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suit-gundam

相信大家對於《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機械設計早已經耳熟能詳,但可有想過,片集最初期原本的企劃,完全不是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摸樣,對於一些「初始設定」甚至覺得難以想像;另外有「高達之父」稱號的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Yushiyuki Tomino)〔當年稱富野喜幸〕,在《機動戦士》四十週年訪談中,直指片集中其實有一台機體他非常討厭,恨不得將它刪除,原來全都跟《機動戦士》的贊助商有關 ?!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機械設定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就有的疑問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既然是以「寫實」為基礎的作品,為何片集中仍然出現「巨大機械人」這種不寫實的設定?

其實在仍是暫名「Gunboy」的企劃初期,並沒有那些巨大人形機械人,而是像《宇宙戦艦ヤマト》一樣只有一艘太空戰艦,和一些太空戰機之類,之後才受到一本由人稱「科幻先生」的美國硬科幻小說作家  Robert A. Heinlein 所寫的科幻小說《Starship Troopers》中提到的「強化裝甲作戰服」所啟發,才構思出一種在概念上類似「Iron Man」—— 讓人類穿著,約兩米高的「強化動力裝甲服」,可是在七十年代的日本,「巨大機械人」才是主流

 starship trooper

當年的主要贊助商「三葉草株式会社 -- クローバー」(Clover) 是一家玩具生產商,會同步推出於片集內登場的主角機械人玩具,跟日昇動畫製作 (SUNRISE Inc.) 也一直合作愉快,過往對片集的創作企劃也甚少干預,直至社長小松志千郎 (Shizuro Komatsu) 發現《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風格改變了,就覺得自己需要提出一些意見〔沒有機械人如何能推出玩具,誰要買裝甲服啊?〕。

鑑於之前推出《Zambot 3》和《Die Turn 3》的機械人玩具銷售業績理想,所以希望今次片集中也能有這類當時流行的 50 米到 100 米高的巨大機械人登場。

GunBoy2

早期的設計草圖,「高達」仍暫名 GunBoy,造型也相差甚大,另有好幾款太空戰機不同造型

為此,製作團隊相當苦惱,「巨大機械人」跟他們構想的寫實風格完全南轅北轍,無奈對方是主要贊助商 — 付鈔的老闆〔機械人嘛 ..... 也只能妥協!〕

但妥協也得有個限度,在富野努力跟「三葉草」協商後,最終雙方同意把機械人定在 18 米的高度,負責機械設計的大河原邦男 (Kunio Okawara) ,按照負責角色設計兼創作總監安彥良和 (Yoshikazu Yasuhiko) 的構思,以宮武一貴 (Kazutaka Miyatake) 之前所繪畫的「動力裝甲服」概念草圖為基礎,設計了一種約 18 米高的「突擊攻擊型機動步兵」,作為「巨大機械人」與「裝甲服」之間的折衷方案。

在構思中,這種「巨大化機動步兵」被分成三大類,分別是長距離攻擊的「Guntank」(RX-75)、中距離攻擊的「Guncannon」(RX-77) 和近戰格鬥的「Gunboy」(RX-78) 等三種,而自護的機械人則被稱為「機動戰士」(Mobile Suit, MS),全部主色都是灰白,而且造型上也跟大家熟悉的「高達」相去甚遠!

gundam original4

如果「高達」是這個造型推出動畫,相信很難成為經典!

White Base Corps original2

早期「白色基地」(White Base Corps) 的設計草圖,不太像戰艦,反而更像超級機械人的秘密基地。 

White Base Corps

「白色基地」的最後定案,設計概念明顯是源自獅身人面像。 

因應更改了機械設定,原先擬定的劇本也必須要有相應的修改作配合,為故事中軍隊為何研發「巨大化機動步兵」找個理由。

於是製作團隊創作出一種稱為「米諾夫斯基粒子」(Minofsky) 的假想粒子,該粒子會干擾雷達和無線電制導武器令其失效,逼使射擊武器只能用肉眼瞄準或作近戰格鬥。

因應「近戰格鬥」需要,於是有了「機動步兵」的構思,亦以一種巨型工業用機械人為開發技術基礎,在研發過程中,發現這種「巨大化機動步兵」能夠引伸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母艦強襲」作戰模式 — 達到以少量「機動步兵」就能摧毀大型太空戰艦的強大效果;從而令「巨大機械人」的出現及「使用機械人戰鬥」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但事情又怎會那麼容易過關,當「三葉草」社長看過機械設定初稿後相當不滿,直指贊助的目的就是要把片集中的機械人角色商品化,白色的玩具機械人根本不能吸引消費者,故要求這些「機動步兵」一定要加上紅、黃、藍、綠之類的鮮豔顏色。

在按要求更改設計及機身部份加上顏色後,社長仍然不滿意,甚至否決了安彥所設定的主角機,更加要求主角機能變形合體,甚至必須要有一張「臉」....... 但這下就變成安彥不滿了,決定不再對機械設計參與意見,交由大河原全權負責。

gundam original1

「機動戰士」的進化史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主角機原本不是「高達」? 

