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qUtPpy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正比賽得如火如荼,看球賽喝啤酒是常識吧,不過有時嫌在家看不夠過癮,索性呼朋召友到酒吧去看感受熱鬧氣氛;可是,當人兩杯黃湯下肚,不巧又遇上支持的球隊輸了比賽,失控鬧事就時有發生;為什麼喝酒會醉?甚至令平日最冷靜的人也會失去理智?酒精到底在身體內幹了什麼?

關於人類喝酒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埃及古文明,而中國在公元前七千年就以穀物發酵製酒。人類這麼長的喝酒歷史,可是直到最近一百年大家才開始想到喝酒必須節制,乃至於近期因為酒駕肇事頻繁,喝酒常被污名化。喝酒真的不好嗎?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明知道可能有問題,卻還是想狂喝?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關酒的科學吧!

 

Q1  酒與人體的關係是?

酒精,學名叫「乙醇」(Ethanol),當你的嘴碰到它的那一刻,酒精所觸發的化學機制邊已經開始啟動,身體會試圖將攝取到的乙醇,透過生理機制氧化、分解,並轉化為身體可以利用的型態。當你大口喝酒的時候,口腔和喉嚨會先吸收一小部分的酒精,接著透過食道流到了胃和腸道,一部分的乙醇會在這裡被直接吸收,而它的吸收速度取決於你胃裡有沒有食物;所以如果不想醉得太快,最好先吃一些下酒菜啊!

接著被吸收的酒精便會在血液裡流淌,進入肝臟的乙醇分解成「乙醛」(Acetaldehyde),然後再分解成「乙酸」(Acetic acid),剩下的一部分酒精會由肺和腎排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從呼吸跟尿液中測得身體酒精含量的原因。

 

Q2  喝酒讓人放鬆的原因?

酒精被認為是能讓神經運作減緩的鎮定劑,但為什麼有些平時嚴肅冷靜的人喝醉後會不顧形象地大聲叫囂,或一喝醉後嚎啕大哭止不住呢?

這都跟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其掌管的功能有關係,當我們剛開始喝酒,大腦第一個被抑制的剛好是位於最外側,負責理性與思考的「大腦皮質」區域。當負責壓抑感情與衝動的大腦皮質功能被減弱後,大腦內側「邊緣系統」掌管的本能與情緒就會顯現出來,平時較為緊繃、刻意保持正經的人就可能會不同程度的放飛自我。

如果繼續喝下去,就可能讓邊緣系統的記憶功能與小腦掌管的運動功能紛紛停擺,導致走路歪歪扭扭,隔天一覺醒來就徹底「斷片」,前一晚幹了什麼都統統記不起來

別以為喝醉只是這樣而已,醉酒最嚴重的情況,如果一口氣喝太多酒,連掌管生命系統的腦幹都麻痺掉,就會引發急性酒精中毒,無法維持正常呼吸和血液循環而導致生命危險,喝酒喝到死並非罕見的事!

/tmp/php10L2WL

 

Q3 為何喝酒後會特別想尿尿?

喝酒後為什麼會特別容易跑廁所呢?原來是乙醇會讓腎臟內一種名為「血管加壓素」(Vasopressin) 的神經傳導物質失去功能,這種物質又叫做「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大致的作用是讓腎臟盡可能抓住體內的水分。

當乙醇對抗利尿激素形成抑制作用時,腎臟組織的細管壁面就從海綿狀變成導管,幫助液體順暢流入膀胱,進而讓人產生尿意。

要特別注意的是,你只喝下一杯酒〔不論是廉價啤酒又或是高級紅酒都沒分別〕,身體卻能排出該杯酒三到四倍的水分,這也是為什麼大口飲酒後常常感覺口乾舌燥。如果不注意補充水分,身體其他缺水的器官會偷搶大腦的水分來用,進而產生頭痛的症狀。

此外,頻繁排尿的後果會讓人體內的「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 和「鉀」(Potassium) 大量流失,如果兩者皆不足,就會出現頭痛、疲倦與嘔吐等不適情況。

 

Q4 為何人會喝醉?什麼方式醉得更快?

