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府秘密組織「君主計劃」 (Monarch) 工作的古生物學家 Emma Russell,研究及追蹤遠古曾經統治地球的巨型神秘生物「泰坦巨獸」(Titans Monsters),並開發出一部可與泰坦巨獸溝通的聲頻裝置「Orca」。此時,由 Alan Jonah 領導的生態恐怖分子組織攻擊該研究基地並殺死所有其他科學家,綁架 Emma 及其女兒 Madison Russell,Jonah 更計劃釋放更多巨獸,令人類危在旦夕!
繼 2014 年的《哥斯拉》(Godzilla) 及 2017 年《金剛:骷髏島》(Kong:Skull Island) 後,傳聞已久的巨獸宇宙新一章《哥斯拉II:王者巨獸》(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 終於登場。由本身就是 Godzilla 忠粉的 Michael Dougherty 執導兼編劇。
雖然名義上是 2014 年《Godzilla》的續作,但幾乎把上集最為人詬病的部分,能洗掉的都通通刪除,換句話說,就是把前作那種「在現實中面對巨獸」的恐懼感基調,改造為更抽離現實世界的感覺。
因此,在 Michael Dougherty 的鏡頭下,整個世界連色澤也變得不寫實,這些背景要襯托的就只有一個清晰的目標──讓東寶株式會社的四大怪獸堂而皇之登場,在鏡頭前來一場又一場有別於前作的華麗廝殺。既然要彰顯這四隻歷史悠久的泰坦巨獸,各種對經典原版的致敬和重現自然不可免,而在這一點上,《King of the Monsters》也可說是做得相當徹底!
哥斯拉 (Godzilla)
在 1954 年,由東寶推出的《哥斯拉》(Godzilla) ,到今年已經 65 歲,是日本特攝怪獸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怪獸,設定為受核子試爆輻射污染的海域中出現一隻身高達 50 公尺的恐龍型怪獸,嘴裡會噴出熾熱的氣體「原子吐息」,擁驚人破壞力,Godzilla 後來也成為不少日本特攝怪獸電影、片集、漫畫及動畫的怪獸原型,當年 Godzilla 從海中徐徐升起一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有指《Godzilla》的概念除了受美國電影《金剛》(King Kong) 和《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 啟發之外,也受到當時日本國內因「第五福龍丸事件」和二戰原子彈轟炸而爆發激烈反核武運動影響;不少人認為《Godzilla》充滿反戰及反核的意味,同時暗喻 Godzilla 是代表着大自然對人類的反撲。隨着電影大受歡迎,《Godzilla》系列持續推出續集,牠的身分亦慢慢由破壞地球變成保衛人類的英雄。
在《King of the Monsters》中,Godzilla 會遇上宿敵 Ghidorah,迫使 Godzilla 進化成「終極火焰形態」應敵。
基多拉 (Ghidorah)
Ghidorah 是在東寶 1964 年所推出的特攝怪獸電影《キングギドラ》(Kingu Gidora) 中首次登場,是系列作品中首隻來自宇宙的怪獸,也是《Godzilla》系列電影中最出名的反派怪獸,被譽為「系列中最強反派」、「Godzilla 最大的宿敵」。
Ghidorah,外型為三個頭、兩條尾巴、背上有巨大翅膀、無臂,全身披覆金色鱗甲,頭部造型類似中國神話裏的龍,口中可發射閃電光束作武器,又稱「黃金三頭龍」。有傳言指創作 Ghidorah 是為了影射當年剛開發了核武器的中國,代表了中國所構成的威脅,但導演 Ishirō Honda 否認,指靈感其實來自希臘神話中的 Lernaean Hydra 和日本民間傳說的 Orochi!