沒錯,原來在初期企劃中,「高達」的確不是主角機!

就如之前所述,片集製作過程一波三折,在原本的設定中主角是使用一種「強化動力裝甲服」,之後才被逼更改成機械人,但仍是以「裝甲服」為原型,所以當初由安彥所構思的「Guncannon」(RX-77) 才是劇集中的主角機。

rx-77

RX-77 才是劇中主角

可是由於「三葉草」社長小松安彥那些看起來笨拙的設計根本看不順眼,希望主角機擁有較帥的造型,故此否決了「Guncannon」作為主角機,轉而選了「Gunboy」〔即後來的高達〕當主角。安彥最後決定不再參與意見,把機械設計工作交由擅長「巨大機械人」的大河原邦男 (Kunio Okawara) 全權負責。眾所周知大河原是「勇者系列」的機械設計者,「巨大機械人」當然難不倒他。

大河原按照「三葉草」的要求,於是結合了同樣是富野監製的《勇者雷登》(Brave Reideen),和松本零士 (Reiji Matsumoto) 的《惑星ロボ ダンガードA》(Wakusei Robo Dangaado A) 的主角機為靈感,把原先的設計大幅修改,變成了一個「三原色高達」。

Danguard-Ace

gundam original0

這個「三原色高達」造型看起來跟我們電視上所見到的「高達」很相似,但與最終版本分別的地方,除了配色不同外更有一張「臉」,而且是「有口有鼻」那種,確實很有「勇者的感覺」。

不過由於作品目標觀眾群為中學生以上,所以負責作最終顏色定案的安彥,除了堅持把主色變更為白色,太鮮豔的紅色也改到腰及腳掌位置外,同時亦建議把「口鼻」修改為「幪面」〔高達面上兩個倒 V 原來是原本的咀?!〕,在大河原做了多次細節修改,名稱也改成「Gundam」,最後才成為我們大家在動畫中所看到,能跟「核戰機」合體的 RX-78-2。

RX-78-2初期設定稿

Prototype Gundam

〔左〕把一款接近定案的設計更改配色後,設定為故事中 RX-78-1 原型機,〔右〕是修改細節後的定案版本 RX-78-2。

RGM-79-armed

安彥並沒有放棄「無臉高達」的概念,而是將其設計成一款「高達量產版」RGM-79 放在故事中。

因應「高達」變成了彩色,而且要跟「核戰機」合體,劇本也必須修改以作合理解釋:跟「核戰機」合體除了可提高戰鬥時的機動性,也可作為駕駛員逃生裝置;至於「高達」身上的彩色塗裝,則解釋為 RX-78-2 原本為一台測試機,彩色塗裝是方便分辨測試各個部件時使用。

不過後來《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爆紅,紅黃藍白往後彷彿已成為「高達」標誌性顏色,安彥對「白色高達」的堅持,最終要在 2010 年推出的《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UC》動畫中,主角機 RX-0 上才能實現〔但機體的「爆甲」設計其實也不算純白〕。

RX-0-UNICORN-GUNDAM-1

RX-0-UNICORN-GUNDAM 

 

與《Star Wars》的關係

眾所皆知,《機動戦士ガンダム》與《Star Wars》的關係非常密切,動畫中不少武器和機械設定甚至人物設計,都深受其影響。

例如馬沙的造型,高達會使用鐳射劍作武器,敵人自護軍造型同樣模彷「納粹德軍」(Nazi),同樣是以弱勢軍力對抗強大獨裁軍事組織;有傳 Zaku 設計概念其實也是來自 Stormtrooper。

zaku7

Zaku 的早期設計草圖,已經跟最終定案頗相似

 

太空殖民衛星

在初期的企劃中,故事主角是使用「裝甲服」,因此並沒有那些巨大的太空殖民衛星,但因應加入 18 米高的「機動步兵」設定,製作團隊必須設計出一個適合 18 米高機械人活動的宇宙空間。

正巧製作團隊看到一本由 Gerard K. O'Neil 寫的書《O'Neill Cylinder》,內容中提到「太空殖民地」的概念,受此啟發,於是創作了那些直徑達六公里,四十公里長的圓筒形超巨大殖民衛星。

O

 

「高達」的小秘密

導演富野由悠季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幾個當年製作《機動戦士》動畫時候的小秘密!

