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suit-gundam

相信大家對於《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機械設計早已經耳熟能詳,但可有想過,片集最初期原本的企劃,完全不是我們在電視上所看到的摸樣,對於一些「初始設定」甚至覺得難以想像;另外有「高達之父」稱號的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Yushiyuki Tomino)〔當年稱富野喜幸〕,在《機動戦士》四十週年訪談中,直指片集中其實有一台機體他非常討厭,恨不得將它刪除,原來全都跟《機動戦士》的贊助商有關 ?!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機械設定

這是一個長久以來就有的疑問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既然是以「寫實」為基礎的作品,為何片集中仍然出現「巨大機械人」這種不寫實的設定?

其實在仍是暫名「Gunboy」的企劃初期,並沒有那些巨大人形機械人,而是像《宇宙戦艦ヤマト》一樣只有一艘太空戰艦,和一些太空戰機之類,之後才受到一本由人稱「科幻先生」的美國硬科幻小說作家  Robert A. Heinlein 所寫的科幻小說《Starship Troopers》中提到的「強化裝甲作戰服」所啟發,才構思出一種在概念上類似「Iron Man」—— 讓人類穿著,約兩米高的「強化動力裝甲服」,可是在七十年代的日本,「巨大機械人」才是主流

 starship trooper

當年的主要贊助商「三葉草株式会社 -- クローバー」(Clover) 是一家玩具生產商,會同步推出於片集內登場的主角機械人玩具,跟日昇動畫製作 (SUNRISE Inc.) 也一直合作愉快,過往對片集的創作企劃也甚少干預,直至社長小松志千郎 (Shizuro Komatsu) 發現《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風格改變了,就覺得自己需要提出一些意見〔沒有機械人如何能推出玩具,誰要買裝甲服啊?〕。

鑑於之前推出《Zambot 3》和《Die Turn 3》的機械人玩具銷售業績理想,所以希望今次片集中也能有這類當時流行的 50 米到 100 米高的巨大機械人登場。

GunBoy2

早期的設計草圖,「高達」仍暫名 GunBoy,造型也相差甚大,另有好幾款太空戰機不同造型

為此,製作團隊相當苦惱,「巨大機械人」跟他們構想的寫實風格完全南轅北轍,無奈對方是主要贊助商 —— 付鈔的老闆〔機械人嘛 ..... 也只能妥協!〕

但妥協也得有個限度,在富野努力跟「三葉草」協商後,最終雙方同意把機械人定在 18 米的高度,負責機械設計的大河原邦男 (Kunio Okawara) ,按照負責角色設計兼創作總監安彥良和 (Yoshikazu Yasuhiko) 的構思,以宮武一貴 (Kazutaka Miyatake) 之前所繪畫的「動力裝甲服」概念草圖為基礎,設計了一種約 18 米高的「突擊攻擊型機動步兵」,作為「巨大機械人」與「裝甲服」之間的折衷方案。

在構思中,這種「巨大化機動步兵」被分成三大類,分別是長距離攻擊的「Guntank」(RX-75)、中距離攻擊的「Guncannon」(RX-77) 和近戰格鬥的「Gunboy」(RX-78) 等三種,而自護的機械人則被稱為「機動戰士」(Mobile Suit, MS),全部主色都是灰白,而且造型上也跟大家熟悉的「高達」相去甚遠!

gundam original4

如果「高達」是這個造型推出動畫,相信很難成為經典!

White Base Corps original2

早期「白色基地」(White Base Corps) 的設計草圖,不太像戰艦,反而更像超級機械人的秘密基地。 

White Base Corps

「白色基地」的最後定案,設計概念明顯是源自獅身人面像。 

因應更改了機械設定,原先擬定的劇本也必須要有相應的修改作配合,為故事中軍隊為何研發「巨大化機動步兵」找個理由。

於是製作團隊創作出一種稱為「米諾夫斯基粒子」(Minofsky) 的假想粒子,該粒子會干擾雷達和無線電制導武器令其失效,逼使射擊武器只能用肉眼瞄準或作近戰格鬥。

因應「近戰格鬥」需要,於是有了「機動步兵」的構思,亦以一種巨型工業用機械人為開發技術基礎,在研發過程中,發現這種「巨大化機動步兵」能夠引伸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母艦強襲」作戰模式 —— 達到以少量「機動步兵」就能摧毀大型太空戰艦的強大效果;從而令「巨大機械人」的出現及「使用機械人戰鬥」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但事情又怎會那麼容易過關,當「三葉草」社長看過機械設定初稿後相當不滿,直指贊助的目的就是要把片集中的機械人角色商品化,白色的玩具機械人根本不能吸引消費者,故要求這些「機動步兵」一定要加上紅、黃、藍、綠之類的鮮豔顏色。

在按要求更改設計及機身部份加上顏色後,社長仍然不滿意,甚至否決了安彥所設定的主角機,更加要求主角機能變形合體,甚至必須要有一張「臉」....... 最後安彥決定不再對機械設計參與意見,交由大河原全權負責。

gundam original1

「機動戰士」的進化史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主角機原本不是「高達」? 

