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hiO1Dx

「主角」(The Protagonist) 是一名「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 特工,在烏克蘭基輔 (Киев, Україна) 歌劇院執行任務時失手被俘,原本打算吃下自殺藥也不出賣隊友,但在發現這是個忠誠測試之後,被招募加入一個神秘組織,試圖阻止野心家利用一種能夠讓時間逆轉的科技毀滅世界! 〔含劇透內容

《TENET天能》毫無疑問是近期大熱的電影,由有「時間魔法師」之稱的「老蘭」Christopher Nolan 編劇及執導,一向盛產玩弄時間軸作品的他,完全不意外地繼續大玩各種科學概念,電影故事很簡單,但劇情編排卻很複雜,入場前要有心理準備比《Inception》(2010)、《Interstellar》(2014) 和《Dunkirk》(2017) 這些與「時間」有關的作品更折磨觀眾的大腦,帶來非一般的電影觀賞體驗。

/tmp/php9RfxNy

《TENET天能》片長 150 分鐘,節奏非常明快,其中大部份時間都只有一條時間軸劇情線,沒有多餘支線劇情,否則觀眾會感到更難以消化,因為主角們不斷來回進出時間「逆轉」和「順序」的時空,又不斷鋪陳大量細節伏線位,彷彿在不停考驗觀眾的記憶力,稍一不慎就會跟不上。

電影講述沒有交代過名字的男主角執行間諜任務,開頭一小時像典型的間諜片,主角不斷尋人搜集資料、商討計劃和執行任務,亦不停向觀眾灌輸大量人物關係、地名、物件等資訊。

不過由中段開始,有越來越多利用科學理論包裝的科幻情節,帶大家進入一個比前作更天馬行空,時間和能量都逆轉的時空,例如人和車都會倒後走,火焰會凍傷你,而結尾更分成三條劇情線,會同時出現逆轉和順序的時空,將「時間魔法」發揮到極致,再次令觀眾感到頭暈目眩如在五里霧中。

其實不單止觀眾如在霧中,眾所皆知「老蘭」對自家作品內容一向都做足保密功夫,甚至連主演們手上都沒有完整的劇本,只知道跟自己角色有關的部份,直至看首映才知道自己究竟在演什麼!

/tmp/phpWRQk6u

影像特效動作埸面方面,「老蘭」出名是「實拍狂魔」,不太喜歡「綠幕」CGI,整齣《TENET天能》大約只有 280 個視覺特效鏡頭,比愛情文藝片《小婦人》(Little Women) 更少。一齣科幻動作片竟然只有不足三百個視覺特效鏡頭,簡直匪夷所思!

可是 CGI 埸面少並不代表能省製作費,因為每一個埸景都必須勞師動眾去作實景拍攝。

《TENET天能》自 2019 年五月起,一行共五百多人的劇組人員,分別在丹麥愛沙尼亞印度意大利挪威英國美國等七個國家進行實景拍攝;而電影最多人談論的一幕,就是劇組買下一架真的「波音」(Boeing) 747 貨機,用作拍攝撞毀機場倉庫大樓的爆炸大場面。

現今好萊塢處理這些爆破大場面,慣常做法是以 CGI 取代,可是《TENET天能》的「逆向」本色,是反其道而行將一架貨真價實的 747 飛機撞毀炸掉。

/tmp/phpNRmLgv

/tmp/phpulHUPz

「老蘭」在《Total Film》雜誌訪問中說:『原本也打算用特攝模型加 CGI 拍攝,但我們在加州維克多維爾 (VCV) 的「飛機墳場」發現有很多售價相宜的退役飛機之後就改變了主意,覺得買一架真飛機拍攝比較有效率,因為可以真正在現場作無限制多角度拍攝和更化算,而且比用特攝模型或 CGI 效果好太多。』

於是製片商「華納兄弟」(Warner Bros.) 就花了 140 萬美元從「飛機墳場」買入一架退役的 747 飛機。可是原來買飛機還未算最貴,有指片中撞毀的是真正的奧斯陸機場倉庫大樓,這方面的花費比買二手飛機的價錢還要貴,結果要把最值錢的飛機引擎賣掉來節省成本

除了買 747,劇組還得勞師動眾前往七個國家實地取景,有一埸愛沙尼亞公路動作戲,要向當地政府付高昂的「買路錢」,來換取可以在城市中封一條路長達三星期取景拍攝,電影開首突襲歌劇院和尾段逆時空大戰戲份都分別動用了數百位臨時演員,這還未止,原來劇組曾經在印度酒店附近搭建了一個名為「月亮」(Chaand) 的豪華餐廳埸景,可是直到電影煞科都從未使用過就直接拆掉。

難怪《TENET天能》雖然沒有收天價片酬的頂級好萊塢一線明星坐陣,埋單計數製作成本也達到天價的 2.25 億美元,看來「老蘭」的電影不單燒腦,燒錢指數同樣令人震驚,有人計算過,《TENET天能》要有八億美元票房收入才能收支平衡不至蝕本!