酒精的代謝速度,跟「基因」(Gene) 以及攝取酒精的人是否經常飲酒、最近的生理狀態等原因都有關係。

如果持續攝取酒精,但代謝速度跟不上的話,酒精就會在血液中累積,濃度逐漸提高,不同的濃度會讓人有不一樣的生理反應,依序為:頭暈目眩但心情愉快的「微醺狀態」,言行開始逐漸失控的「喝醉狀態」,身體逐漸不行的「爛醉狀態」,以及最後如果酒精濃度再升高的話,會有死亡的風險。

對於身體來說,酒精並不是好東西,反而是為了降低其毒性而努力分解代謝的物質,而乙醛在體內累積便會造成頭痛以及令人噁心嘔吐,所以,「飲酒要適量」這句話真的不是鬧著玩的啊!

/tmp/php57ApUz

 

Q5  混酒為什麼容易喝醉?

一直以來都有「混酒喝容易醉」的說法,「混酒」真的會讓人比較容易醉嗎?其實理論上,若是兩種酒的酒精濃度相約的話,酒精在吸收代謝上應該是一樣,混酒與否沒有什麼分別,當然在啤酒裏混入烈酒就當別論!

但有些舉動會讓我們比較容易醉,而這可能在行為上會讓你誤以為這個混酒是有關係的。哪些狀況比較容易醉呢?像是空腹,喝酒喝得太急讓身體沒有時間去反應和代謝酒精〔沒錯,就是在說「喝 Shot」這樣又急又快濃度又高的喝法很容易醉〕,以及和會刺激胃部「括約肌」(Sphincter) 的氣泡混著喝的時候。

2001 年,英國薩里大學 (University of Surrey) 的 Fran Ridout 教授進行了一項實驗,分別給兩組人喝「香檳」(Champagne),A 組喝的是正常含氣泡的香檳,B 組則是喝不含氣泡的香檳。

五分鐘後,A 組平均每人每毫升血液裡有 0.54 毫克酒精,B 組平均 0.39 毫克酒精。當 40 分鐘的實驗結束,A 組平均是每毫升已達到 0.7 毫克,B 組則只有 0.58 毫克。

雖然目前還沒有科學理論能確實解釋這樣的現象,但普遍的說法是,氣泡會擴大酒精與消化器官的接觸面積,也會讓酒精更快進入腸道。所以下次喝香檳時,請慢慢品味就好。

 

Q6  為何有些人喝酒特別容易臉紅?

喝酒對身體,難聽一點說就像中毒一樣,肝臟會先把乙醇分解成較毒的乙醛,再代謝成傷害力較小的乙酸,最後分解成二氧化碳與水,通過生理機制排出體外。而乙醛這個物質就是造成一般人印象中「喝酒後會臉紅、頭痛、想吐」等酒精反應的原因。

肝臟內負責代謝乙醛的酵素叫做「乙醛脫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但有些人的乙醛脫氫酶天生有點缺陷、工作效率不佳。

科學家發現,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東南地區等東亞人的乙醛脫氫酶多半帶有基因結構突變,導致這些人肝臟製造出來的解酒酵素無法完全發揮功能,因此和歐美白人相比,東亞人喝酒比較容易出現臉紅的狀況。

根據考古生物學,這種基因可以追溯到二千至三千年前住在中國東南方的「百越部落」身上,而台灣有高達 45% 的人就帶有古老百越部落這種容易臉紅的基因。

 

Q7  喝醉酒為何會吐真言或者讓人很想睡?

酒精能使人鎮定引起人的睡意,但若你以為這樣就可以睡前喝點小酒助眠的話,可能要讓你失望了。

雖然酒精的確能讓你比較容易入睡,不過卻會破壞整夜的睡眠品質,因為酒精會減少快速動眼期的睡眠時間,而且睡前喝越多酒這樣的情況就越明顯。

而快速動眼期被干擾的話,會讓人白天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還有精神更差。想喝就想喝,別再用助眠當作小酌的藉口了!

