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9MIPFI

相信對華人文化稍有認識的人,即使沒有看過,多少都會聽過《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故事中主角唐伯虎最後成功「點秋香」娶得美人歸,可是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不僅從不認識秋香,更沒有娶八個老婆這樣的風流韻事,他只是個走倒霉運窮困文人,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雛形,最早可追溯至代中期的小說家王同軌,在他的筆記小説集《耳談》中,敘述了一個關於蘇州才子陳元超的故事,而情節內容基本上與《唐伯虎點秋香》幾近一模一樣!

萬曆年間,項元汴筆記作品《蕉窗雜錄》中,陳元超的故事就變成《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原型,由於《蕉窗雜錄》沒有原書流傳下來,後世得知這個故事,相信來自稍晚的周玄暐的《涇林雜記》,此把《唐伯虎秋香》的故事添加上更多細節

到了末,又出現以《涇林雜記》的故事為藍本加以改編的版本,包括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第二十六卷 —《唐解元一笑姻緣》及孟稱舜雜劇《花前一笑》;到了代初期又從「一笑」發展到「三笑」,演變成王百穀的《三笑緣》彈詞及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緣》雜劇。

至乾隆嘉慶以後,蘇州評彈藝人口中常唱的彈詞就有《三笑姻緣》、《三笑新編》、《三笑八美圖》、《笑中緣》等等。到了代末年,民間又開始流傳彈詞唱本《九美圖》,開始有了唐伯虎娶九個老婆的說法。

有關唐伯虎的故事就這樣廣為流傳,而亦因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之一。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93 年上映的周星馳版本《唐伯虎點秋香》(Flirting Scholar) ,稱得上是最受歡迎的港產片之一,更成功將此民間戲曲故事推廣為現代電影通俗流行文化,不少當年影迷對劇情甚至對白都滾瓜爛熟,事隔多年至今,電影仍經常被電視台翻播,依然有大批捧場客,成為一個世代的集體回憶。

然而,不論是民間戲曲還是電影,觀眾普遍認識的唐伯虎形象,是個多才多藝又風流倜儻的富家子弟,他閒來吟詩作對會好友,又娶了八個老婆,更在邂逅秋香智鬥華府之後,還娶了秋香回家當第九個老婆,儼然一副人生勝利者的姿態。

可是歷史上真實的唐伯虎卻跟故事大相逕庭,不僅跟風流倜儻完全扯不上邊,也不認識秋香,更遑論有什麼風流韻事,他一生都只是個生活清貧又坎坷的文人而已!

/tmp/phpXjI00C

既然故事角色是取材自真正存在的歷史人物,那麼現實世界中的他們又是怎樣的人呢?

 

唐伯虎

本名唐寅,字伯虎,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 (1470 年) 二月初四,吳縣〔今蘇州市閶門內皋橋吳趨里一個商人家庭,父唐廣德,母氏,其父於蘇州吳趨里開設食肆,家境算是小康。

唐寅出生那一年歲次為「庚寅」,他又恰好生在「寅時」,父親便為他取名唐寅,而十二地支中「寅為虎」,而他是長子,故取字為伯虎,讀書後又因「虎」而取字子畏

少年時期的唐寅已相當聰明伶俐,十三歲時,父親花重金聘請塾師指導,因此年紀輕輕的他已能詩善文。至十四、五歲時,又拜著名畫家周東村為師。

唐寅憑著天資聰敏,畫藝日趨精湛,不論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等畫功都已經出類拔萃,與當時著名文人和書畫家祝枝山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門四才子」。

成化廿一年 (1485 年),十六歲的他通過初等考試後成為「生員」〔俗稱秀才〕,一時譽滿江南有曰:【童髫中科第一,四海驚稱之】,可是他對求取功名並不熱衷,十九歲時娶氏為妻,打算著過平凡日子就算,郤不知道厄運卻悄悄降臨!

弘治七年 (1494 年) 年底,父唐廣德突然中風過世,同年妻子氏亦於產後熱盛〔高熱不退〕悄然離世!

翌年年初,母氏也因悲傷成疾,未久亦隨父而去,家中只剩下他與弟唐申倆人互相扶持,才沒過多久,又驚聞妹妹因雙親相繼猝逝,抑鬱成疾在夫家病歿,親人短時間內接連病故對唐寅打擊甚巨!