/tmp/phpW6JF7J

/tmp/php6V3i7E

演員角色方面,是否覺得電影中好幾位演員都有點面熟,原來 Robert Pattinson、Kenneth Branagh、Clémence Poésy 恰巧都來自《Harry Potter》。

而飾演 Kat 的 Elizabeth Debicki 則十分搶眼,原來她曾參演《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在《The Night Manager》更有性感演出,其 191cm 的身高,令 175cm 的男主角 John David Washington 立馬變成了「哈比人」。

還有差點沒認出來,演紅隊指揮官 Ives 的,原來是演過《Avengers: Age of Ultron》「快銀」的 Aaron Johnson。

/tmp/phpbUTGWa

相比起《Inception》和《Interstellar》等舊作,《TENET天能》最明顯的,是為了保持角色一定神秘感,主要的人物背景都近乎一片空白,男主角只知是個 CIA 特工,卻連名字也沒有,Neil 也是神秘人,有關他的來歷一直成謎,要到電影最後一幕他才道出真相.....!

不過有觀眾做過分析,男主角片中多次拼命去救 Kat,好讓她能跟兒子 Max 重逢。有人就發現,「Max」是拉丁文「Maximilien」的縮寫,配合「逆向思維」把最後的四個字母倒過來看正是「Neil」,令人猜測 Neil 就是未來世界的 Max,但「老蘭」沒有證實這個說法!

另一樣有趣的是,在「逆向」世界中,除了演員的對白是「逆向」唸出以外,連配樂也是「逆向」播放。

/tmp/phpwxdUDA

/tmp/php2jMZBD

 

燒腦的部份

在未來世界有一位科學家發明了一部「演算機」,能引發「鈽 241」(Plutonium 241) 的「中子」(Neutron) 跟它的「質子」(Proton) 與「電子」(Electronic) 作反方向運動,因而產生了「鈽」原子運動失序的「熵」 (Entropy) 逆轉狀態,也因此分裂出了「正向」與「逆向」兩個不同的「平行時空」,科學家覺得自己製造了毀滅世界的機器,就把「演算機」分拆成九部份藏在世界各地然後自殺,希望人們不會找到「演算機」。

此時未來世界的人怨恨舊世界的人把地球弄得一團糟,惡果卻由未來世界的人去承受,於是找上患上絕症的軍火商 Andrei Sator 去尋找「演算機」企圖把舊世界毀滅,於是「主角」、Neil 和 Kat 利用「逆轉時間」努力嘗試返回過去想要阻止 Sator 啟動「演算機」,最終 Sator 被 Kat 所殺,「主角」、Neil 和指揮官 Ives 將分拆了的「演算機」各自藏在世界上某個地點,然後 Neil 又返回過去到歌劇院拯救「主角」和擋子彈,所有事情又再重演一次!

/tmp/phpbNnWeu

正如 Neil 電影中的一句『What's happened has happened』,事情一旦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宿命論」的意味很濃!

要留意《TENET天能》跟其他用「時間旅行」(Time Travel) 作題材的電影有些分別,片中角色不是突然穿梭到過去或未來時間線的某一點,而是純粹改變時間的流向造成「時間逆轉」而已,情況就像錄影帶回帶一樣〔假如你知道什麼是錄影帶的話....〕,明白了這一點對於劇情會比較好理解。

/tmp/phplYgkDX

「老蘭」愛玩科學概念,而且作品中提及過的科學概念和理論都有根有據並非虛構,甚至電影名字本身也真有其出處;不過,雖然不是虛構,但某程度上只屬「借用概念」性質,跟真正科學理論仍然有好大分別,不要將兩者混淆。

什麼是「TENET」?這個電影名其實是來自西方古老的文字魔方「Sator Square」,又稱「迴文」。「Sator Square」最早出現在「龐貝古城」(Pompeii) 遺址,之後考古學家陸續在意大利英國、甚至敘利亞都發現這文物,有指這「迴文」是一種符咒。

