital 主理,Weta Digital 可說是行內數一數二的電影後製工作室。《Alita: Battle Angel》中由殘破城市面貌,到 MotorBall 比賽場地,以至黑夜裏的城市追逐戰等,景深對比分明,在技術層面上絕對是超高水準。

電影將原著黑白漫畫裡的 Iron City 搬上大銀幕,設計得像是中美洲某座城市,再用大量鮮豔色彩製造出一個未來垃圾城,雜亂殘破的建築物、塵土飛揚、人種繁多卻又充滿生氣。

你可以看到街上充斥着各國風格穿着的行人、店面與攤販,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合成人、載具與自走兵器,讓這條街道宛如《Star Wars》的場景,街上的混亂繽紛令以 CGI 繪製的少女 Alita 站在街上一點都不覺突兀。

至於空中浮城 Zalem 則是被人們視之為人間天堂,似是影射現實中的美國、墨西哥的景況,人們千方百計想到美國去 —— 平凡人類渴望有朝一日能擠身「天堂」,但可惜犧牲了一切卻仍是個遙不可及的美麗幻影!

alita in iron city-

《Alita: Battle Angel》因為有監製 James Cameron 的「加持」,CGI 角色製作技術跟《Avata》同出一轍,兩者均是透過真人及「電腦成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ry) 結合而成,過去經 Weta Digital 創造的 CGI 角色多不勝數,當中包括《The Lord of the Rings》的 Gollum、《Avatar》的一眾 Na'vi 人及 King Kong 等等。

今次的焦點當然都放在由 Rosa Salazar 飾演的女主角 Alita 身上,而 Alita 也是 Weta Digital 首次透過 CGI 技術及真人結合而成的「類人類」(Humanoid) 角色。

Alita-Battle-Angel-motion capture-7

當年逼真的《Avata》 Na'vi 造型及今次的 Alita 造型,同樣是 James Cameron 透過「融合攝影機系統」(Fusion Camera System)、「面部動作捕捉儀器」(Facial motion capture) 及「協同工作攝影機」(SimulCam) 這三種特效器材拍攝而成。透過這些技術,令電腦能完美捕捉 Rosa Salazar 的面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從而把她的演出轉化成 Alita 的動作。據稱,在製作 Alita 的 digital model 上,後製團隊一共用上了 5000 個不同組件才組成她的機械骨架。

alita-motorball_3

據說由於 James Cameron 很喜歡近鏡拍攝,甚至近至拍攝眼及臉部,所以 Weta Digital 也花了很長的時間在細節位上。為了讓觀眾感受到 Alita 皮膚細膩的一面,他們運用了一項新技術,單在臉上已創造了約 50 萬條毛髮,當中包括 13.2 萬條頭髮,2000 條眉毛及 480 條眼睫毛,使每個毛孔都有單獨的毛髮出現。

更有指由於 James Cameron 很堅持保留 Alita 那對大眼睛,拍攝時可以從畫面裏清楚看到瞳孔的變化。據說 Weta Digital 單為 Alita 一雙大眼睛用上將近 900 萬像素,而當年《The Lord of the Rings》系列電影合共才用了 15 萬像素。

藉著這些先進技術,令 Alita 的表情、肌膚與肢體動作等觀感幾可亂真。肌膚的肌理細緻到一個點,你不只可以看到皮膚毛細孔,當她做出表情時,你可以看到肌膚底下的肌理伸展自然得如同真人。

alita-battle-angel-6

alita-battle-angel-Grewishka battle4

好吧,也許大家不是專業電腦動畫師,不會對這些細節那麼在意,但你一定會被 Alita 的表情吸引。電影裡她有各種情緒表現,她的瀏海適度地讓大眼看來沒那麼突兀,而她的甜笑、羞笑、大笑、苦笑與含淚微笑這些表情,都會讓大眼瞇成各自不同的角度,而這些表情都各自迷人。

只看過預告片的人也許很難理解,但是電影其中一個最成功之處,正在 Alita 本身的豐富表情上,Weta Digital 的先進技術,令你不必擔心 Alita 表情會讓人感覺宛若娃鬼「Chucky」上身。難怪不少業內人士指《Alita: Battle Angel》再一次把電影特效製作推向新高峰。

其實除了女主角 Alita 外,電影的其他合成人角色演員也運用了相同的拍攝手法,導演 Robert Rodriguez  指,『城市中有很多合成人,他們身上也有機械組件,如果要他們穿著假肢服來演出看起來會很生硬。於是也讓他們穿上動作捕捉服,效果就自然很多。』

據說 Weta Digital 動用了約 800 人負責《Alita: Battle Angel》的電腦特效工作;對比當年《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就只有 45 人投入工作而已,情況相當誇張。

alita-battle-angel-zapan

Alita-Battle-Angel-bar fighting

動作場面方面,《Alita: Battle Angel》除了高超的 CGI 技術外,不得不讚的,當然是片中多場大型武打動作場面, IMAX 3D 版本的立體視效十分悅目,功勞當然是好來塢人稱「一人軍隊」的導演 Robert Rodriguez。

James Cameron 將電影交給 Robert Rodriguez 執導是絕對正確的決擇,因為即使 James Cameron 不需要拍《Avata》續集,對拳腳動作並不擅長的他,也沒法處理好片中多場的武打動作場面。

因為 Alita 不是身上掛滿子彈的「槍砲天使」,而是精通「機甲術」的「格鬥天使」,她能夠無意識地打出一套「猛虎硬爬山」,所以絕對需要一位熟悉武打電影的導演,讓 Alita 學會「鷂子翻身」、「黑虎偷心」、還有「佛山無影腳」,只差一點沒踢出「連環李三腳」而已。