1. 最討厭的機體

原來片集中有一台機體富野非常討厭,恨不得想將它刪出動畫。事緣《機動戦士》當年在關東區首播時收視很差,隨時會被腰斬。

G-Armor

因為當年能分體結合的「巨大機械人」動畫是最受歡迎的主流劇種,贊助商「三葉草」就希望片集內也能加入一些能分體結合的機體,雖然導演富野認為這種「兒童向」設計會破壞片集原有的現實感風格,但因為收視實在太差所以無奈接受建議,在片中加入能與高達分體結合的 G-Armor 戰機。

到後來《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爆紅,在製作劇場版三部曲時,富野寧願花時間繪製新畫面,也要將這台 G-Armor 戰機刪去,改為白色的 FF-X7-Bst Core Booster 戰機,可見他有多討厭 G-Armor。

富野甚至暗示,當年有感片集已修改到不倫不類,不再是原本構思,首播時收視差也「不感意外」!

不過,在今天看來,當年的妥協,又好像有著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味!

FF-X7-Bst Core Booster

 FF-X7-Bst Core Booster

 

2. 本來阿寶會在「一年戰爭」中陣亡

由於製作此作品中的工作人員大都經歷過戰爭,故希望故事以主角阿寶尼爾 (Amuro Ray) 戰死的結局來帶出戰爭是悲慘的現實控訴〔當初也沒想過會有續篇〕,故最初的劇情安排,主角阿寶是會於最終話中戰死,但後來片集因為好口碑而令收視節節上升,名古屋電視台 (Nagoya Broadcasting Network Co., Ltd) 製作人關岡 涉 (Wataru Sekioka) 覺得難得收視率回升,認為故事還有發展空間,故說服富野更改阿寶戰死的劇情,在「一年戰爭」中生還。

雖然如此,後來由富野所著的《一年戰爭》小說版中,仍然採用阿寶會戰死的原始設定,阿寶所駕駛的 RX-78-3 G-3 會被流彈擊中陣亡,終究難逃一死。

RX-78-3 G-3

其實以灰白色為主的 RX-78-3 才是高達原本設計的配色

 

3. 本來馬沙會被處死

至於阿寶的永遠宿敵馬沙阿茲納布爾 (Char Aznable),當年《機動戦士》首播時收視低迷,贊助商「三葉草」覺得是因為馬沙性格太過陰險,故本來只安排在第一季〔頭12集〕登場,劇情會交代他因害死加曼薩比 (Garma Zabi) 而被德茲爾薩比 (Dozle Zabi) 問責處死,而不是現在的降軍階,而在最終話阿寶的敵人本來會是賴巴 (Ramba Ral) 而不是馬沙

但據稱原來當年《機動戦士》的粉絲絕大部份都是女高中生,片集中馬沙加曼都深受大量女粉絲喜愛,但劇情竟接連失去這兩個受歡迎角色,SUNRISE 和名古屋電視台皆收到大量抗議信,所以製作人關岡 涉又再出動,劇情最終改為馬沙被降軍階及暫停職務,於第 26 話由基絲莉亞薩比 (Kycilia Zabi) 重召歸隊再次出場,這樣阿寶馬沙的經典惡鬥才能流傳下去,而「帶面具的男人」則逐漸變成了「高達」的傳統。

garma zabi

加曼薩比馬沙害死

 

讓「機動戰士高達」動起來

GUNDAM GLOBAL CHALLENGE

在 2009 年,《機動戦士ガンダム》誕生三十週年,東京的台場豎立了一個高 18 米的 RX-78-2 模型,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

2014 年,現已同為「萬代南夢宮控股集團」(BANDAI NAMCO Holdings Inc.) 旗下的創通株式会社日昇株式会社 (SUNRISE Inc.) 宣佈啟動一項名為「GUNDAM GLOBAL CHALLENGE」的計劃,聲稱要讓在現實中讓「機動戰士高達」動起來

當然,真正會動的機械人跟不會動的模型不能相提並論,據稱,該計劃將採用「開放式創新」模式,也就是在全球徵集具體的方案以及技術,開發團隊包括了人機介面、自動化及機械人研究的專家,並期望這些人材及新技術帶來多種可能性。成果將會於 2020 年日本橫濱山下埠頭開設的「GUNDAM FACTORY YOKOHAMA」公開。

GUNDAM FACTORY YOKOHAMA

2017 年,東京台場的 RX-78-2 退役後,原地又再打造了一台「獨角獸高達」RX-0,不但加入了燈光特效,另外還能進行簡單的變形,不再只是單純的模型。

2019 年 11 月 15 日,官方播放特別節目,揭示製作情況、如何讓「高達」動起來、能否成功動起來等內容,全 22 話及特別篇影片已放在 Youtube 的官方頻道,有興趣的朋友可前往觀看。

日本動漫神話 --- 機動戰士 Gundam〔上〕(視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機動戰士 Gundam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son2047 的頭像
    kason2047

    談奇述異坊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