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mRcOmM

在二戰時期,美國以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為首進行一項名為「曼克頓計劃」的秘密任務,並號召了一群美國科學家在新墨西哥州設立秘密實驗室,要搶先製造出阻止納粹德國戰勝的武器;可是,當 1945 年 7 月 16 日在新墨西哥州沙漠進行的「三位一體」核試爆,親身感受到這種毀滅性武器帶來的震撼時,奧本海默也陷入道德上的自我質疑 .......【我現在了死神 世界的毀滅者】!

萬眾矚目,由「電影大師」基斯杜化路蘭 (Christopher Nolan) 轉投環球影業 (Universal Studios) 的首齣鉅作《奧本海默》(Oppenheimer),已於 7 月 20 日在香港上映,電影收獲普遍正面的評價,爛番茄網站 (Rotten Tomatoes) 給予 94% 新鮮度,在 Metacritic 上 68 位影評人給予 88/100,其中路蘭的執導、視覺效果、男主角 Cillian Murphy 的演出表現獲得眾多評論家的稱讚,票房也開出紅盤,至今已超越四億美元。

不過亦有評論質疑《奧本海默》賣座某程度上是得益於「芭比海默」(Barbenheimer) 的風潮現象,並非所有入場觀眾都真正喜歡這齣電影!

/tmp/phpq4fDoR

如果問,《奧本海默》是一齣好電影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不會向所有人推薦這齣電影!原因很簡單,因為《奧本海默》是一齣充滿「路蘭風格」的電影,也是一齣只有他這種「大師」才有辦法拍得成的電影,而且比他過去所有作品更需要充足理解力和忍耐力!

之所以說是路蘭才能拍的電影,就是因為《奧本海默》跟他之前執導的那些燒腦作品,如《Inception》、《Interstellar》、《TENET》等不同,即使劇情中的理論艱深難明,電影至少仍具有某程度的商業元素。然而《奧本海默》基本上不存在商業娛樂元素,感覺有如在看一本真正的個人傳記一樣,只是這本傳記是「」而已。如果不是像路蘭這種擁有全球粉絲群的「大師級」導演,也就沒有票房的保證,應該不太可能有製片商願意投資。

/tmp/phpFudiuU

/tmp/php8GIQO1

其實「曼克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 也算是個好拍的題材,在美國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下急切發明出原子彈,然後發明者陷入自身道德的譴責,其實有很多拍法可以做到劇情與商業並行,不僅是一齣很棒的劇情片,也讓電影變得更有可觀性。

可是路蘭選擇不這麼做,他撤底剔除了《奧本海默》的商業娛樂元素,拍成一齣真正的個人傳記電影,全片 180 分鐘差不多祗在講述奧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 這位「原子彈之父」的生平事蹟!雖然沒有燒腦的情節,而且劇情基本上都是歷史,所以亦不會有出人意料的結局,但這並不代表容易看得懂。

除了中段那場非常震撼的「三位一體」(Trinity) 核試爆場面之外〔我相信絕大部份觀眾是為了看這個而入場〕,路蘭的鏡頭下,不僅利用大量角色的海量對話,來呈現當時的國際政治局勢及各種公開的、秘密的聽證會上的政治角力,以及奧本海默和女伴們之間纏繞不清的感情糾葛

於是觀眾會看到奧本海默在進行「曼克頓計劃」的任何時刻看起來都充滿憂慮,在支持共產主義與政府質疑他的忠誠度之間掙扎,開發原子彈的過程中還要面對各種政敵與同僚之間的衝突、懷疑與背叛,連在跟妻子對話甚至跟情婦 Jean Tatlock 幽會造愛時也是一臉惘然,盡情刻劃著各種人性及人性的醜陋!