而在《King of the Monsters》中,Ghidorah 被「君主計劃」稱為「Monster Zero」,本被長埋於南極凍原之下,是史上體形最大的的神秘遠古巨獸,比 Godzilla 還要高 500 英尺,Ghidorah 的三個頭各有獨立思考能力,雖然三頭連體,但以中間的頭為首領。
摩斯拉 (Mothra)
早在 2017 年《Kong:Skull Island》片尾,已揭示了在《King of the Monsters》中會有三大遠古巨獸加入混戰,其中就有極具特色的 Mothra。
Mothra 是日本東寶株式會社 1961 年所推出的特攝怪獸電影《Mothra》中首次登場的巨蛾型生物,英文名稱「Mothra」,是由「蛾」(Moth) 以及「母親」(Mother) 兩字所構成,所以 Mothra 是象徵母性的怪獸。設定由伊房島而來,性格溫和,是人類的守護神,屢次為地球而戰,被稱為「巨獸之后」。
Mothra 會經歷卵、幼蟲、結繭、到羽化成蟲等不同階段,成蟲後的 Mothra 擁有強大力量,實力不亞於 Godzilla,也是首隻打敗過 Godzilla 的泰坦巨獸。
Mothra 有一個特色,就是身邊經常有兩位 30 公分高的「小美人」(しょうびじん)〔少女精靈〕,更會唱「Mothra 之歌」(モスラの歌),她們的歌聲能呼喚 Mothra,會跟 Mothra 溝通及令其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夥伴。正因為 Mothra 會守護人類,只有兩位夥伴「小美人」的安全受人類威脅時 Mothra 才會攻擊人類。
在《King of the Monsters》的 Mothra,跟以往東寶年代毛茸茸的設計概念不同,其中翅膀上的眼睛花紋採用了 Godzilla 的眼神作為設計,以突顯與 Godzilla 的緊密關係。胸部外殼能以生物光波的形式發出 β 波,並將其投射到翅膀的圖案上,再轉變為具有攻擊性的光波。
在角色設定上頗跟足原作,除了必不可少的幼蟲、結繭、羽化成蟲的階段外,連吐絲、散播毒鱗粉、尾部射出針形物體、噴射火陷等攻擊能力,也一一融入了這次的電影中,同時也有不少向前作「致敬」場面。
比如說在海面上呼喚休眠的 Godzilla,就令人想起 1992 年《Godzilla vs Mothra》,至於「召喚小美人」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登場,還出現了一張 Mothra 故鄉伊房島照片,不知下集會否發展這情節!
拉頓 (Rodan)
Rodan 跟 Godzilla 和 Mothra 在東寶的《Godzilla》系列中並稱三大巨獸;是以史前時代的「無齒翼龍」(Pteranodon) 作為原型,主要以超音速飛行時產生的衝擊波攻擊對手,亦會靠拍翼產生暴風,還有跟 Godzilla 相似的嘶吼和口中能噴出岩漿攻擊。由於能飛行,Godzilla 在戰鬥時需要靠 Mothra 協助。
《King of the Monsters》中的 Rodan 同樣參照原作以無齒翼龍為藍本,且全身布滿由岩漿形成的地熱能裝甲,高熱能影響到科技儀器操作,令「君主計劃」的探測隊難以追蹤牠的位置。
Rodan 常被人誤以為只是《Godzilla》系列中的一般配角,其實當初的 Rodan 是獨立於 Godzilla 的存在,甚至在怪獸電影中都是別樹一格,1956 年首度亮相的《空之大怪獸拉頓》(空の大怪獣ラドン) 就是與《Godzilla》分庭抗禮的傑作,只是在那之後 Rodan 就沒延續光芒的作品,即使有參演電影,卻連名字都沒出現在任何電影標題上。
Rodan 是極少數僅靠飛翔和鼓動翅膀就能撼動人心的飛天怪獸,可惜在《Godzilla》那強調單打肉搏的世界裡顯得格格不入,真有著一種「時不予我」的無奈!
雖然 Rodan 在《King of the Monsters》裡只能算配角,但相隔了六十多年,藉由好萊塢的頂尖特效重現了那充滿震撼的飛翔魅力,做出過去無法呈現的靈活姿態〔雖然仍未能呈現 Rodan 獨特的尖叫聲有點可惜〕,但終於能看見牠從火山中現身,再度在雲端翱翔,其產生的衝擊波掃平地面的一切,就已經足以讓老粉絲們感動!
雖然《King of the Monsters》的情意結感情分是不錯,可是仍跟同為傳奇影業 (Legendary Pictures, Inc.) 另一齣作品《Pacific Rim: Uprising》一樣 —— 再次把「投其所好,多就是好」八字真言發揮到極致!
喜歡怪獸?就把怪獸量翻到兩倍、三倍甚至更多;喜歡大場面?電影每隔十多分鐘就要有一場或以上的人獸大戰、怪獸大戰甚至更多,但都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是,可能片商覺得怪獸片就是要看怪獸,不用廢話太多,因而把劇情儘量「簡潔」!
