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

日本人的名字常常給我們的感覺是:一、唸起來很古怪  二、雖然有些字像中文但卻又不懂讀,因有很多是自創漢字  三、很難記,字數多又難上口  四、有時候前面是中文,後面是日文.........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日本人的名字起源到底是怎樣的呢?

 

姓氏的起源

最初,古代日本人是只有名而沒有姓,當仍處於母系社會的年代,因為覺得不同的族系人口漸多,於是開始有了用「姓」區分各族人的概念。到了後來人口更多了,各族系中又出現很多分支,「氏」就成了區別同姓的分支。因此,當時的「姓」比「氏」大,不過亦有不同姓的分支卻取了同樣的「氏」的情況,也就是說:「同姓裏會有不同的氏,但同氏的可能會不同姓。同姓不同氏的是一家人,同氏不同姓的不是一家人。」所以,同姓不同氏既然是一家人,就不能通婚,同氏但不同姓不是一家人,可以通婚。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結構也由母系社會演變為父系社會,特別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姓」與「氏」的區別就漸漸模糊且起了變化。

西元四世紀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島南部的許多小國統一成為一個國家,其政治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係的集團,這些集團就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因此,「氏」就代表著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且是有共同血緣的家族團體,是家族的基本單位。而「姓」只區別分支在家族裏的地位,職權與尊卑,變成是秩序化「氏」的一種組織方式,因此這個時侯的「氏」就比「姓」大,而後來出現的「苗字」,則是個別分支的稱呼而已。

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注管轄的地方而命名。也有來自神名,還有的來自技藝。例如,居住「出雲國」的就叫做「出雲氏」(いずもし Izumo-shi),主管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いんべし Inbe-shi) 、「中臣氏」(なかとみうじ Nakatomiuji)〔即後來的藤原氏〕。而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權力的「大王家」(おおきみけ Ookimike),則是當時勢力最強大的「氏」。

後來,「大王家」又對隸屬朝廷的許多「氏」按與自己的親疏、血緣遠近、功勞勢力大小,分別賜予「姓」。不過這個「姓」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因為只是用來表示社會政治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當時的「姓」約有 30 個,其中「相臣」(そしん Soshin)、「君」(きみ Kimi)、「直」(じき Juki) 等賜給皇族及顯要的貴族,是最有勢力的姓。

/tmp/phpfdRQDU


苗字(Myoji)

除「氏」、「姓」以外,由於人口繁衍,一個大的氏又產生了許多分支。到了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

「苗字」(みようじ Myoji ) ,苗是苗裔、分出之意,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支出去後的新姓。當時一些「名主」因莊園制度而擁有了一些土地,他們為標明土地的所有權而冠上自己的名。之後流行以所有地的「字名」為自家的稱號。這稱號叫「名字」。到了《平安時代》,為祈子孫繁榮,皆取吉祥的名字為「家名」,稱作「苗字」。

其實「苗字」就是中文中「姓氏」的意思;而中文中的「名字」日語則叫「名前」 ( なまえ Namae ) 。日語其實也有「姓氏」這一詞,但所指的卻是「氏族」,包括了「源氏」( げんじ みなもとうじ Genji Minamotouji )、「平氏」(たいらし Taira-shi )和「藤原氏」(ふじはらし Fujihara-shi ),這些都是古時曾掌握過政權的「氏族」。

與「姓」(カバネ) 來源於天皇的賞賜不同,「家名」(苗字) 不是天皇所賜,可以由個人自由決定。「家名」的本意指的是一家的名稱,通常來源於地名、屋號等等,例如「藤原」(ふじわら Fujiwara) 是一個大氏,分出之後,居住在「近江國」(おうみのくに Ohumi-nokuni) 的「藤原氏」,便取「近江」與「藤原」的首字,稱為「近藤」(こんどう Kondou)。住地「伊勢」(いせ Ise)、「遠江」(とおとうみ Totoumi )、「加賀」(かが Kaga)的「藤原氏」就稱為「伊藤」(いとう Itou)、「遠藤」(えんどう Endou)、「加藤」(かとう Katou)。而「大道寺」(だいどうじ Daidouji) 則是「藤原氏」家臣的賜姓。

另外也有一些家臣受主家賞賜「家名」的例子,比如著名的「羽柴秀吉」(はしば ひでよし Hashiba Hideyoshi),其苗字「羽柴」便是來自「織田信長」的賞賜。至於「通稱」(あざな) 和「諱」(イミナ),則是一個人的名。「諱」是本名,與中國的習慣一樣,一般都因避諱不會直接使用,而是轉用「通稱」稱呼。

「明治維新」前日本貴族男子姓名的構成要素的中文含義如下:

家名 (苗字) → 氏 (シ)
通稱 (あざな) → 別名
氏 (ウヂ) → 姓 (セイ)、本姓
姓 (カバネ) → 爵位
諱 (イミナ) → 名

簡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字」三個部分,都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但這些仍然只有貴族才能擁有。不過要將「氏」、「姓」、「苗字」統統加起來,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叫起來頗為累贅。後來,「氏」、「姓」、「苗字」逐漸融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變成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tmp/php7cEKrN


天皇沒有姓氏

不說可能大家都沒留意到,在既有「氏」、「姓」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卻是一個例外……原來日本天皇並沒有姓氏!日本姓這麼多,歷史上的日本天皇卻都沒有姓,只有名。『明仁天皇』(あきひとてんのう Akihito-Tennou)、『裕仁天皇』(ひろひと てんのう Hirohito-Tennou) 誰也叫不出他們的姓來。

不僅是天皇,一般女子出嫁後要改用夫姓,但是平民嫁到皇家卻仍然用娘家的姓。皇子「文仁」(ふみひと Fumihito) 的妻子「川島紀子」(かわしま のりこ Noriko kawashima),姓的「川島」,就是娘家的姓。原來日本人認為天皇都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姓。因而皇子、公主、皇孫、皇弟、皇姑自然也是沒有姓的〔但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卻可以跟随丈夫的姓〕。


《苗字必稱令》

一般來說,日本的姓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自古就有的和從《苗字必稱令》開始才有的。「氏」、「姓」、「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到了七世紀中葉,「大化革新」時期,廢除了世襲的稱號,表示家族地位的「姓」已失去意義,「氏」與「姓」混合為一,有一部分成為流傳到現在的姓。不過即使如此,這時期的「姓」,仍然是貴族的專利品,到19世紀,「姓」也只限於武士、鉅賈和村裏有權勢的人才能擁有,這些人需向當局申請,經特別許可,才能有「姓」。一般平民無權取「姓」;能夠「名字帶刀」是一種極大榮譽,所謂「帶刀」就是有「姓」。

日本在 1875 年《苗字必稱令》之前只有佔人口極少數的貴族、武士才有姓氏,絕大多數人 (95% 以上) 是沒有資格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

直到『明治天皇』時期 (1852--1912),明治維新 (1868) 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制度,到『明治三年』(1870),政府感覺到平民沒有姓,對於編排戶籍、課稅、征役等都非常不便,於是號召大家都取姓,可是由於人們長期以來早就習慣了沒有姓,並沒有誰想用個什麼姓,竟然沒有多少人回應,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 頌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凡國民,必須取姓」的命令,人們才匆匆忙忙找起姓來,舉國上下興起一股取姓的熱潮。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姓,妻隨夫姓,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待續〕

 

與本文同系列之相關文章

日本人姓名【二】姓氏類別

日本人姓名【三】取名方式與讀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Japan 日本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