跟《The Matrix》的 Wachowskis 姐妹及《Kill Bill》的 Quentin Tarantino 一樣,Robert Rodriguez 同樣是一個從小就看港產武打動作電影長大的人,他的偶像是洪金寶,如果細心看,就能看出片中不少動作場面都帶有港產武打電影的影子,例如在酒吧大戰中,那招劈腿飛踢雙酒瓶正是向三毛大哥致敬。

alita-battle-angel-Keean Johnson

original-alita

還有一點,香港的武打動作電影可不止是單純把人踢飛而已,較重口味的還會加上一些暴力畫面才到位;Robert Rodriguez 本身也是以拍攝《Sin City》、《Planet Terror》等 Cult 片而聞名,在《Alita: Battle Angel》中也或多或少也保留著他的暗黑暴力風格。

不過,雖然片中有爆頭斷手把人砍成兩半這種「斬瓜切菜」式的暴力厮殺場面,卻由於大部分角色都是「半人半機械」,「血」甚至變成了藍色,故沒有太濃烈的「血腥」效果,以符合 PG13 規定。

alita-battle-angel-Nyssiana1

Alita-Battle-Angel-Grewishka

角色演員方面,女主角 Alita 身手了得,非常搶鏡,真身其實是美藉古巴裔女演員 Rosa Salazar,這位電影新星在現實中同樣充滿鬥志,一直深信自己的演藝天分,堅強﹑目標清晰的性格跟 Alita 很相似;當年她離鄉別井獨自去到紐約發展演藝事業,但追夢的路並不易走,Rosa Salazar 就曾因身無分文而被迫流落街頭!

在一次訪談中,導演 Robert Rodriguez 就曾透露,為何會選中 Rosa Salazar ? 原來當初在尋找飾演 Alita 一角女演員時,有四個考慮人選,分別是 22 歲 Zendaya、21 歲的 Bella Thorne、33 歲 Rosa Salazar 和 25 歲的 Maika Monroe。

在試鏡當日,Rosa Salazar 的超水準表現把 Robert Rodriguez 感動到落淚,因此最終選擇了四位當中年紀最大的 Rosa Salazar,而 Rosa Salazar  也表示很慶幸自己終於得到 Alita 這個角色。

電影中 Alita 精通神秘武術「機甲術」,而為了符合 Alita 的戰鬥格,Rosa Salazar 開鏡前足足用了五個月時間接受地獄式特訓,每天由早上八時開始,除了體能訓練外,也要鍛鍊中國武術、泰拳、棍術和近身格鬥技等等,要能做到踢臉﹑鎖喉等極高難度格鬥動作。

ALITA-BATTLE-ANGEL_ROSA-SALAZAR_-1

此外,《Alita: Battle Angel》總共包含三位奧斯卡金像獎得主參與演出,第一位是飾演本集反派 Vector 的 Mahershala Ali,曾在 2016 年以《Moonlight》獲得最佳男配角獎;

Mahershala Ali

第二位是飾演 Dr. Chiren 的 Jennifer Connelly,曾在 2001 年以《A Beautiful Mind》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alita-battle-angel-Jennifer Connelly

第三位是飾演機械人醫生 Dyson Ido 的 Christoph Waltz,曾在 2009 年和 2012 年分別以《Inglourious Basterds》和《Django Unchained》獲得最佳男配角獎。

alita-battle-angel-Dyson Ido2

總括而言,《Alita: Battle Angel》製作費高達二億美元,屬好來塢 A 級大製作,全片節奏明快,視覺特效出色、娛樂效果極豐富,作為商業片絕對合格有餘!不過,James Cameron 改掉原著漫畫中的哲學思想,以類似「少女成長日記」及描寫父女情的方式呈現,動作場面也不如漫畫那般血腥暴力,Grewishka、Hugo 的角色也沒有漫畫裡面那麼黑暗,觀眾接受與否實在見仁見智!

而且整體故事也不「完整」,今集只算是鋪墊主角 Alita 的「覺醒」過程而已,她當初是如何當起「狂戰士」?片中 Boss 奸角 Nova 的真正動機?統統都沒有交代,這樣的處理,鋪排續集的意圖相當明顯。顯示電影公司及 James Cameron 對電影「充滿信心」—— 相信觀眾一定會繼續追看下去!

thierry-bonnet-gunnm01

題外話,《Alita: Battle Angel》的英文名稱原本是《Battle Angel Alita》,但偶然留意到,James Cameron 多年來執導的作品,名字似乎都離不開「A」和「T」,1984 年的《The Terminator》、1986 年的《Aliens》、1989 年的《The Abyss》、1991 年的《Terminator 2》、1994 年的《True Lies》、1997 年的《Titanic》和 2009 年的《Avatar》。不知是否要「延續傳統」,所以才改成現今大家看到的《Alita: Battle Angel》呢?

另外想補充一下,仍然有不少人將「蒸氣龐克」(Steampunk) 和「賽博龐克」(Cyberpunk) 給混淆,其實兩者是屬於完全不同的風格;Steampunk 風格比較抽離,是一種將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的科技誇張化,創建出一個與當今科技文明或未來科技文明都很不同,依賴簡單蒸汽機械科技裝置的頹廢未來想像。而 Cyberpunk 則是描寫將電腦及 AI 技術發揮到極致的未來科幻世界作故事背景,但人們卻在高壓統治下生活得頹廢破敗。

電影拍攝花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on2047 的頭像
    kason2047

    談奇述異坊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