沒錯,原來在初期企劃中,「高達」的確不是主角機!

就如之前所述,片集製作過程一波三折,在原本的設定中主角是使用一種「強化動力裝甲服」,之後才被逼更改成機械人,但仍是以「裝甲服」為原型,所以當初由安彥所構思的「Guncannon」(RX-77) 才是劇集中的主角機。

rx-77

RX-77 才是劇中主角

可是由於「三葉草」社長小松安彥那些看起來笨拙的設計根本看不順眼,希望主角機擁有較帥的造型,故此否決了「Guncannon」作為主角機,轉而選了「Gunboy」〔即後來的高達〕當主角。安彥最後決定不再參與意見,把機械設計工作交由擅長「巨大機械人」的大河原邦男 (Kunio Okawara) 全權負責。眾所周知大河原是「勇者系列」的機械設計者,「巨大機械人」當然難不倒他。

大河原按照「三葉草」的要求,於是結合了同樣是富野監製的《勇者雷登》(Brave Reideen),和松本零士 (Reiji Matsumoto) 的《惑星ロボ ダンガードA》(Wakusei Robo Dangaado A) 的主角機為靈感,把原先的設計大幅修改,變成了一個「三原色高達」。

Danguard-Ace

gundam original0

這個「三原色高達」造型看起來跟我們電視上所見到的「高達」很相似,但與最終版本分別的地方,除了配色不同外更有一張「臉」,而且是「有口有鼻」那種,確實很有「勇者的感覺」。

不過由於作品目標觀眾群為中學生以上,所以負責作最終顏色定案的安彥,除了堅持把主色變更為白色,太鮮豔的紅色也改到腰及腳掌位置外,同時亦建議把「口鼻」修改為「幪面」〔高達面上兩個倒 V 原來是原本的咀?!〕,在大河原做了多次細節修改,名稱也改成「Gundam」,最後才成為我們大家在動畫中所看到,能跟「核戰機」合體的 RX-78-2。

RX-78-2初期設定稿

Prototype Gundam

〔左〕把一款接近定案的設計更改配色後,設定為故事中 RX-78-1 原型機,〔右〕是修改細節後的定案版本 RX-78-2。

RGM-79-armed

安彥並沒有放棄「無臉高達」的概念,而是將其設計成一款「高達量產版」RGM-79 放在故事中。

因應「高達」變成了彩色,而且要跟「核戰機」合體,劇本也必須修改以作合理解釋:跟「核戰機」合體除了可提高戰鬥時的機動性,也可作為駕駛員逃生裝置;至於「高達」身上的彩色塗裝,則解釋為 RX-78-2 原本為一台測試機,彩色塗裝是方便分辨測試各個部件時使用。

不過後來《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的爆紅,紅黃藍白往後彷彿已成為「高達」標誌性顏色,安彥對「白色高達」的堅持,最終要在 2010 年推出的《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UC》動畫中,主角機 RX-0 上才能實現〔但機體的「爆甲」設計其實也不算純白〕。

RX-0-UNICORN-GUNDAM-1

RX-0-UNICORN-GUNDAM 

 

與《Star Wars》的關係

眾所皆知,《機動戦士ガンダム》與《Star Wars》的關係非常密切,動畫中不少武器和機械設定甚至人物設計,都深受其影響。

例如馬沙的造型,高達會使用鐳射劍作武器,敵人自護軍造型同樣模彷「納粹德軍」(Nazi),同樣是以弱勢軍力對抗強大獨裁軍事組織;有傳 Zaku 設計概念其實也是來自 Stormtrooper。

zaku7

Zaku 的早期設計草圖,已經跟最終定案頗相似

 

太空殖民衛星

在初期的企劃中,故事主角是使用「裝甲服」,因此並沒有那些巨大的太空殖民衛星,但因應加入 18 米高的「機動步兵」設定,製作團隊必須設計出一個適合 18 米高機械人活動的宇宙空間。

正巧製作團隊看到一本由 Gerard K. O'Neil 寫的書《O'Neill Cylinder》,內容中提到「太空殖民地」的概念,受此啟發,於是創作了那些直徑達六公里,四十公里長的圓筒形超巨大殖民衛星。

O

 

「高達」的小秘密

導演富野由悠季在一次訪談中,透露了幾個當年製作《機動戦士》動畫時候的小秘密!