/tmp/phpurFA6T

意志消沉的唐寅,在《答文徵明書》中這樣寫道:【不意今老,事集於外,哀哉哀哉,此亦命矣 ..... 不幸多故,哀亂相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歿,喪車屢駕,黃口嗷嗷】。

三年守喪期之後,希望能藉著考取功名走出悲傷陰霾,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勵下,終於重拾詩文發憤苦讀,參加弘治十一年 (1498 年) 應天府鄉試,結果名列榜首「解元」,「解元公唐伯虎」一時名遍南京城,重拾自信的唐寅也自詡為「江南第一才子」。

可惜人紅就是非多,在翌年會試中,唐寅因受到華㫤參奏,指會試官程敏政事先洩題給他,因而下獄待查,後雖證實為誣告,最終仍以「夤緣求進」之罪折抵贖金〔付罰款抵罪〕。

雖然得以脫罪,但家財折損不少,仕途亦大受影響,後雖獲派發往浙江充任吏役,但深以為恥堅決不去就職。至此他可說是功名路斷,從此與科舉無緣,續絃妻氏見因失去仕進希望意志消沉而經常與之爭執,盛怒下一紙休書將氏送回娘家。

弘治十三年 (1500 年),年屆卅一歲的唐寅開始「千里壯遊」,足跡遍及七省,又以賣畫為生。

擅畫山水及工筆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唐畫」為後世畫家所推崇。雖然畫作評價甚高,可是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生活貧困,因而經常上青樓買醉麻醉自己

/tmp/php9AZBct

正德元年 (1506 年),唐寅在一次上青樓買醉時邂逅蘇州官妓沈九娘雖是青樓女子,但她的長相端莊文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溫婉氣質給了很大的精神慰藉。

後來二人情投意合,設法為贖身並共諧連理,倆人非常恩愛並育有一女取名桃笙自此潛心作畫,在丹青上大有進展。

有學者認為所謂的「唐娶九妻」,可能是因為「沈九娘」的「九娘」二字,讓後人借題發揮所致。

正德四年 (1509 年),唐寅蘇州城北建成桃花塢,自稱「桃花塢主」,但賣畫生意依然慘淡,亦繼續買醉,頹廢生活一天復一天,曾作《桃花庵歌》:【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但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唐寅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九娘苦心支撐,原本已經拮据的生活,再加上正德五年 (1510 年) 蘇州水災,生活自然更艱難了。正德七年 (1512 年),九娘終因操勞過度而病逝,唐寅悲痛欲絕,為念亡妻決定餘生不再續絃。

/tmp/phpsiytwP

九娘離世後,唐寅主要在桃花塢生活,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大多產生於這個時期,可是生活窮困,要依靠好友接濟,但他覺得不能長期拖累朋友;正德九年 (1514 年),答允前往江西南昌寧王朱宸濠幕僚,後卻發現寧王有圖謀造反之意,心中暗叫不妙,於是故意裝瘋扮儍又酗酒狎妓,生活污煙瘴氣,逼得寧王把他趕走返回蘇州老家。

正德十四年 (1519 年),寧王果然在南昌起兵造反〔宸濠之亂〕,但很快就被朝廷剿滅,寧王及其黨羽滿門抄斬,幸好唐寅及早抽身離開,躲過了殺身之禍!

唐寅於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 (1524 年 1 月 7 日) 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葬在桃花塢北;坎坷一生,晚年生活貧困悽苦。因身後僅遺一女,其弟唐申以子唐紹宗〔字兆民〕過繼予兄以延續香燈。

唐寅留下的傳世作品有《落霞孤鶩圖》、《杏花茅屋圖》、《春山伴侶圖》、《秋風紈扇圖》、《六如居士全集》、《牡丹仕女圖》、《騎驢歸思圖》、《秋風紈扇圖》、《李瑞瑞圖》、《一世姻緣圖》、《山路松聲圖》等,詩詞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等等。

/tmp/phpnfj33D

 

秋香

本名林奴兒,生於明朝景泰元年 (1450 年),字金蘭,號秋香亭中人氏。相傳她出身於官宦人家,因是獨生女,故被父母視作掌上明珠。秋香自幼聰明伶俐,熟讀詩書,且酷愛書畫藝術。據明代《畫史》中記載:【秋香學畫於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筆最清潤】。可惜未到及笄之年父母就不幸雙亡,家道中落由伯父領養。

不幾年,伯父眼見秋香已長得亭亭玉立,便把秋香賣到南都金陵秦淮河畔的青樓,雖被迫入青樓當妓女,但憑藉美貌聰慧並精通琴棋詩畫,沒多久就成為當地的名妓,人客亦多為文人墨客。因為受歡迎,秋香很快就儲夠錢為自己贖身脫籍從良。

秋香從良後去向沒太多史料記載,有傳她於官家從婢,之後仍有昔日恩客想和她再敘舊情,秋香於是在扇子上畫了一幅名為《新柳圖》的扇,並題詩婉拒:【昔日章台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裡,不許東風再動搖】,舊恩客亦知難而退!

