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n 3d paula

近年 3D 電影大行其道,3D 效果備受追捧,但電影及電視的 3D 效果製作原理大不同,所需眼鏡亦不兼容。即使戴上 3D 眼鏡,若本身有「青光眼」(Glaucoma)、「弱視」(Amblyopia) 及「斜視」(Strabismus) 等眼疾的患者,更會出現「立體視盲」(Stereo blindness) 而看不到效果,不宜強看。

3D 電影繼《阿凡達》(AVATAR) 成功之後如雨後春筍,3D 電視產品亦進軍影視市場分一杯羹,有影院索性售賣相關眼鏡及應世界盃潮流,推出 3D 版賽事。網上湧現 3D 眼鏡的介紹,更有教人自製紅藍立體眼鏡。記者花十多元購買厚紙板、紅色及藍色玻璃紙試製,透過電腦觀看 YouTube 3D短片,但立體效果未算突出。「理工大學運動視覺中心」(PolyU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 Centre) 視覺研究員陳綺麗表示,上述是最早期的 3D 顯示技術,是透過一副紅色與藍色濾鏡的眼鏡來結合兩個假色影像,原理與現在電影及電視版的 3D 眼鏡大不同,即使戴來觀賞,亦看不出立體效果。

陳綺麗解釋,人的兩隻眼同時觀察物體能產生立體感,是由於兩眼觀察時,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影像並不完全相同,左眼看到物體左側面較多,右眼看到物體右側面較多,兩影像靠大腦視覺皮層收集信息,區分物體的前後及遠近,產生立體視覺。

電視用的 3D 眼鏡名為「液晶快門立體眼鏡」(Liquid Crystal Shutter Glasses,LCS),先將一個畫面分為兩個「圖場」(Field),即左眼及右眼各自看一半畫面,再利用「交錯顯示」模式播放畫面信息,由視覺皮層將信息融合成一個完整畫面。至於 3D 電影眼鏡多採用「偏振光眼鏡」(Polarized Glasses),原理是利用「偏振鏡片」的「光柵結構」(Grating Structure),用以阻擋不需要的光線干擾,眼鏡的左鏡片與右鏡片分別只接受上下及左右的圖像信息,再經視覺皮層將信息融合成一個完整畫面。

陳綺麗指出,若患上「青光眼」、「弱視」、「斜視」及「黃斑症」(Macular Degeneration) 等眼疾,有礙視覺皮層收集及分析影像信息,便不能看到 3D 效果。全港有上述眼疾人士約佔人口 5% 至 8%。 「看3D電影時,觀眾左右眼同時接收大量影像信息,若忽略本身眼疾問題佩戴 3D 眼鏡,隨時出現頭暈及嘔吐等反應,有如坐海盜船,市民佩戴後最初 15 分鐘,若感不適應停止使用。」

明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on2047 的頭像
    kason2047

    談奇述異坊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