1. 最討厭的機體

原來片集中有一台機體富野非常討厭,恨不得想將它刪出動畫。事緣《機動戦士》當年在關東區首播時收視很差,隨時會被腰斬。

G-Armor

因為當年能分體結合的「巨大機械人」動畫是最受歡迎的主流劇種,贊助商「三葉草」就希望片集內也能加入一些能分體結合的機體,雖然導演富野認為這種「兒童向」設計會破壞片集原有的現實感風格,但因為收視實在太差所以無奈接受建議,在片中加入能與高達分體結合的 G-Armor 戰機。

到後來《機動戦士ガンダム》爆紅,在製作劇場版三部曲時,富野寧願花時間繪製新畫面,也要將這台 G-Armor 戰機刪去,改為白色的 FF-X7-Bst Core Booster 戰機,可見他有多討厭 G-Armor。

富野甚至暗示,當年有感片集已修改到不倫不類,不再是原本構思,首播時收視差也「不感意外」!

不過,在今天看來,當年的妥協,又好像有著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意味!

FF-X7-Bst Core Booster

 FF-X7-Bst Core Booster

 

2. 本來阿寶會在「一年戰爭」中陣亡

由於製作此作品中的工作人員大都經歷過戰爭,故希望故事以主角阿寶尼爾 (Amuro Ray) 戰死的結局來帶出戰爭是悲慘的現實控訴〔當初也沒想過會有續篇〕,故最初的劇情安排,主角阿寶是會於最終話中戰死,但後來片集因為好口碑而令收視節節上升,名古屋電視台 (Nagoya Broadcasting Network Co., Ltd) 製作人關岡 涉 (Wataru Sekioka) 覺得難得收視率回升,認為故事還有發展空間,故說服富野更改阿寶戰死的劇情,在「一年戰爭」中生還。

雖然如此,後來由富野所著的《一年戰爭》小說版中,仍然採用阿寶會戰死的原始設定,阿寶所駕駛的 RX-78-3 G-3 會被流彈擊中陣亡,終究難逃一死。

RX-78-3 G-3

其實以灰白色為主的 RX-78-3 才是高達原本設計的配色

 

3. 本來馬沙會被處死

至於阿寶的永遠宿敵馬沙阿茲納布爾 (Char Aznable),當年《機動戦士》首播時收視低迷,贊助商「三葉草」覺得是因為馬沙性格太過陰險,故本來只安排在第一季〔頭12集〕登場,劇情會交代他因害死加曼薩比 (Garma Zabi) 而被德茲爾薩比 (Dozle Zabi) 問責處死,而不是現在的降軍階,而在最終話阿寶的敵人本來會是賴巴 (Ramba Ral) 而不是馬沙

但據稱原來當年《機動戦士》的粉絲絕大部份都是女高中生,片集中馬沙加曼都深受大量女粉絲喜愛,但劇情竟接連失去這兩個受歡迎角色,SUNRISE 和名古屋電視台皆收到大量抗議信,所以製作人關岡 涉又再出動,劇情最終改為馬沙被降軍階及暫停職務,於第 26 話由基絲莉亞薩比 (Kycilia Zabi) 重召歸隊再次出場,這樣阿寶馬沙的經典惡鬥才能流傳下去,而「帶面具的男人」則逐漸變成了「高達」的傳統。

garma zabi

加曼薩比馬沙害死

 

讓「機動戰士高達」動起來

GUNDAM GLOBAL CHALLENGE

在 2009 年,《機動戦士ガンダム》誕生三十週年,東京的台場豎立了一個高 18 米的 RX-78-2 模型,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觀賞。

2014 年,現已同為「萬代南夢宮控股集團」(BANDAI NAMCO Holdings Inc.) 旗下的創通株式会社日昇株式会社 (SUNRISE Inc.) 宣佈啟動一項名為「GUNDAM GLOBAL CHALLENGE」的計劃,聲稱要讓在現實中讓「機動戰士高達」動起來

當然,真正會動的機械人跟不會動的模型不能相提並論,據稱,該計劃將採用「開放式創新」模式,也就是在全球徵集具體的方案以及技術,開發團隊包括了人機介面、自動化及機械人研究的專家,並期望這些人材及新技術帶來多種可能性。成果將會於 2020 年日本橫濱山下埠頭開設的「GUNDAM FACTORY YOKOHAMA」公開。

GUNDAM FACTORY YOKOHAMA

2017 年,東京台場的 RX-78-2 退役後,原地又再打造了一台「獨角獸高達」RX-0,不但加入了燈光特效,另外還能進行簡單的變形,不再只是單純的模型。

2019 年 11 月 15 日,官方播放特別節目,揭示製作情況、如何讓「高達」動起來、能否成功動起來等內容,現播放至第三話,視頻官方將持續更新。

韓國在真人駕駛機械人技術方面發展似乎不錯

日本動漫神話 --- 機動戰士 Gundam〔上〕(視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機動戰士 Gundam
    全站熱搜

    kason204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