所以,你會看到片長達 132 分鐘的《King of the Monsters》就是怪獸、怪獸和怪獸 ...... 劇情及人物角色卻蒼白無力;電影中大部份時間,除了「我們要先去這裡」、「我們要先拿到那個」、「Godzilla 加油」之類台詞、一班人類在跟著怪獸東奔西跑的「奪寶大作戰」之外,就幾乎沒有所謂劇情鋪排甚至劇本出現邏輯錯誤,人物角色的背景,情感與鋪陳也近乎不存在,片中那段「親情戲」感覺也是硬加上去,劇本既寫不出味道,演員的演出也十分行貨,即使全段給刪除了也不會有影響!
但雖然人物角色描寫得平面蒼白,不過單就演員陣容來說相當強勁,就有回歸演出,《The Last Samurai》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的渡邊 謙 (Ken Watanabe) 和《The Shape of Water》奧斯卡影后提名的 Sally Hawkins;另外還有憑《Up in the Air》獲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 Vera Farmiga、《一代宗師》金馬獎影后章子怡、曾四度獲艾美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 Kyle Chandler、首度參與電影演出及憑《Stranger Things》恐怖影集系列奪得第 43 屆土星最佳表演獎的 Millie Bobby Brown 及《Game of Thrones》的 Charles Dance 等演技派。
演員陣容是強大,可是全都明顯呈現 Working Holiday 模式,可能他們自己也明白,再華麗的班底也不過是陪襯,無謂跟一班遠古巨獸搶鏡!
順帶一提,章子怡在片中的造型,怎麼看都像極了九十年代「平成哥斯拉」的超能力少女三枝未希〔小高惠美 Megumi Odaka〕,尤其是 1994 年《ゴジラ vs スペースゴジラ》的造型,這或許是另一種致敬吧!?
動作特效及場面方面,電影二億美元的製作預算已反映在特效上,無論 Ghidorah 及 Rodan 的登場氣勢,或 Mothra 的美感,甚至比 Godzilla 本身更讓人震撼!
導演 Michael Dougherty 延續了首集 Gareth Edwards 所建立的暗色調視覺風格,以寫實嚴肅的氣氛,以經典配樂伴隨著燈光,營造出一種沉重、緩慢、生物感強烈的 Godzilla 決戰氣氛,以及一幕又一幕令粉絲們熱血沸騰的戰鬥場面。
儘管劇情提到從芹澤博士 (Dr. Ishiro Serizawa) 透露得知,全球共隱藏了十七頭泰坦巨獸,但仍是以 Godzilla 及 Ghidorah 為主軸,其次則是淪為配角的 Mothra 和 Rodan,至於其他的十三隻怪獸,則僅出現於片段或是剪輯影片中,並沒有預期中的十七隻怪獸大亂鬥的決戰場面。
另外,這次怪獸戰鬥畫面明顯較清晰,沒有上集霧裡看花的問題,不過有一點還是要吐糟的,電影不時在怪獸戰鬥場面中間穿插了很多以「人」為主的戲碼,而且剪接過於零碎,令爽度打了折扣!
總括來說,《 King of the Monsters 》不僅挑戰觀眾對於怪獸宇宙的想像,也挑戰越多越好與視覺疲勞之間的微妙界線;全片充斥著很多「向經典致敬」的場面,是一齣非常「粉絲向」的電影,基本上重點就是怪獸,文戲的存在不過是為怪獸粉絲們服務,輪流介紹各種會讓他們感動的怪獸出場就功德完滿。
至於對其他進場的非粉絲觀眾而言,就只是一齣「怪獸打架」電影,完全不會知道那些「經典配樂」、「向經典致敬」的場面到底有多經典,也不會有任何感覺,真正名符其實的只能「看熱鬧」,所以好評與負評的差異,就取決於閣下是否怪獸粉絲!
自問不是怪獸專家,只是小時候有看過系列電影,所以經典場面和設定還是知道的,但不算忠粉,因此既會為向經典致敬的怪獸場面出現而歡呼,同時也會為電影劇情鋪排的蒼白無力感到無奈。
今集有一個片尾彩蛋〔在起初跑演員名單時已透露一些「怪獸宇宙」未來發展的相關資訊〕,當很有耐性等待接近八分鐘的第二段字幕跑完,隨即進入片尾彩蛋 —— 電影中的大反派生態恐怖分子 Jonah Alan 找到漁民意外撈獲的寶物 —— 在一處潮濕洞穴裡,一顆 Ghidorah 斷掉的頭顱放在地上 ...... 而這也意味著將會改寫未來「怪獸宇宙」的走向,因為除了原生的史前巨獸外,很可能會出現更多複製的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