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考古學家 Indiana Jones 和同事 Basil Shaw 打算奪回納粹分子 Jurgen 搶走的「命運之矛」(Spear of Destiny),卻意外發現半個傳說中可以找到時間裂縫,阿基米德 (Archimedes) 的「安提基特拉機械」(Antikythera Mechanism),Dr. Jones 覺得這東西不能落在納粹手上,於是奪走了機械。不料 25 年後,Jurgen 仍窮追不捨,誓要奪回機械裝置返回過去,企圖改寫二戰歷史!
《奪寶奇兵》系列自從 1989 年推出第三集《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之後,就很久沒有推出績作。當大家以為這個電影系列作為完整三部曲完結落幕時,誰知道 Lucasfilm 在 2008 年又推出第四集《水晶骷髏國》(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延續了這個經典系列。
原本仍能看到 Dr. Jones 回歸大銀幕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可是電影整體成績始終沒法超越三部前作,成為系列中成績最差的作品!
正當大家以為《水晶骷髏國》遭遇滑鐵盧後,這個系列會真正壽終正寢時,誰料相隔十五年後,2023 年竟然再推出聲稱是這電影系列的最終章 ——《奪寶奇兵:命運輪盤》(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 ,似是要為 Jones 博士的奪寶旅程畫上真正的完美句號,已於 6 月 29 日在香港上映。
而這齣最終章跟前四集最大的分別,是這次並非由 Steven Spielberg 執導,George Lucas 也沒有參與編劇,二人只擔任執行監製,由曾經執導《盧根》(Logan) 和《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Ford v. Ferrari) 的 James Mangold 當導演!
自首集《奪寶奇兵》(1981) 起,粉絲們就跟隨 Dr. Jones 在電影中一起冒險、一起成長,往後只要每次推出績集,都必定要進電影院繼續與 Dr. Jones 一起經歷新的旅程。而飾演主角 Dr. Jones 的 Harrison Ford 今年已年屆八十一,《命運輪盤》已肯定是他的告別作,作為系列粉絲的我,無論如何也會繼續捧場,不過即使如此,因為始終並非由 Spielberg 親自執導,我還是把期待值調低了。
觀影後,不出所料,這確是一次教人看得百感交集的「奪寶」旅程,一方面是「福伯」的收官之作,但另一方面卻創下了系列成績新低,甚至可能成為系列中賠大本的爛尾作品,令人不勝唏噓!
《命運輪盤》在製作成本上達到系列之最的 2.95 億美元,除了浩大的動作場面以及動作特效之外,也有部分耗資在讓「福伯」回春減齡的 CG 特效上,因此製作預算相比前一集《水晶骷髏國》的 1.85 億美元還多出了 1.1 億美元。
到正式上映,這齣扛著系列大旗以及最高製作預算的《命運輪盤》,最重要的首週票房成績出爐,北美加上海外市場,全球總計有 1.3 億美元,而上映至今兩星期,票房仍只有約 2.5 億美元,這絕不是一個理想數字。
而且外媒評價反應也不理想,在知名電影評分網站 CinemaScore 只獲得 B+,爛番茄網站 (Rotten Tomatoes) 的評分則僅為 68%,雖然未致於很差,但未來票房想靠著口碑反彈也有一定難度,加上《職業特工隊:死亡清算【上】》(Mission: Impossible – Dead Reckoning Part One) 、《奧本海默》(Oppenheimer) 等大片又陸續上映,令《命運輪盤》票房壓力更大。
要知道一齣電影的票房收入,扣除戲院商拆賬及宣傳成本後,製片商一般需要有製作預算的三倍或以上票房收入才不至於賠本,《命運輪盤》可能連收回成本也做不到!
曾經風光一時的《奪寶奇兵》系列為何會弄得如斯田地?兩大原創者 Steven Spielberg 及 George Lucas 雙雙缺席相信是最大主因!
Spielberg 的電影風格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半真半假」,「真」是因為有部份劇情設定來自真實個案或事件〔Spielberg 是少數獲美國政府秘密提供機密資料的好萊塢導演之一,另一個是 James Cameron〕,他的《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就是源自美國政府真實 UFO 接觸個案。「半真半假」的好處是令電影曾加不少神秘感和趣味性。
又以《奪寶奇兵》系列為例,劇情一直跟納粹分子扯上關係,是因為希特拉 (Adolf Hitler) 是忠實神秘學愛好者,首集爭奪「約櫃」的劇情亦非 Spielberg 胡亂杜撰,傳聞中希特拉秘密研究的「納粹鐘」至今仍下落不明!