加上路蘭以其獨特、複雜、非線性敘事,不太「user friendly」的風格而聞名,片中經常以探索記憶、身份和時間的「時空交錯」剪輯方式呈現,觀眾必須要耗費大量精神和專注力,大腦長時間維持高轉才能搞清楚人物關係與劇情。

/tmp/phpzg92ZX

《奧本海默》的劇情大致分成三個部分,從前段「曼哈頓計劃」成型前到處找尋科學家加入,以及奧本海默本人的私人感情故事,中間則是「曼哈頓計劃」的執行時期,後段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指控奧本海默是共產主義分子的聽證會。

也許路蘭本人也察覺到電影劇情的複雜性,於是想出以彩色及黑白畫面作區分,好協助觀眾理解他的故事。

片中彩色部分都是代表奧本海默的「第一人稱視角」,黑白畫面原子能委員會 (U.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EC) 主席史特勞斯 (Lewis Strauss) 及奧本海默被記者採訪時的場面,所以黑白畫面是「第三人稱視角」。

但即使如此,觀眾如果對二戰時期的國際形勢、1940 年代的共產主義思想 (Communismus西班牙內戰 (Guerra Civil Española) 等這些歷史沒有基本概念的話,可能看了三小時仍然霧煞煞不知電影在演什麼!

/tmp/php4O6dFO

總括而言,站在電影藝術的角度,《奧本海默》確是一齣很棒、展現強大實力的作品,但我不想用「很好看」來形容,畢竟在觀影後,直覺上《奧本海默》是路蘭拍出來「自爽」的作品。

站在觀眾的角度,片中對話量龐大到不可思議,那種非線性敘事的「交錯式劇情線」也不是一般觀眾能夠理解的複雜,如果加上對二戰歷史完全不認識的話,這根本是一場長達三個小時的「霧裡看花秀」!

當然不能否認,能夠純粹利用角色對話,就可以拍出二戰時期國際政治局勢那種劍拔弩張的電影張力,確實是路蘭的本事,但在沒有考量市場接受程度下,單純利用導演的名氣去吸引觀眾「朝聖」,除了佩服環球影業的勇氣之外,我個人其實不太欣賞這種任性行為!

Christopher Nolan 確實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導演,看過他作品的觀眾,都一定對這位名導對自家作品品質的堅持,也能夠把藝術性和商業性拿捏得恰到好處的能力充滿敬佩,路蘭能晉升到「大師的殿堂」,很大程度是基於這些特質及能力。

然而,在晉升到「大師的殿堂」後,路蘭也開始想拍一些自己真正想拍的電影,但是同樣會遇上「曲高和寡」的問題 ......《奧本海默》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電影並非為觀眾而拍,某程度上是在炫技,甚至是為多次失落奧斯卡導演獎的不甘而拍的!

雖然今次倚仗「大師」的名氣成功過了關〔網路上就看到大量聲稱看得「超享受」的評論及留言〕,可是我懷疑在入場的觀眾裡到底多少人對奧本海默的生平事蹟有興趣?又有多少觀眾看得明白電影到底在演什麼?每天到羅浮宮看藝術品的遊客裡又有多少人真正懂藝術?根本絕大部份只是湊熱鬧的路人觀眾而已!

ok!我承認自己只算勉強看得懂,也並不享受,或許我也只是個「水準不夠」的路人觀眾吧

然而在商業的電影世界裡,票房其實是由佔大多數只想輕鬆看電影的路人觀眾所支撐,他們要求的往往只是一齣簡單的娛樂電影,其他一切藝術性、社會議題都只是附帶的 bonus ..... 我只想看漫畫你卻給我一本量子物理教科書 IMAX  ..... 第一次或者勉強還可稱為「新鮮感」,但我相信路人觀眾的忍耐力也不會長久維持,再來一次的話可能連神導都「冇面畀」!

現實中的奧本海默以「結束戰爭」的初心來製造原子彈,卻製造出足以毀滅世界的終極武器,更造成日本廣島 (Hiroshima) 和長崎 (Nagasaki) 的生靈塗炭,他自覺雙手沾滿了鮮血,甚至打開了「核武器時代」這個潘多拉盒子,他曾以印度《薄伽梵歌》(भगवद् गीता) 中的一句:【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來評價自己,「原子彈之父」這個稱呼,對他來說是詛咒多於讚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