「TENET」原本英文單字意解「信條」,而在電影中的「TENET」指的是一種「狀態」。也有人認為「TENET」中隱藏的「Ten」,其實是電影尾段最重要的「10 分鐘作戰」的隱喻。

/tmp/phpA4RJP1

什麼是「祖父悖論」?那是一種時間旅行的矛盾悖論,科幻故事中常見的主題。最先由法國科幻小說作家 René Barjavel 在他 1943 年的小說《不小心的旅遊者》(Le Voyageur Imprudent) 中提出。

【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但此舉動會產生一矛盾的情況:你回到過去殺了你年輕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有父親也不會有你,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 或者看作:你的存在表示祖父沒有因你而死,那你殺死祖父改變了什麼?】

《TENET天能》中的「祖父悖論」,認為過去和未來都早已注定,已發生過的事,就算逆轉時間讓你返回過去你也無法改變什麼,重要的就只有當下,每個人最能夠掌握的時刻也只有當下,因為至少在表面上你仍有「能夠選擇」的感覺。

/tmp/phpXHb9uY

什麼是「熵」(Entropy)?「熵」概念是德國物理學家 Rudolf Clausius 在 1850 年提出,也被視為「熱力學」(Thermodynamics) 第二定律,用作測量獨立系統中不能逆轉的失序現象。舉個例,把木頭燒成灰燼,狀態由有「秩序」變成「混亂」,這個過程不能逆轉,因為灰燼已無法還原變回木頭,這個情況就可以用「熵」來解讀。

「熵」也普遍存在於自然現象,例如任何生命體或物件一早注定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衰老或老化,同樣是個不可逆轉的過程。

 /tmp/phpjBgP71

兩派人馬都在搶奪的「鈽 241」(Plutonium-241) 到底是什麼?「鈽」其實並不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它是放射性超「鈾 Uranium」元素變異後產生的「超鈾元素」,也是一種具放射性的毒物。

「鈽」是目前自然界中「質量最重」的原子,屬於「錒系元素」(Actinide element),外表呈銀白色,接觸空氣後容易腐蝕、氧化,在表面生成無光澤的「二氧化鈽」(Plutonium dioxide)。

《TENET天能》中描述在未來世界可能發生了一場「鈽」(Plutonium) 核爆,可是現實中要以「鈽」作為常規核武材料可能性很低,為什麼?

「鈽 241」沒錯理論上是可以像「鈽 239」那樣核裂變而成為核武和核能燃料的,可是使用「鈽 241」有兩大問題,一是它由人工製造的而非天然存在的,二是半衰期只有 14 年,也就是說,14 年後,有一半的「鈽 241」就會衰變成不能核分裂的「鎇 241」(Americium-241),核彈要放多久才會派上用場很難說,怎麼可能用半衰期這麼短的「鈽」同位素呢?因此「鈽核彈」由恐怖分子製造及引爆可能性較大。

/tmp/php4umVAK

總結來說,過往「老蘭」的作品會讓觀眾離場後想立即再二刷,又會與朋友討論劇情的細節,不斷製造話題,《TENET天能》也不例外。

其實我在首刷時,不知是電影太燒腦還是大腦轉速不夠,後半部好像跟不上劇情,結果要翌日再看一次早場〔因為短期內只有那個時間能抽空〕,刷新了電影最速二刷紀錄。

《TENET天能》再重頭看一次,感覺跟首刷時完全不同,二刷會發現到很多之前看不見的東西,也發現到劇情編排的奧炒.....

簡言之,《TENET天能》整齣電影就如其名字一樣是「迴文」,透過片中的逆轉門,讓你看到片尾時又逆轉回到故事開頭再順向地把故事再經歷一次,因此作為觀眾的你,實際上也參與了一次「時間迴轉」旅程。

而電影中 Neil 的那一句對白:『發生過的事情,就是已經發生了。』(Whats happened has happened.) ,表面上電影想表達的是「宿命論」,但我始終覺得宗教隱喻的意味更濃!

二刷後發覺,劇情看不看得懂根本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感受到什麼,正如片中一句經典對白:『Don'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別試圖理解它,感受它就好)。

就我個人覺得,單看「老蘭」炸掉一架 747、那些不用 CGI 拍的違反物理動作場面和 Elizabeth Debicki 就已值回票價,管他劇情看不看得懂!

/tmp/phpcweuqQ

電影拍攝花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能 TENET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on2047 的頭像
    kason2047

    談奇述異坊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