酒精了讓人放鬆之外,其抑制大腦皮質的活動也會讓被理性所抑制的情感與本能行為釋放出來,也因此酒精也能讓人放鬆,敢說平常不敢說的話,做不敢做的事。

/tmp/phplYrWXs

 

Q8  喝點小酒,外語能說得更流利?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 (Universiteit Maastricht)、英國倫敦國王學院 (King's College, London) 與利物浦大學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組成的研究團隊,找來母語為語且正在學荷蘭語的五十位學生做實驗。他們給一半的人喝冰開水,然後給另一半的人按照身形比例特調的「伏特加」(Vodka),好讓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千分之 0.4。

飲料全喝下肚後,團隊用荷蘭語和實驗者們討論「動物試驗」問題,然後把交談過程的錄音檔提供給兩位母語為荷蘭語的人士〔觀察者評分〕以及實驗者本身〔受試者評分〕,依照詞彙、發音、文法、論述能力、流利程度等細項作評分。

結果發現,雖然喝酒組並沒有自認外語表現力提升,但在觀察者評分中,喝酒組的整體分數卻明顯高於喝水組,且在發音項目上特別突出。作者推測也許是喝酒減輕了說第二外語的焦慮,反而讓口說表現變好了。

雖然這個研究算不上很全面,但根據實驗結果,也許先喝點小酒,會對你用新學習的語言和外國朋友聊天會有幫助喔。

 

Q9  宿醉頭痛是怎麼回事?

你喝下第一口酒後,身體會開始啟動將酒精階段性分解的機制。當酒精抵達胃部及上側腸道後會被直接吸收,大部分的乙醇將被引至肝門靜脈,進入肝臟。在這裡,名為「乙醇脫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 的酵素負責將乙醇氧化、分解成乙醛,這個毒性較高的成分就是人們喝完酒後頭痛、噁心以及宿醉的原因,它甚至會破壞大腦中產生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 與「多巴胺」(Dopamine) 的功能,讓我們可能對酒精上癮。

為了將乙醛代謝掉,肝臟會努力製造「乙醛脫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將乙醛再分解成毒性較低的乙酸,但每個人產生這類優質酵素的能力都不同,也就是說有人天生酒精代謝速度比較慢。

此外比起「白葡萄酒」(Blanch),「紅葡萄酒」(Rouge) 更容易誘使大腦釋出血清素,同時會抑制神經元「突觸」(Synapse) 部位回收血清素,而當大腦中血清素濃度出現劇烈變化,就可能引發偏頭痛。

 

Q10  為何喝醉不同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在一群人聚頭暢飲幾輪之後,當中有些人開始顯露出一些不同於平日的行為,包括本來害羞內向的人正在唱著歌、手無足蹈著,有些平常人很 nice 的,但卻在喝了幾輪之後露出了其陰險邪惡的一面。

為什麼喝醉酒會產生人格的轉變呢?又為何酒精能夠減緩神經活動呢?這些仍沒有一個確實定論。

2015 年,密蘇里大學 (University of Missouri) 的研究人員,曾做過有關酒醉後人格轉變的研究,研究對象是美國中西部幾家大學的大學生,發問卷要求他們回覆在喝酒前後的自身行為資料。

這項研究有效問卷共 374 份,研究人員將喝酒後的性格以「外向性」(Extroversion)、「親和性」(Affinity)、「自律性」(Self discipline)、「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和「智力」(Intelligence) 等程度,分為四種類型。

1.海明威型:說到酒豪和文豪的交集,那其中必定會有說過『它和吃飯一樣自然,而且在我看來和吃飯一樣不可缺少,因此我無法想像吃一頓飯而不喝葡萄酒或者連一杯蘋果汁或啤酒都不喝。』的海明威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而「海明威型」的人雖然喝醉了,但其前後卻不怎麼有人格上的變化,其組織能力也大多能夠保持。令人意外的是,這類型的人是當中最廣泛的,佔了超過 40%。

2.仙女保母型:這個名稱來自電影《Mary Poppins》的女主角 Julie Andrews,喝了酒人變得更溫和有愛心。

3.變身怪醫型:這類型是比例第二名,是佔 26% 的「Mr Hyde」。這組的人當酒精開始作用時,便會跟著轉變人格,不只組織能力變差,連脾氣都會變得很差。

4. Sherman Klump 教授型:形容那些喝酒前人很害羞內向,卻會在喝醉之後變得外向奔放,彷彿被酒精解開了枷鎖。

你和你的酒友們,又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呢?不管怎樣,為了身體健康著想、酒後失態和避免在酒醒後頭痛得想死,尤其是女生喝醉更是危險,所以酒還是切忌豪飲猛灌,輕啖淺酌就好,還有緊記切勿醉酒駕駛!

/tmp/phpnL1aYR

轉載 PanSci 科學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酒精 乙醇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