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F0vMpC

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總面積約 5.1 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積約佔全球總面積的 71%。從化石中我們得知,在遠古海洋中生活着許多巨獸,而且「相信」早已滅絕,可是現今人類能瞭解的僅是較淺層的海洋,對於這些巨獸是否從沒有滅絕,而是潛入深海中繼續生存呢?誰也說不清,不過如果是後者,可以肯定的是,牠們一旦離開深海區闖進淺海覓食的話,必定是場大災難!

在這些史前時代的巨獸當中,一種來自「寒武紀」(Cambrian) 〔約 5.41 – 4.85 億年前〕到「泥盆紀」(Devonian)〔約 4.19 – 3.59 億年前〕末期的魚類 ——「鄧氏魚」〔又名恐魚〕(Dunkleosteus) 應是當中的表表者!

「Dunkleosteus」這名字是結合當時在「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CMNH) 擔任古生物學脊椎動物研究策展人的 David Hosbrook Dunkle 和希臘語「ὀστέον」〔意思為「骨」〕而成,於 1956 年正式命名。

/tmp/phpimlgtX

 

鄧氏魚的生活習性及外形特徵

鄧氏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有顎脊椎動物之一,到目前為止已知至少有十個不同品種,包括 D.Terrelli、D.Belgicus、D.Denisoni、D.Marsaisi、D.Magnificus、D.Missouriensis、D.Newberryi、D.Amblyodoratus 和 D.Raveri。

牠們一般生活在較淺的海域,擁有異常旺盛的食慾,對獵物毫不揀擇,會食鯊魚 (Shark)、硬骨魚 (Osteichthyes)、真骨魚 (Teleostei)、三葉蟲 (Trilobite)、菊石 (Ammonites)、鸚鵡螺 (Nautilus) 甚至未成年同類,基本上能碰到的任何海洋生物都會吃,被視為處於頂級的海洋掠食者。

鄧氏魚的外形是背部顏色較深,腹部呈銀白色,擁有類似鯊魚的紡錘形強壯身軀,接近現代魚類的體形,頭部與頸部覆蓋着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外貌給人異常兇猛的感覺,一眼看去就知並非善類。其中最巨型的 D.Terrelli 體長可達 8.79 米,重量則達 4.4 噸,是已知體型最大的盾皮魚 (Placodermi)。

可惜的是,鄧氏魚外觀其實至今仍是未能完全確定,因為只有大約 5% 能找到超過身軀四分之一的骨骼化石,其餘就僅有頭部甲殼部份保留下來,身軀其他部位的外型仍然是未知的,只能以較小的節甲魚目為基礎參考來作外觀重建。

/tmp/php1DFSZZ

 

鄧氏魚的驚人獵食能力

鄧氏魚雖然是肉食性魚類,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牙齒,代之以是位於頭甲前端及兩側,形成類似嘴喙結構的長條嶙峋刃片,猶如鍘刀一般非常銳利。

據古生物學家分析稱,目前地球上現存生物最強咬合力物種是「土狼」(Coyotes),大約是 2,000N〔204 kgf〕,因此牠們很輕易咬碎骨骼;而鄧氏魚的刃片尖部極細,估計咬合力為 6,000N〔612 kgf〕,在刀刃邊緣為 7,400N〔755 kgf〕,世界已知生物之最,如此強大的咬力,令如今稱霸海洋的鯊魚根本不堪一擊,鄧氏魚一張口就能將大白鯊咬成兩半。

/tmp/phpI1x2fg

不但如此,鄧氏魚的口腔結構非常獨特,能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產生的力量,不僅可以產生極大的咬合力,更能夠以 20 毫秒張開鉗口,並在 50 - 60 毫秒把獵物吸進口中完成整個獵食過程,巨大吸力和強勁咬合力同集一身,這意味着牠們能夠以無敵姿態極速咬斷和粉碎周邊的任何獵物,使鄧氏魚成為罕見生物。

再加上牠們的外皮非常厚,密度也非常高,如同穿上了一層厚重裝甲,就是現代穿甲彈都不一定能傷到牠,是一種非常可怕的肉食性魚類,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海洋怪物!

/tmp/phpv8EJBF

鄧氏魚雖然貴為一代海洋霸主,可是其巨大又沉重的身軀卻大大地影響了牠的運動速度和靈敏度,使其在進化過程中輸給了鯊魚等軟骨魚,最終導致滅絕。

然而,隨著發現越來越多被認為早已滅絕的海洋生物原來仍在深海中生存,對於鄧氏魚是否真的滅絕變得眾說紛紜,因為現在人類能探索到的僅是較淺層的海洋,鄧氏魚是否仍在深海中生存誰也說不準;也許未來我們有能力更進一步去探索深海世界的時候,或許就能解開這個謎團了!

/tmp/phpx6s4Ho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鄧氏魚 Dunkleosteus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