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IRdYeI

台灣食安風波一再延燒,除了先前爆發的工業染料「蘇丹紅」、日本小林製藥「紅麴」產品致死事件等問題外,近日再發生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至今已經造成兩人死亡、多人送醫,台灣衛福部表示從死者初步檢驗出台灣首例的「米酵菌酸」,相信就是造成這起食物中毒致死事件的罪魁禍首。究竟「米酵菌酸」是什麼?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嚴重的症狀?民眾又該如何預防?

 

米酵菌酸 (Bongkrekic Acid) 是什麼?

原本鮮為人知的「米酵菌酸」由於名字裡帶有「米」字,難免令人擔憂會不會連吃米飯、米製品都潛藏嚴重食安風險?原來台灣農糧署對此曾作解釋:其實「米酵菌酸」僅是「Bongkrekic Acid」的翻譯名稱,與稻米並無直接關係。

據稱「Bongkrekic Acid」這名字源自於印尼當地一種由發酵椰漿所製成的椰子發酵餅食品「Tempe Bongkrek」,由 1962 年至 1975 年以來,曾在印尼引多起規模性的食品中毒事件,中毒人數達千人,隨後印尼政府宣布禁售「Tempe Bongkrek」,可是禁不絕部份民眾私下作,間中有「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發生,但規模較小。

「米酵菌酸」其實算是一種較罕見的毒素,由一種特殊的「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 B.cocovenenans) 〔舊稱「椰毒偽單孢菌」(Pseudomonas cocovenenans)〕在特定條件下的環境所產生,它是跟水、植物、真菌之間共生的細菌,會在一些植物環境中存在。

/tmp/phpokCR9O

椰子發酵餅 Tempe Bongkrek

 

「米酵菌酸」毒性有多強?如何造成死亡?

「米酵菌酸」是一種強大的粒線體 ADP/ATP 載體 (AAC) 抑制劑,當「米酵菌酸」入侵人體以後,經由消化道黏膜吸收,再由血液流向全身,與「腺嘌呤核苷酸轉運體」(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tor, ANT) 結合,對人體能量供應的器官運作進行破壞,主要攻擊肝臟、腎臟和腦部,會直接造成呼吸等傳遞鏈的終止,呼吸細胞會這個毒素而無法運作,患者就會產生中毒現象,首先出現頭暈、腹瀉、嘔吐等症狀,進一步會患者會出現昏迷、中樞神經麻痺,最終因肝臟、腎臟和大腦等多重器衰竭而死亡。

「米酵菌酸」為台灣首例,其毒性超強,只要 1 至 1.5mg 毒素就足以致命,在印尼中國非洲等地區都曾經傳出嚴重食物中毒死傷案例!根據過去的中毒案例顯示,其潛伏期約為一至十個小時,30% 至 100% 中毒患者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死亡,致命率非常高,且目前醫學界對「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

/tmp/phpS0DbkZ

B.cocovenenans

 

「米酵菌酸」會存在什麼食物中?又如何產生?

容易引發「米酵菌酸」中毒的食物
◆ 變質澱粉、發酵穀物類加工產品: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涼皮等
◆ 變質的新鮮銀耳:浸太久的木耳及銀耳
◆ 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栗米:發酵栗米麵、發酵玉米澱粉
◆ 椰子加工製食品:發酵椰漿加工製造的椰子發酵餅 (Tempe bongkrèk)
◆ 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米酵菌酸」毒性雖強,不過要產生仍然需要一定條件,除了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外,還在特殊條件下發酵,其溫度須控制在 22-33°C、酸鹼值 (PH值) 中性、含鹽量 2% 以下並含脂肪酸之食物中〔特別是玉米及椰子〕發酵 1-2 天才會產生「米酵菌酸」。如果環境符合所有條件,那麼就會迅速繁殖,產生出大量「米酵菌酸」。

/tmp/phpFdH4jH

 

如何治療「米酵菌酸」中毒?

因為目前醫界對「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能做的只是使用抗生素「複方新諾明」(Trimethoprim / Sulfamethoxazole)、「頭孢他啶」(Ceftazidime)、「碳青黴烯」(Carbapenem)、「氟喹諾酮類抗生素」(Fluoroquinolone)、「美諾四環素」(Minocycline) 等殺死「唐菖蒲伯克氏菌」。

然而,致命最大的原因是毒素,不是細菌,光殺菌無太大作用;若要移除毒素,原本「透析治療」(Dialysis) 〔血液淨化〕是一個方法,但對治療「米酵菌酸」中毒卻無濟於事,因為只需要 1 至 1.5mg 「米酵菌酸」毒素就足以致命, 只能祈禱希望中毒較輕者器官能支持到自我康復而已,相當無奈!

/tmp/phpTtTWFB

 

如何預防、避免「米酵菌酸」?

要緊記「米酵菌酸」不會因清洗或高熱烹煮而消失,即使以 120°C 高溫加熱一小時仍然無法去除其毒性;「米酵菌酸」毒素無臭亦無味,受污染的食品仍會呈現正常的外觀、氣味和味道,完全吃不出來,亦無有效解毒劑,因此「預防+避免」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

應儘量避免自行發酵玉米、椰奶或果肉等產品。如仍堅持想製作發酵食品,可以添加檸檬汁、醋或乳酸等酸性物質,用 2% 的「氯化鈉」〔鹽〕,確保發酵混合物呈酸性〔PH值 4.5〕皆可以抑制「唐菖蒲伯克氏菌」繁殖,減低「米酵菌酸」產生的機會。

另有研究發現,大蒜粉、洋蔥、辣椒和薑黃等四種天然香料皆可降低「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活躍度,但僅在初期菌量少時使用才有效,因此最好還是避免自行製造玉米、椰奶類發酵食品

arrow
arrow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