原本看到 James Mangold 的名字也安心,因為前作《盧根》我也很喜歡,他的「現代西部風格」很可能是當今最大機會能掌握到 Spielberg 的 Dr. Jones 氣質及其西部牛仔格調的導演。
若果單純以一齣普通動作電影標準方面來說,Mangold 其實也算合格了,可是要拍出一部精彩、或者起碼稱得上正統的《奪寶奇兵》電影卻非易事,因為 Spielberg 的獨特風格及技藝真的不易臨摹,而且那些技藝又已成為《奪寶奇兵》系列不可取代的印記。
因為你找不到另一個可以將古文明的神秘氛圍套進喜劇模式卻做得如斯成功的導演,Spielberg 的分鏡和動作走位,總是極其用心地將 Dr. Jones 每集首次的出場鋪陳得十足帥氣;你找不到第二人可以將動作戲設計成一場又一場既刺激又詼諧的喜劇表演,以及不時夾雜著諧趣意味的運鏡和構圖。即使是上一集備受粉絲批評的《水晶骷髏國》,仍然保持 Spielberg 這獨有風格。
可是在《命運輪盤》裡,我感受不到神秘感,也沒有前四集裡的細緻分鏡和《奪寶奇兵》式的冒險樂趣,更沒有招牌的喜劇式動作設計,他只是還原此系列的影像色調,依循了幾道固有的敘事公式照本宣科而已,Mangold 根本沒掌握《奪寶奇兵》的精髓在哪!
基本上 Mangold 把《命運輪盤》拍成《羅根》式的遲暮英雄電影,更糟糕的是,《水晶骷髏國》原本已給 Dr. Jones 一個圓滿家庭及結局,《命運輪盤》卻又狠心把他的兒子賜死、又跟妻子離異,變成一個孤獨老人,這些我實在難以接受!
但諷刺的是,Mangold 在訪談中親口承認自己很想模仿 Spielberg 的拍攝風格。
Mangold 說:『你不希望我模仿 Spielberg,但我就是想參照同樣的視角、使用同樣的工具去執行 ..... 雖然有時我還是得用自己的方法去拍,但事實上,我每天都在思考他會拍什麼?會怎麼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想以他的風格呈現,而這一點也不會讓我感覺被脅迫。』
除了 Dr. Jones 被變成孤獨老人外,Phoebe Bridge 演的女主角 Helena Shaw 及 Ethann Isidore 演的小助手 Teddy 的人設也實在不怎麼討喜,因為他倆的人設明顯就是山寨版的 Dr. Jones 及山寨版的 Short Round,他們連當初認識的過程,都跟福伯、關繼威在《魔域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Doom) 中的設定一模一樣,美其名是「致敬」,但抄得太過突兀了吧!但那濃濃的山寨味還不是最糟的地方,更要命的是,不只模仿還仿得很爛!
Helena 設定和 Dr. Jones 一樣愛耍嘴皮、追求刺激、四處留情,看得出原本設計就是希望打造出女版 Dr. Jones ,但不知怎的 Dr. Jones 的特質轉移到她身上後,吸引力卻全部遞減,令製片商希望利用 Helena 角色延續系列的如意算盤打不響。
欠缺吸引力也都算了,最失敗的是她的人物性格,Dr. Jones 再怎麼佻皮、玩世不恭,對聖物仍保有一份尊重,但 Helena 卻視聖物為可供買賣的貨物,貪婪、唯利是圖的形象實在令人反感。而 Teddy 的設定也是有色人種,可是角色設計平面蒼白,更欠缺 Short Round 的喜感、活潑、可愛,同樣失敗;我非常相信如果仍然由 George Lucas 編劇的話,是絕對不會設計出這些角色!
動作場面方面,不論是前段的火車動作戲,還是中、後段的奪寶戰,都欠缺好玩的喜劇式動作設計;此外因福伯年事已高,基本上所有他的動作戲都是替身+CG 換臉而成〔宣傳中指他「親身上陣」的動作戲,大概只有騎馬踱步和立定揮拳的鏡頭而已〕;連有最大發揮機會,後段二千年前西西里島的戰爭場面也草草帶過就算,非常可惜!
總括而言,Mangold 只是拍了一齣英雄遲暮版的《奪寶奇兵》電影,不過就算要拍英雄遲暮的主題,我相信 Spielberg 也不會因此欠缺幽默感,甚至忘記《奪寶奇兵》系列的動作戲最好看的部份,其實是搞笑的部份,Dr. Jones 不是 Tony Jaa 或者甄子丹,沒辦法打出漂亮的拳腳套路,他致勝之處是急中生智的應變能力,令動作戲變得更有趣。
不過這些 Spielberg 靈活運用的技藝,其他人卻想學也學不來,因此《命運輪盤》既不及前作般具神秘感,也不夠好玩,這絕對不是我想看到的《奪寶奇兵》電影,更不該是一個放話說「想拍出 Spielberg 電影」的人應該拍出來的《奪寶奇兵》電影,加上那些失敗的角色設計,是我對《命運輪盤》失望的主因。思前想後,Spielberg 放棄執導《命運輪盤》,很可能《水晶骷髏國》已經是他心目中的系列最終章,《命運輪盤》只是狗尾續貂!
不過公平一點說,《命運輪盤》其實又不是太差,只要你沒有帶著對《奪寶奇兵》系列的期望,只想單純看一齣爆谷動作電影的話,《命運輪盤》仍然可以滿足你!
電影拍攝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