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個從小就已經聽過,卻好像從來沒有確實答案的老問題;「先有雞」和「先有蛋」理論都各有支持者,雙方都不時拿出支持己方理論的證據,卻依舊一直爭持不下,但最近再有科學家聲稱找到了端倪!
先有雞
早在 2010 年,英國科學家在超級電腦協助研究下,發現雞蛋殼的形成全靠一種只存在於母雞卵巢內的蛋白質,當年認為,這足以證明必須先有雞,然後才有蛋。
據研究顯示,這種來自母雞卵巢,稱為 Ovocledidin-17(OC-17)的獨特蛋白質,是作為加速蛋殼發展的催化劑,硬殼能保護蛋黃與蛋白,讓雞胚胎得以發育。科學家相信,在雞蛋能夠形成前,必須先有 OC-17,而 OC-17 只能在雞的卵巢中發現。
2010 年,英國雪菲爾大學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與華威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 利用愛丁堡大學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的超級電腦 HECToR 仔細觀察了一隻雞蛋的形成過程,結果發現 OC-17 在啟動結晶化上至為關鍵,而結晶化是蛋殼形成的初步階段,OC-17 像催化劑,加快將「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 轉化為「方解石晶體」(Calcite) ,而該晶體構成了蛋殼。
方解石晶體可在許多骨骼與貝殼內發現,然而雞形成方解石晶體的速度較其他物種快速,每二十四小時就能夠形成六克的殼。
超級電腦 HECToR
雪菲爾大學工程材料系博士 Colin Freeman 認為,一直以來,普遍學者以進化理論解釋,認為應該是兩種類似雞的物種雜交,生出的蛋成為史上第一隻雞,因此是「蛋先於雞」,現在我們有科學證據,證明應該先有雞先才有蛋。他指科學界早已知道 OC-17 與雞蛋形成有關,惟有透過這次仔細研究才知道 OC-17 在雞蛋形成過程中擔當怎樣的角色。
雪菲爾德大學工程材料系另一教授 John Harding 就笑指,『有朋友奇怪我明明是工程材料系,為何變成了研究生物學,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我們之前就曾經研究蜘蛛絲,今次有關雞蛋殼的研究結果,除證明了「先有雞」之外可能還有其他用途,因為透過研究雞如何製造蛋殼,可令設計新物料及加工程序上得到一些新啟發,大自然一直是很好的導師。』
先有蛋
2019 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urhistoriska Riksmuseet) 以及瑞士同步輻射光源 (Swiss Light Source, SLS) 合作,在中國貴州甕安生物群 ── 一個距今六億一千萬年的特異埋藏化石庫中,找到一類名叫「籠脊球」化石,為「先有雞」和「先有蛋」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線索。
研究團隊利用先進掃描技術,像醫生做電腦斷層攝影掃描一樣,重構了數百個「籠脊球」標本的 3D 立體結構,發現這些化石完美保存了多細胞結構。
「籠脊球」整體呈球形,直徑介乎 0.5mm 到 0.8mm,在一個充滿母源營養物質的厚壁囊包中發育,過程非常類似動物的單細胞近親,就像 Ichthyo Sporeans,但就更複雜,因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了有規律的細胞遷移和重組,這些細胞行為和動物原腸胚的細胞遷移重組行為非常類似,表明動物胚胎特有的發育機制,比在動物化石紀錄大量出現之前至少早四千多萬年便已經發展出來了。
研究員殷宗軍指稱,「籠脊球」化石的發現顯示,孵化出動物這只「小雞」的「蛋」在六億一千萬年前就已經出現,換言之,「籠脊球」化石記錄了動物從「單細胞祖先」向「多細胞祖先」演化的關鍵一步,為真正有細胞和組織分化動物的出現奠定了生物學基礎。
科學界相信,雖然現在有不同的動物類別,但它們都是由共同多細胞組成的祖先演變而成。而「多細胞祖先」亦是由「單細胞祖先」演化而成。
放到「雞與蛋」的概念中,如果將現今地球上的動物比喻成「雞」,那這類結構複雜的「籠脊球胚胎」就是孵化「小雞」的「蛋」,解釋了胚胎怎樣演化成至今結構複雜的動物。
由於這些「蛋」在六億一千萬年前就已經出現,而動物化石則要在四千萬年後才大量出現,如果按上述推論,簡單來說,答案就是先有「蛋」才有「雞」。
留言列表