雖然史料欠奉,但小說家王同軌在他的小説集《耳談》中記述:【元,少年倜儻不羈,嘗與客登虎丘,見官家從婢姣好姿媚,笑而顧己,悅之。令人跡至其家,微服作落魄,求傭書焉,留侍二子。自是二子文日奇,父師大驚,不知出元也。已而以娶求歸,二子不從,曰:『室中惟汝所擇』。曰:『必不得已,秋香可。』即前遇婢也。二子白父母,嫁之。元既娶,婢曰:『君非虎丘遇者乎?』曰:『然!』曰:『君既貴公子,何自賤若此?』曰:『汝昔笑顧我,不能忘情耳!』】!

內容描述蘇州才子陳元超,某天跟朋友遊覽虎丘,偶然遇上秋香秋香對他回眸一笑,這一笑就讓陳元超拜倒其石榴裙下。為了追求秋香陳元超喬裝下人打扮,到秋香從良後為婢的官家給兩位公子當伴讀書僮;及後公子倆成績果然大有進步,其父亦十分驚訝,卻不知此書僮非等閒視之輩;後謊稱父母要求他回家娶親,十分依賴他的兩位公子立即表示,『不用走,府上有這麼多婢女,隨你挑一個當娘子就是』,最後陳元超成功點得秋香。婚後秋香曾好奇問陳元超,既身為貴公子為何要降貴當書僮?指正是無法忘懷秋香當天的「回眸一笑」!由此相信秋香從良後的確於官家從婢,後嫁予陳元超為妻。

據此,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時期生活於代中葉,秋香金陵名妓,唐伯虎也愛上青樓,不過秋香至少要比年長近廿歲,十六歲時秋香已年屆卅六〔除非唐伯虎喜歡「姐姐」〕,而且那時候的秋香亦早已從良,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可見秋香的真命天子是陳元超而非唐伯虎

/tmp/phprSfrEs

 

華太師

相傳華太師原型有兩個,一個是華察,另一個是華㫤,但華察其實跟唐伯虎不是同時期的人,我們先拿華㫤來說。

華㫤,字文光,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他並不是什麼太師,而是言官〔諫官〕,而且他在唐伯虎的生平中扮演的是不折不扣的反派角色。

在弘治十二年的會試洩題事件中胡亂告狀,不到半年就上疏了七次,不但劾罷考官程敏政,且硬是將唐伯虎扣了許多帽子讓他得了莫須有的罪名,的坎坷人生跟他有莫大關係,但甚麼看他都不太像故事中的華太師

至於華察,字子潛,號鴻山,嘉靖五年 (1526 年) 卅十歲時舉進士。據《明史》記載,華察其實比唐伯虎小廿七歲,任兵部郎中,入為翰林院修撰,曾奉命出使朝鮮,賜一品服,育有兩子,看來他比較像是華太師原型。

雖然如此,他和《三笑》中描述的華太師恰恰相反,華察的生活很儉樸,家中也沒有幾個侍婢,他年老歸隱時,【家本素封,林園甲江表,而食不三豆,室內無侍媵,文詞清削】。而且華察的兩個兒子也非無能之輩,據《西神客話》記載,其子【少有雋才,甫冠即登科第】。

/tmp/phprTx5Rr

為什麼「陳元超點秋香」這麼一個愛情故事會變成《唐伯虎點秋香》?這可能是因為原型陳元超唐伯虎的身份基本一致,同樣是生於代中期、是蘇州人,也是很有名的才子,令末的項元汴只是改了個主角名但內容全盤照搬而寫出了《唐伯虎點秋香》這麼一段不知算是「致敬」還是什麼的才子佳人故事!

但諷刺的是,原裝正版沒幾人知道,反而一眾「致敬版郤流傳後世,未知王同軌泉下有知會作何感想!

不過話說回來,雖說陳元超才是秋香的真命天子,但唐伯虎卻又真的在《唐寅詩集》裏寫過一首「我愛秋香」的藏頭詩:

我畫藍江水悠悠,

愛晚亭上楓葉愁。

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煙裊裊繞經樓。

那到底是巧合還是有意爲之?還是被項元汴看到而提供了寫《唐伯虎點秋香》的靈感?那就不得而知了!

又也許,秋香指的並不是林奴兒,而是另有其人?!

arrow
arrow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